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指挥秦海洋紧紧盯着态势图上的代表联军攻击部队的红色光团。
在无数个红色光团的正前方,有一条黑色的粗城条围绕着华夏国境线将华夏国围成一圈。
这条黑线是mE系统设置的防卫线!
包括张去益在内,所有人都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看着华夏国四周一个个不断逼近的光团。
有了mE系统,秦海洋上将甚至不用直接下达作战命令。
这就是超级人工智能在战争中的绝对统治力——静默威慑下的单向透明猎杀。
秦海洋上将无需像传统指挥官那样,声嘶力竭地向下属单位下达具体的拦截、反击指令。他,以及整个指挥中枢,此刻扮演的角色更像是最终的授权者与监督者。
所有的战术决策、目标分配、资源调配,乃至最细微的单元控制,都已由mE系统在毫秒级别内完成:
mE根据威胁程度,目标价值、突破概率,瞬间为成千上万个来袭目标分配了拦截优先级。
系统自动从全域防御网络中(包括地面防空、海基平台、空中战机、乃至“湮灭”卫星)选择距离最近、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拦截单元,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精准指派。
无形的指令通过无法被侦测和干扰的量子通讯网络,瞬间抵达指定的作战单元——可能是某个偏远山区的防空连,可能是深海潜航的无人艇,也可能是高空待命的隐形无人机。这些单位在接到指令的瞬间,无需再经过层层请示,直接执行攻击。
整个庞大的华夏防御体系,在mE的统筹下,不再是一个需要中枢不断指挥的“提线木偶”,而变成了一个拥有统一意志和超高速反射神经的有机生命体。
指挥大厅里,听不到此起彼伏的命令声,只有设备运行的轻微嗡鸣,以及mE系统偶尔响起的、冷静到极点的状态汇报:
“‘蜂群’拦截网络已激活。”
“‘泰山’反导系统锁定目标:3269”
“‘深渊米’潜航器阵列进入猎杀模式。”
“‘湮灭’平台,定向能武器充能完毕。”
所有人都紧盯着那条环绕国境的黑色防卫线,以及正飞速撞向这条“死亡之线”的红色光团。
下一刻,寂静被打破了。
不是被警报或爆炸声,而是被三维态势图上,那瞬间、同步、且大规模爆发的、代表拦截成功的白色闪光所打破!
如同夜空中骤然绽放的、无声而密集的白色礼花,沿着那条黑色的防卫线,璀璨地、连绵不绝地亮起!
红色光团撞上黑线,不是突破,而是湮灭。
这就是mE系统主导下的战争——在极致的静默中,完成最高效的杀戮。
…
在高空隐形侦察机传回的红外监控画面上,一幕超越传统战争想象的场景正在上演。
当多国部队在西南、西北等陆路方向的钢铁洪流,刚刚越过华夏边境线,踏入那片他们觊觎已久的土地时,迎接他们的并非预想中的坚固防线或激烈炮火,而是……天灾!
从边境线后方广袤的山林、丘陵、荒漠之中,如同被惊扰的蜂巢,骤然腾起一片“乌云”——不,那是由成千上万架各型无人机组成的、真正意义上的“遮天蔽日” 的机群!
它们型号各异,大小不一。
有体型小巧、动作灵活的侦察\/攻击无人机,如同猎食的雀鸟,在空中形成密集的侦察网络,并随时可以俯冲而下,用携带的小型弹头对装甲车辆的顶盖、雷达天线等脆弱部位发起自杀式攻击。
有中型多旋翼无人机,如同移动的军火库,悬停在半空,精准地向下方的坦克集群倾泻微型导弹或智能弹药。
更有大型固定翼攻击无人机,如同隐形的死神,在高空盘旋,利用其搭载的精导炸弹或空地导弹,对指挥车、后勤补给点等高价值目标进行“点名”式的清除。
这片无人机“乌云”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移动、分割、包围。
它们通过mE系统共享信息,行动高度协同,仿佛拥有一个统一的大脑。
红外画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联军先头装甲部队的队形瞬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坦克和装甲车在旷野中试图机动规避,却如同陷入了一张由死亡编织的天罗地网,四面八方都是袭来的攻击。
试图建立防空阵地的部队,往往刚刚展开装备,就被不知从何处钻出的自杀式无人机或者高空精准投下的炸弹摧毁。
整个联军的前进攻势,在这片突如其来的、智能化的“金属风暴”面前,硬生生地被阻滞、被瓦解、被吞噬。
边境线附近,爆炸的火光连绵成片,映照出联军士兵惊恐和无措的身影。
这不再是军队与军队的对抗,更像是一场工业文明的钢铁洪流,撞上了一场由数字智能主导的、具有生命般的“自然灾害”。
高空侦察机安静地记录着这一切,将这幅代表着战争形态彻底变革的恐怖画卷,实时传回后方指挥部。
指挥大厅内,众人看着屏幕上那单方面收割的场景,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只是这沉默之中,多了一丝对mE所展现出的、近乎神迹般力量的深深敬畏。
那遮天蔽日的无人机蜂群,那精准到令人发指的协同打击,那将庞大入侵部队瞬间阻滞、分割、吞噬的作战效率……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人类指挥艺术的极限,甚至超出了他们作为职业军人所能想象的范畴。
人类,绝对做不到这一点。
无论是指挥官的脑力、参谋团队的计算速度,还是传统指挥体系的通讯带宽和反应延迟,都注定了无法实现如此规模、如此复杂、如此高效的瞬时全域协同。
寂静中,不知是谁最先将目光转向了一个方向。
仿佛带有某种默契的引力,紧接着,第二道、第三道……越来越多人的目光,从令人震撼的战场画面,从冷静运转的mE主控台,缓缓移开,最终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坐在技术顾问席上的那个年轻人身上——张去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