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兄弟姐妹女儿岳父等人家,是非常近的关系,但因人家多,也是要花一些钱的,一般人不会帮的,顶多是这些亲戚上门打秋风,给点钱算不错了。
正因如此,这些人家听了周二老爷的话,自是大喜过望,当下就表示,等周家的好消息。
周老太爷之所以吩咐周二老爷跟亲朋好友说这些话,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家得了这样泼天的富贵,不给亲戚家一些好处说不过去。
但现在,镇国公府穷的丁当响,根本给不了,怕人说他们为富不仁,所以赶紧将镇国公府欠了很多债的事跟他们说了,也省得他们觉得周家富贵了,跑来打秋风,他们没钱给,最后回去说他们抠门,连这么亲的亲戚都不给点钱。
现在这样打了预防针后,这样他们再来打秋风,可以直接说家里的高利贷还没还完,等到很久后才给他们盖房子对方也不能说他们什么了。
将家里的事处理好了,周二老爷和周大郎便回了来。
周老太爷让他们将家里的田地,分给三房四房耕种,也不用他们给租子了,就给他们种,那点田地,周家人自己留着种也不方便,还不如便宜一下亲戚,刚好他们现在也没钱给他们一些好处,暂时只能给他们这点好处了。
至于家里的房子,就没给三房四房了,因为周家人准备以后有钱了再翻修,不说做的多好,好歹以后回家祭祖,有个落脚的地方。
虽然周二老爷和周大郎说的都是实话,但听了他们话的亲朋好友,还是有点将信将疑,毕竟都是国公府了,那得是多么有钱有势的存在啊,还能欠一屁股债?
但人家既然这样说了,他们不信也不行啊,只心里不免嘀咕,想着周家人是不是小气,生怕他们上门打秋风,所以说他们家欠了很多钱,没钱用。
想到这儿,大家不免不高兴,就算之前的确想去打秋风,这会儿也会想着,他们不是这样的人,用得着这样防着他们吗?他们不去就是了——反正去了,周家人肯定说他们家欠了很多债,没钱给他们,那他们自然不会为了得不到的钱,辛辛苦苦跑一趟。
周老太爷知道他让周二老爷和周大郎这样说了后,有些人听了可能会不高兴,甚至觉得他们家人抠门,防着他们,故意这样说,但,家里是这样一个债台高筑的情况,他也只能随亲朋好友说他们抠门了,等以后有钱了,再给大家盖房子,到时自然就能打消他们对周家的想法。
安顿好老家的事后,周家人又继续呆在家里了解京城情况以及学习礼仪去了,没再出门了。
虽然周老太爷让周家人三个月内暂时不要出去交际,留在家里好好学习礼仪和了解京中情况,免得不会社交礼仪,出去丢人;不了解京中情况,出去得罪了什么人,但不代表别人不会来啊。
不说别的,嫁到了英国公府的姑奶奶就回来了。
打的旗号说是回来看望生母汪姨娘,但其实就是想跟周老太爷等人接触接触,看看他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虽然通过下人和她生母等姨娘,她基本上已经知道周老太爷和琳琅是什么样的人,但没亲眼看过,她还是没个真切的感受,所以自然回来看看了。
这一看之下,她便相信那些下人和姨娘们传的消息了——周家还真是除了周老太爷和周琳琅,其他人都是傻乎乎的,不足为虑。
不过蠢货也有蠢货的用处,毕竟有时候,聪明人深思熟虑想出来的点子,可能还没蠢货灵机一动带来的破坏大。
当下周姑奶奶没表现出任何异样,只让下人给周老太太拿了一个红封,道:“家里一直忙,孩子又小,出门不方便,所以直到现在才过来给老太太祝贺,您可千万别怪我这个孙女儿怠慢。”
周姑奶奶按辈分,是周老太太隔房的侄孙女,所以她这样自称。
周老太太让人收下红封,她不清楚怎么红封这么薄,他们乡下给人送礼,送铜钱,拿红纸包好,是一大条,银子不是铜钱的模样,用红纸包应该是一大包才是,怎么是轻飘飘的一张纸的模样呢?
但周老太太再傻,也知道不能当着送礼人的面说什么,所以当下虽惊讶,但没说什么话,只听了周姑奶奶的道歉,连连表示周姑奶奶太客气了,然后道:“等我们学好了礼仪,准备出门交际了,就会举办宴会回礼,到时姑奶奶可一定要过来。”
周姑奶奶自是答应了,然后又拉过琳琅的手细细看了看,向周老太太道:“不是我吹咱家的姑娘,您这孙女,沉稳大气,实在不像乡野出来的,就像天生就是贵族千金。果然先祖之后就是不一样,哪怕生在乡野,也是这么优秀。”
这话她说的是真心的,因为琳琅的沉稳,远超她的想像。
也许人家会说,周家人已经来京一个多月了,可能是学习礼仪后进步的,但,看看周家其他姑娘就能看的出来,这只是周琳琅一个人的优秀。
周老太太听了周姑奶奶的夸奖,自然笑的合不拢嘴,道:“大妮儿的确很好,她爷也经常夸她。”
看周老太太和周姑奶奶都在夸琳琅,其他孙子孙女神色不一,周姑奶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她这时这样夸琳琅,也是故意的,就是想激起其他人的嫉妒之心。
这蠢人的嫉妒之心啊,有时都不需要自己出手做什么,他们自己就能想出各种办法来害那些优秀的人。
其实还有一句话她没说,琳琅虽然优秀,但年纪大了点,还没订亲,想在京中找一门好亲事,可不容易,就算优秀,以后只怕还没她那些年纪小些的妹妹嫁的好呢。
乡下人没城里贵族千金嫁人那么早,一般要到十八岁左右才会嫁,所以原身到现在十六岁了还没说亲,这在京城人看来,已经很老了。
其实进京之前,周家人已打算给原身相看人家了,哪知道还没开始,家里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说实话,他们挺庆幸的,要不然家里成了国公府,孙女却嫁了乡下人,只怕心里是要不平衡的,而和离又不合适,对他们名声不好,所以可不是挺庆幸的,没给孙女说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