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金辉,如同最慷慨的油彩,将整座城市涂抹得温暖而辉煌。林晓雅站在美术馆的落地窗前,感受着刚刚结束的个人画展分享会余温未散的掌声,那掌声仿佛还在胸腔里回荡,与窗外那只不知疲倦的小鸟的清脆鸣叫奇妙地共鸣着。她的目光悠远,仿佛穿透了钢筋水泥的丛林,回到了云南的山山水水——那里的风,那里的云,那里泥土的芬芳,以及最重要的,那份失而复得的、自由的“呼吸”。
那场云南之行,是她在艺术瓶颈期和内心迷茫时的一次“逃亡”,也是一次“寻根”。都市的快节奏、画廊的商业压力、创作的模式化,让她感到窒息,画笔变得沉重,色彩失去了灵魂。直到在云南,在那些质朴的笑容和原始的生命力面前,她才重新找回了与世界连接的方式,找到了内心的“指南针”——那就是忠于自我,描绘生命最本真的真实与感动。回来后,她的画风大变,笔触变得灵动而富有张力,色彩也充满了勃勃生机。这次画展的成功,无疑印证了她选择的正确。
她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松节油和颜料的混合香气,那是她最熟悉也最安心的味道。她掏出手机,想给远方的朋友报喜,屏幕亮起,却先跳出了几个未接来电和一条微信消息,都来自同一个人——“张总”。
林晓雅的心,像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刚刚平静下来的湖面泛起了一阵涟漪。张总,张明远,她原来所在的“创想广告公司”的老总。她离开公司,全职投入艺术创作,已经快一年了。
当初离开时,张总算是半挽留半放手。林晓雅在创想广告公司做了五年的美术指导,能力出色,为公司拿下不少大客户,深得张总赏识。但她对纯商业的设计越来越感到厌倦,渴望能有自己的创作。张总惜才,也理解她的想法,最终没有强留,反而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林晓雅可以作为公司的“特约创意顾问”,不需要坐班,利用她的人脉和创意,偶尔为公司引荐项目或参与一些高端项目的创意策划,公司会根据项目情况给予丰厚的提成。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双赢的安排,林晓雅保留了创作的自由,也不至于完全切断与商业社会的联系和收入来源,张总则留住了一条可能带来优质业务的渠道。
起初几个月,林晓雅还确实帮公司引荐了一两个她过去服务过的、对艺术调性有要求的客户,张总也很满意。但自从她去了云南,尤其是回来后全身心投入到个人画展的筹备中,心思就完全不在广告业务上了。她几乎没有主动联系过张总,对于张总偶尔发来的咨询或项目邀请,也都是以“近期在专注画展,时间精力有限”为由婉拒了。
她点开张总的微信消息,内容很简单:“晓雅,画展结束了吧?祝贺。明天上午十点,来公司一趟,有些事想跟你聊聊。”
没有质问,没有催促,语气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但林晓雅太了解张总了,这位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江湖,越是平静,往往意味着事情越不简单。他特意提到“画展结束了”,显然是在暗示:你的“个人事务”忙完了,是不是该顾顾“公事”了?
“有些事想跟你聊聊”,能有什么事?无非是“特约创意顾问”这近半年几乎为零的业务量。林晓雅苦笑了一下。她知道,这次谈话恐怕不会轻松。
第二天上午九点五十,林晓雅准时出现在创想广告公司的前台。时隔近一年再来,公司变化不大,依旧是开放式的办公环境,键盘敲击声、电话铃声、同事间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忙碌而紧张的商业气息。这种气息,曾经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却让她感到有些格格不入。
前台小姑娘显然还记得她,热情地打招呼:“林姐,你来啦!张总在办公室等你呢,让你直接进去。”
林晓雅点点头,深吸一口气,走向那间她曾经无比熟悉的总经理办公室。敲门,里面传来张总略带沙哑的声音:“进。”
推开门,张明远正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低头看着文件。他比去年似乎又清瘦了些,鬓角的白发也更明显了。听到门响,他抬起头,脸上露出了一个公式化但还算亲切的笑容:“晓雅,来了?快坐。”他指了指办公桌前的沙发。
“张总。”林晓雅在沙发上坐下,将带来的一个包装精致的小礼盒放在茶几上,“一点心意,我画展的画册,签了名。”
张总眼睛一亮,伸手接过,翻了翻:“好,好!你的画展我听说很成功啊,媒体都报道了,了不起!我们创想出去的人,就是不一样。”他语气真诚地称赞道,这让林晓雅稍微放松了一些。
“谢谢张总关心,都是运气。”林晓雅谦逊地说。
寒暄了几句画展的情况,张总话锋一转,将画册放在一边,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放在桌面上,这是他进入正式谈话模式的标志性动作。
“晓雅啊,”他的语气依旧平和,但眼神变得锐利了一些,“你看,从你去年正式‘转型’做艺术家,到现在快一年了吧?”
“嗯,差不多十个月了。”林晓雅点点头,做好了倾听的准备。
“这十个月,前几个月,你帮公司引荐了两个项目,效果都不错,我和公司都很感谢你。”张总先肯定了一下,然后话锋陡然一转,“但是,从今年年初,特别是你去了云南之后,这大半年,好像……我们之间的合作,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了?”
林晓雅早有预料,她垂下眼帘,轻声道:“是的,张总。抱歉,上半年一直在筹备画展,确实分身乏术,精力主要都放在那边了。”
“我理解,画展是大事,对你个人而言,意义非凡。”张总不紧不慢地说,“所以我一直没打扰你,知道你忙。现在画展圆满成功了,是不是意味着,你可以重新把精力分一些到我们这边的合作上来了?”
林晓雅沉默了一下,她知道,这才是张总今天叫她来的真正目的。她抬起头,迎向张总的目光,坦诚地说:“张总,其实我今天来,也想跟您聊聊这个事情。画展虽然结束了,但接下来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可能……可能还是很难像以前那样,投入那么多精力在广告业务上。”
张总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他似乎对这个答案并不意外,但显然也并不满意。
“晓雅,我明白你的意思。你现在是知名青年艺术家了,眼界高了,心思也都在艺术上了。”张总的语气里,第一次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讽刺,“但我们当初是有约定的,你是公司的‘特约创意顾问’。顾问顾问,总得‘顾’得上,能‘问’得出东西,才能叫顾问,对吧?”
他拿起桌上的一份文件,轻轻拍了拍:“这是财务那边刚整理出来的,关于你作为‘特约顾问’这十个月的业务数据。前三个月,还算有点进账。后面七个月,零。引荐项目为零,参与策划为零,业务提成自然也是零。”
林晓雅的脸颊有些发烫。她知道这份数据很难看,但被张总如此直白地摆出来,还是让她感到有些难堪。
“张总,我知道这期间给公司的贡献几乎为零,我很抱歉。”她诚恳地道歉,“当时去云南,然后回来筹备画展,确实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我……”
“我知道,画展重要。”张总打断了她,语气开始有些加重,“但晓雅,我们是商业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创想广告养着几十号人,房租水电、人员工资、项目成本,哪一样不要钱?我张明远做生意,讲究的是互利共赢。我给你这个‘特约顾问’的身份,保留着你的办公室(虽然你从没回来用过),不是让你挂个名,当摆设的。我是希望你能利用你的专业能力和人脉资源,为公司创造价值。”
他身体向后靠回椅背,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声响,像是在给林晓雅施加无形的压力。
“你可能觉得,你现在不缺钱了,画展成功了,作品能卖钱了,不在乎这点顾问费或者项目提成。但你别忘了,当初你答应这个安排,不仅仅是为了钱吧?你说过,不想完全脱离商业实践,想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这对你的艺术创作也有好处。现在呢?你这算是‘保持敏感度’吗?你这是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了。”
林晓雅试图解释:“张总,我不是封闭。我只是……我的创作理念和方向,可能和纯粹的商业广告不太一样了。我现在更关注作品的内在表达,而不是市场的迎合。强行让我去做那些我不认同的商业项目,我怕做不好,反而砸了公司的牌子,也违背我自己的原则。”
“不认同?违背原则?”张总像是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挑了挑眉,“晓雅,你是不是艺术家当久了,脑子有点不灵光了?广告是什么?广告就是戴着镣铐跳舞!哪有那么多‘认同’和‘原则’给你讲?客户的需求,市场的反馈,就是我们的‘原则’!你以为你的艺术创作就完全自由了?你不用考虑画廊的要求?不用考虑藏家的喜好?不用考虑评论家的看法?”
林晓雅微微蹙眉:“这不一样。艺术创作的核心是自我表达,商业设计的核心是满足客户需求。虽然都有制约,但出发点和侧重点完全不同。”
“是,有不同。但你不能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张总提高了音量,“我承认,你的艺术造诣很高,你的画展很成功。但你别忘了,你林晓雅能有今天的审美和表达能力,难道没有在创想广告这五年摸爬滚打的功劳?那些看似‘商业’、‘迎合’的项目,难道没有锻炼你的构图、色彩、创意和沟通能力?艺术和商业,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敌人,它们完全可以相互滋养,相互成就!”
张总的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林晓雅的心上。她不得不承认,张总说的有道理。那五年的广告生涯,确实为她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也让她学会了如何在限制中寻找可能性。只是,当她沉浸在纯粹的艺术创作带来的巨大满足感中时,下意识地想要与过去那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日子划清界限。
“我最近遇到一个大客户,是做高端度假酒店连锁的,叫‘云境度假’。”张总话锋一转,开始具体起来,“他们想在国内几个主要城市做一轮品牌形象升级和推广活动,预算非常可观。客户那边明确提出,不要那种太‘商业’、太‘硬’的广告,希望能找到有艺术感、有情怀、能体现他们‘自然、宁静、高端’品牌调性的创意方案。你说,这个项目,除了你林晓雅,我还能想到谁?”
林晓雅的心,猛地一跳。“云境度假”,她听说过,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一个高端度假品牌,以选址独特、设计富有禅意和自然美学着称,和她现在的创作理念似乎有某种契合之处。
看到林晓雅眼中闪过一丝波动,张总知道自己的话起作用了。他放缓了语气,循循善诱:“晓雅,这个项目,我希望你能亲自牵头。不需要你天天来公司坐班,你可以带着我们创意部的几个骨干一起做。你的想法,你的审美,加上公司的执行能力,拿下这个项目,十拿九稳。项目成功了,提成少不了你的,这对你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这不是那种低俗的叫卖式广告,这是一个可以让你施展艺术才华的平台,是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你不是想描绘‘属于这个时代的真实与感动’吗?通过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你的理念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和理解,这难道不比你一个人在画室里创作,影响范围更大?”
不得不说,张总确实很会“画饼”,也很了解林晓雅的软肋。他把这个项目描绘得极具吸引力,既满足了公司的业务需求,也似乎迎合了林晓雅对艺术价值传播的追求。
林晓雅陷入了沉思。她确实对这个“云境度假”的项目有些心动。如果真如张总所说,客户追求的是艺术感和情怀,那或许真的可以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而且,张总提到的“影响力”,也让她有些触动。她的画作,目前能看到的人毕竟有限,如果能通过一个大众传播的广告项目,传递她对美、对生命、对自然的理解,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可是,她真的有精力去做吗?画展结束后,她原本计划要开始一个新的系列创作,灵感正旺盛。而且,一旦接手商业项目,就意味着要重新面对那些无休止的会议、客户反复无常的修改意见、严格的时间节点……这些曾经让她疲惫不堪的东西,她真的准备好了再次面对吗?
“我需要时间考虑一下。”林晓雅抬起头,对张总说。
张总脸上露出了一丝“果然如此”的表情,他没有逼迫她立刻答应。“可以。但时间不多,客户那边催得紧,下周三之前,我需要给他们一个初步的答复,包括主创团队和创意方向。”他看了一眼手表,“今天周五,你有周末两天时间考虑。下周一,给我答复,好吗?”
“好。”林晓雅点点头。
离开创想广告公司,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林晓雅感到一阵恍惚。刚才办公室里的紧张气氛和张总的话语,还在她脑海里盘旋。阳光依旧明媚,但她心中的那片“金色光芒”,却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她原本以为,找到了内心的“指南针”,确定了艺术的“呼吸”,她的人生道路就会一片坦途,充满阳光和希望。但现实却告诉她,人生并非单行道。她无法完全脱离这个社会而存在,过去的牵绊也不会轻易消失。
回到画室,空气中的颜料味让她稍微安定了一些。她坐在画架前,面对着一张空白的画布,却迟迟无法下笔。脑海里,一边是张总描绘的“云境度假”项目的诱人前景和沉甸甸的“业绩压力”,另一边是她对纯粹艺术创作的渴望和对商业束缚的本能抗拒。
她想起了云南的那片山,那只自由歌唱的小鸟。自由,真的意味着完全的与世隔绝吗?如果她的艺术真的关注生命,关注时代,那么,与这个时代最活跃的商业力量发生碰撞,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还是会被其吞噬?
那个周末,林晓雅过得并不平静。她查阅了大量“云境度假”的资料,看了他们现有的酒店设计、品牌宣传,越看,心中的那丝“心动”就越强烈。这个品牌的理念,确实与她有共鸣之处。她甚至开始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勾勒一些创意的雏形:或许可以用一种更写意、更具东方美学的视觉语言,去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她也联系了一位还在广告圈打拼的前同事,侧面打听了一下公司的近况。同事告诉她,创想广告这半年业务确实不太景气,丢了几个大客户,张总压力很大,所以才会这么看重“云境度假”这个项目,几乎把它当成了“救命稻草”。
听到这些,林晓雅心中的愧疚感又多了几分。她知道,张总虽然是在商言商,但当年对她确实不薄。在她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是他给了她相对自由的空间。现在公司有困难,她这个“特约顾问”却袖手旁观,似乎确实说不过去。
周一上午,林晓雅拨通了张总的电话。
“张总,关于‘云境度假’的项目,我考虑好了。”
“哦?你的决定是?”张总的声音带着一丝期待。
“我可以尝试接手。”林晓雅说,“但我有几个条件。”
“你说。”张总很爽快。
“第一,创意方向必须由我主导,客户的修改意见可以参考,但最终的创意决策权,我要有很大的自主权。如果客户坚持要做我认为违背项目核心调性和艺术原则的修改,我有权退出。”这是她的底线。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张总似乎在权衡。“可以。我会跟客户沟通,强调你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争取最大的创意空间。但晓雅,也不能太理想化,商业项目,必要的妥协是难免的。”
“我明白。”林晓雅说,“第二,我只负责创意策略和核心视觉的构思,具体的执行工作,比如文案撰写、设计完稿、媒体投放计划等,由公司团队负责。我需要绝对的创作时间,不能被过多的执行细节缠住。”
“这个没问题。我会给你配备最好的执行团队。”张总立刻答应。
“第三,项目周期不能太赶。我需要时间深入研究品牌,进行田野调查(比如去他们的酒店实地考察),还需要时间思考和创作。具体时间节点,我需要和团队商量后再定。”
“这个……我会尽量跟客户争取。但‘云境’那边确实比较急,我们会努力平衡。”张总顿了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