很快,一支“垂钓小队”就组建完成了——刘备、关羽、张飞、黄忠、邹善、林夜、林昼,连原本打算去巡逻的赵云和马超也听说了,非要跟着去,美其名曰“负责安全保卫”,其实是想趁机放松一下。夕桐一大早就在厨房忙碌,准备了满满两大食盒的便当:香喷喷的卤肉饭分装在保温盒里,爽口的凉拌三丝撒着芝麻,还有林昼最爱的炸鸡翅,外皮裹着金黄的面包糠,一看就让人胃口大开。诸葛亮则摇着羽扇,笑眯眯地送众人出门,说自己要留在小院处理安全局传来的文书,其实是想给大家留些独处的空间。
三辆车浩浩荡荡地驶向城郊,半个多小时后就到了清水河。这里的景色比想象中还要好: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的垂柳随风摆动,嫩绿的枝条垂到水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远处的田野里,偶尔能看到几只白鹭飞过,空气里满是青草和泥土的清新气息。
大家各自选了位置,开始忙活起来。刘备和关羽显然是钓鱼老手,动作娴熟:刘备先抓了一把鱼饵,均匀地撒在水面上打窝,然后慢悠悠地调着鱼漂,眼神专注;关羽则拿出自带的竹制鱼竿,动作沉稳地挂饵、抛竿,鱼线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精准地落在水面上,连一丝多余的水花都没有。
张飞就没那么讲究了,他抓了一大块鱼饵挂在鱼钩上,猛地一甩竿,鱼线“啪”地一声砸在水面上,溅起一大片水花。黄忠在一旁看得直摇头,忍不住调侃:“翼德,你这哪是钓鱼,分明是在吓鱼,再这么下去,鱼都被你吓跑了。”张飞嘿嘿一笑,也不辩解,只顾着紧紧盯着水面的鱼漂,一副“我自有办法”的样子。
赵云和马超对钓鱼兴趣不大,两人沿着河岸慢慢散步,偶尔会弯腰捡起几块形状好看的鹅卵石,回来递给林昼。林昼捧着一堆五颜六色的石头,一会儿跑到林夜身边看鱼漂,一会儿又跑到张飞旁边凑热闹,忙得不亦乐乎。
邹善给林夜和林昼准备了小号的儿童鱼竿,蹲在林夜身边,手把手地教他:“挂饵的时候要轻轻捏着,别把鱼饵捏碎了;抛竿的时候手腕要发力,动作要轻,不然鱼会被吓跑。”林夜学得很认真,按照邹善的指导,小心翼翼地挂好鱼饵,手腕轻轻一扬,鱼线稳稳地落在水面上,鱼漂竖直地立在水里,像一根小小的银针。
林昼也学着林夜的样子,可他年纪小,力气控制不好,抛竿时要么把鱼饵甩飞,要么把鱼线缠在树枝上,折腾了半天也没成功,最后干脆放弃,坐在一旁的草地上,托着下巴看水里的小鱼游来游去,偶尔伸手去够水面上的蜻蜓,笑得咯咯作响。
林夜则静静地坐在岸边,眼睛盯着水面的鱼漂,心神却慢慢放松下来。他不再刻意去感知周围的能量,而是让精神力自然地流淌,像水一样融入周围的环境——他能感觉到脚下泥土的厚实,能感知到岸边青草蓬勃的生机,甚至能“看”到水里的小鱼在鱼漂周围游来游去,偶尔碰一下鱼饵又飞快地游走。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风拂过脸颊,带着河水的清凉,这些细微的感受汇聚在一起,化作一股平和的能量,缓缓滋养着他的精神,比任何刻意的修炼都让他觉得舒适。
“上钩了!上钩了!”突然,旁边传来张飞兴奋的大嗓门。林夜抬头一看,只见张飞猛地一提竿,一条巴掌大的鲫鱼在空中划出一道银亮的弧线,鱼尾还在不停摆动。张飞手忙脚乱地抓住鱼,小心翼翼地摘下水钩,得意地举着鱼对黄忠喊道:“老黄,你看!俺钓上来了!”
“翼德,小声些,别惊了水里的鱼。”关羽的声音传来,他那边也有了动静,鱼漂微微下沉,他不急不躁地收着线,动作沉稳,不一会儿就钓上来一条比张飞那条还大的鲫鱼,轻轻放进身边的水桶里。
林夜笑着收回目光,刚想再调整一下鱼漂,就感觉到水面的鱼漂轻轻动了一下,接着往下沉了半寸。他立刻集中精神,手腕轻轻一抖,鱼线瞬间绷紧,一条稍小些的鲫鱼被提出了水面,银色的鱼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虽然鱼不大,但这是他第一次独立钓上鱼,成就感像小水泡一样在心里冒出来,让他忍不住弯起了嘴角。
“哥哥好厉害!”林昼立刻跑过来,趴在水桶边,眼睛瞪得圆圆的,看着那条鲫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兴奋地拍手:“哥哥,我们晚上可以喝鱼汤了!”邹善也走过来,拍了拍林夜的肩膀,眼神里满是赞许:“不错,有耐心,比翼德稳多了。”
中午时分,大家在岸边的树荫下铺开野餐布,把夕桐准备的便当一一拿出来。卤肉饭的香气扑鼻而来,凉拌三丝清爽可口,炸鸡翅外酥里嫩。林昼一手拿着鸡翅,一手拿着饭团,吃得满嘴是油。张飞和黄忠一边吃饭,一边还在争论谁钓的鱼多,刘备坐在中间,笑着劝道:“钓鱼本就是图个乐子,何必分个高低,晚上回去一起熬汤,大家一起喝。”
下午的阳光没那么刺眼了,众人又钓了一会儿,收获越来越多。张飞后来也沉下心来,钓上来好几条大鲫鱼,总算没输给黄忠。夕阳西下时,水面被染成了金色,大家才恋恋不舍地收拾东西返程。林昼玩了一天,累得靠在林夜怀里,上车没多久就睡着了,小脸上还带着满足的笑意,嘴角似乎还沾着一点饭粒。
这次钓鱼之旅,让林夜的身心都得到了彻底的放松。他发现,自己对精神力的掌控又精进了一丝——之前因为连续动用强大力量而残留的疲惫感,在与自然的共鸣中渐渐消散,精神力的根基反而变得更加稳固圆融。
又过了几天,林夜想起之前答应夏侯杰,有空多去分局转转,帮忙看看有没有能用能量角度解释的“小案子”。正好林昼念叨着“想夏侯叔叔了”,林夜便牵着他的手,再次来到了夏侯杰所在的分局。
和上次不同,这次分局里格外安静,接待大厅里只有几个来办业务的市民,年轻警员们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没有了上次的鸡飞狗跳。林夜问了问值班的警员,才知道夏侯杰正在调解室处理一起邻里纠纷。
他牵着林昼,悄悄走到调解室门口,隔着玻璃往里看。里面坐着两家人:一边是个中年妇女,穿着碎花衬衫,正皱着眉头,手不停地比划着;另一边是个年轻女孩,怀里抱着一只橘猫,脸上满是不服气。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面红耳赤,唾沫星子都快溅到对方脸上了。
“你家那只猫,天天半夜在我家窗台上叫,还挠我家的纱窗!我家孩子马上要高考了,天天被吵得睡不好觉,你说怎么办!”中年妇女拍着桌子,声音拔高了八度。
年轻女孩立刻反驳:“你凭什么说是我家‘咪咪’干的?我们小区里流浪猫那么多,说不定是别的猫!而且你家阳台晾衣服,老是滴水到我家花盆里,我养的多肉都快烂根了,我还没找你算账呢!”
夏侯杰坐在中间的椅子上,一手撑着额头,一脸生无可恋的表情,时不时插一句“大家冷静点”“有话好好说”,但根本没人听他的,双方反而吵得更凶了。
林夜看着这一幕,忍不住笑了。他凝神感知了一下调解室内的能量场——只有当事人激动的情绪波动,没有任何异常的能量残留,既没有灵体干扰,也没有人为制造的能量异常,这就是一起再普通不过的邻里矛盾。
他没有进去打扰,而是等了大概十分钟,直到双方吵累了,暂时休战,夏侯杰揉着太阳穴走出来透气时,才拉着林昼走过去。
“夏侯叔叔。”林夜笑着打招呼。夏侯杰看到他们,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苦笑着说:“是你们啊。唉,看见了吧,这就是我们基层民警的日常,天天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磨破嘴皮都不一定能解决。”
“这次好像跟能量没什么关系,就是普通的矛盾。”林夜说道。夏侯杰点点头,挠了挠头:“可不是嘛!但这种案子最耗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光判定谁对谁错根本没用,最后还是得调解。”
林夜看着夏侯杰苦恼的样子,心里忽然有了个主意,说道:“夏侯叔叔,我虽然不能用能量解决这种事,但或许可以换个思路。你看,那位阿姨的核心诉求其实是让孩子能好好睡觉,那位姐姐则是想保护她的多肉。咱们不用纠结‘到底是谁的错’,不如引导她们想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比如让那位姐姐晚上把猫关在室内,或者在窗台安装防猫刺垫,这样猫就不会去挠纱窗了;同时提醒那位阿姨晾衣服时先拧干,或者调整一下晾衣杆的位置,别让水滴到楼下的花盆里。有时候,解决问题比争论对错更重要。”
夏侯杰听了,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对啊!我怎么一直钻在‘谁对谁错’的牛角尖里了!小夜,你这话点醒我了!”他拍了拍林夜的肩膀,语气里满是感激,“你这脑子真是越来越灵光了,比我这老民警还会想办法!”
说完,夏侯杰转身又进了调解室。这次,他不再试图分辨“猫是不是女孩家的”“水是不是阿姨家滴的”,而是直接把林夜的提议说了出来,引导双方讨论:“大姐,您看要是她晚上把猫关起来,您家孩子是不是就能睡好了?小姑娘,要是她调整一下晾衣杆,您的多肉也不会烂根了,咱们各退一步,这事不就解决了吗?”
林夜和林昼在外面等了大概二十分钟,就听到调解室里的争吵声渐渐平息,变成了偶尔的小声商讨。又过了一会儿,夏侯杰一脸轻松地走出来,对着林夜比了个“搞定”的手势:“成了!小姑娘答应晚上把猫关在阳台,还说会买防猫垫;王阿姨也同意晾衣服前先拧干,还说家里有多的多肉,要送小姑娘两盆当补偿!哈哈,总算解决了!”
看着夏侯杰如释重负的样子,林夜也笑了。他忽然明白,帮助别人不一定非要动用超凡的力量,有时候一句简单的建议,一个不同的思考角度,就能化解矛盾,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用智慧和同理心解决问题的快乐,和用能力解决异常事件的成就感,是完全不同的。
之后的几天,林夜又跟着夏侯杰处理了几起类似的警情:有夫妻因为家务分工吵架闹到派出所的,林夜建议他们列个“家务清单”,轮流负责;有商户因为招牌灯光太亮影响居民休息的,林夜提议商户调整灯光的亮度和关闭时间,同时居民也可以给窗户装个遮光帘。每一次,林夜都没有动用能力,只是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找到双方的核心诉求,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夏侯杰对他越来越佩服,每次遇到棘手的调解案件,都会下意识地问一句:“小夜,你有什么好主意?”还总跟同事们夸林夜是自己的“福将”和“智囊”。
这些穿梭在市井街巷、处理人间烟火的日常,让林夜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联结越来越紧密。他看到了平凡生活里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了普通人的烦恼与温暖,也明白了“解决问题”的真正意义——不是用力量压制,而是用理解和包容去化解。
每天晚上回到小院,林夜都会把白天在警局的见闻当成故事讲给大家听。张飞听得哈哈大笑,时不时点评一句“这夫妻吵架不够痛快,要是俺,直接把家务全包了”;黄忠则捋着胡须,感慨“清官难断家务事,小夜这孩子能找到解决办法,不容易”;诸葛亮坐在一旁,摇着羽扇,微笑着说:“小夜处理问题的方式,颇具仁心与巧思,这比单纯提升力量更难得。”
林昼更是听得入迷,每次都要缠着林夜再讲一个,还说:“哥哥和夏侯叔叔都是大英雄,专门帮别人解决麻烦!”
日子在这样的平静与温暖中悄悄流逝。林夜白天要么去警局“实习”,要么在家研读古籍、练习符文,晚上则和家人围坐在院子里聊天、吃饭。他肩头残留的疲惫感渐渐消散,精神力的根基越来越扎实,心境也变得更加平和通透。
他知道,“龙渊”的威胁还在,安全局的追查也没有停止,但正是这些平凡而温暖的日常,给了他面对未来风雨的底气和勇气。他渐渐明白,成长不仅仅是力量的提升,更是心境的淬炼,是对世间百态的理解与包容。在小院的灯火下,这份成长正像一颗种子,悄然生根发芽,等待着枝繁叶茂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