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洪也参与了上午的收割,不过他就不用睡在田地里了。他和熊巫、水草、石雪这几个队长,下午还要统筹安排部落其他的事项。今年的秋收时节,他们只要每天参与半天的秋收工作,这也是为了“不脱离群众”,提早发现问题,并随时关注秋收的进展。
当然,如果有其他重要的事情,熊洪和熊巫整个秋收时节不露面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有了这些“借口”,这也让熊洪松了一口气,不是他不愿意干活,也不是逃避田间的工作,只不过他个子高大,弯腰的话要比常人更累——要是像这样整日在田间弯腰劳作,用不了几天,他的腰就得断在地里。
钟楼上又传来悠扬洪亮的钟声,听到声音被惊醒的鸠羽,迷迷糊糊地醒来,坐起来发了会呆,队长给他递过一个水壶,“喝口水缓一缓吧,去上个厕所,我们再继续收割。”
鸠羽道谢一声,喝了一口清凉的水,又用湿毛巾抹了一把脸,清凉的感觉让他瞬间恢复清醒,睡过觉之后,浑身的疲惫感也减轻了很多,精神也更振奋。
“起来喔!继续收割!”
他拿起镰刀,跟在族人身后,继续在成片的粟田里挥舞着,汗水顺着他的脸颊,从下巴处滴到地上,渐渐消失在黄褐色的泥土中。
……
“今日第一天秋收,共有55支小队参与,一共完成了2000多亩粟田的收获,平均到每个小队头上,差不多在36亩左右。”
第一日的秋收工作一直持续到太阳彻底落山,族人们才在队长们的叫喊声中,从田地里走上来,要是能看得见,他们还想继续收割一些,后面没有来得及脱粒的粟穗,也被堆放在牛车上,往临时搭建的草棚里存放。
石雪等人,白天也带着小队参与了收割任务,晚上还要统计白天收割的具体情况——这两年几乎年年如此,她已经习惯了秋收时这种忙碌的充实感觉。
“不错,一个小队30人,能收割36亩左右,也算很好了。”
熊巫高兴地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须,按照这个速度,完成本部两万八千多亩土地的秋收,差不多只要半个月就能完成,这个速度,要比去年还要快上一些,但还是有限。
不过正常来说,一个族人每天能割上一亩到一亩半,都属于正常现象,要是经验技术再成熟一些的族人,一天收割到一亩半以上甚至到两亩,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要超过两亩,那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秋收“第一”。
“不错,这其中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手都是新人,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镰刀,也不知道秋收的其他工具如何使用,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
熊洪知道收割的痛苦,况且每个小队平均每天割36亩粟田,除了这些小队有不少新人外,并不是每个队员都去收割,还要有人辅助运送粟杆、脱粒及装袋,所以这个速度想快也快不上去。
“再等两天吧,这些新人熟悉之后,配合肯定会更好一些,收获的速度也肯定更快一点。”
熊洪对熊巫和石雪的话也很是赞同,再说现在的收获速度也不算慢,没有必要太过紧张。
“今日收获的粟籽,有统计出来吗?”
“有的族长,2000多亩粟田,共收获粟籽27万多斤,当然晒干后差不多要减少一成五,不过已经算是高产了。”
石雪点点头,兴奋地挥舞着手中的书册,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笑意,“当然晒干是后面的事,现在的亩产平均算下来,在136斤!”
亩产136斤,已经要比去年的130斤高出了6斤。
可别小看这增产的6斤,熊部落本部今年种植了多亩土地,平均增产6斤,那就是多了16万斤的粟籽,相当于一千多亩土地的产量!
在部落种植粟田亩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亩产增加哪怕只有半斤,但得到的收获都能增长一大截。16万斤的粟籽,至少能养活一两个小营地的族人。
“很好,很好!”
熊洪对此当然是万分满意,从刚开始种植时亩产六七十十斤,到现在的一百三十多斤,只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这其中付出了多少精力,已经难以考量,但熊洪已经用实际结果向族人们证明了,种地真的可以改变一个部落的未来。
“还是族长看的长远,当初我们还不明白为什么要让我们控制种植亩数,转而把精力放在提升亩产量上,现在看来,真是太正确不过。”
水草由衷地感慨道,“要是亩产量再增加一些,我们部落就能用更少的土地,获得更多的粮食。”
熊洪对水草的“马屁”也很是受用,心情也是极好。虽然提升亩产量是无可争议的正确方向,但庞大的田亩基数,也是发挥亩产量提升作用的基础,不然一亩地再提升,只种了几亩地,那收成高也高不到哪里去。
“田亩数量不可能一直提升下去,一个族人能够耕种的数量是有上限的,超过这个限度,付出越多,收获越少。”
“不错,现在我们部落有不少土地,可以把精力放在提升亩产上面——要想提高亩产量,要先弄清楚粟籽的生长习性,也要明白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粟生长的更好。”
熊洪沉吟片刻,看着众人,“不仅仅只是种地,其他的也是一样。我们在看到一件事是这样的时候,还要想办法去探索,这件事为什么是这样?”
“要是换个方法,会不会有其他更好的结果,这些,都要靠我们去熟悉更多事物的发展规律。”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随着部落教育水平的提高,已经有向这个方面发展的趋势了,尤其是明观院的这帮“教授”们,他们从劳动中而来,又反过来研究劳动——熊洪自然很乐意见到族人的这种状态,尤其是在座的还是部落的骨干力量。
“粟籽增产的原因有很多,在我看来,有好几个原因。”
石雪和熊石互相交流了两句,石雪说道:“采用垄作法就是最直接的原因,从采集野生粟籽到撒种收割,再从条播法到现在的垄作法,亩产量几乎是提升了一倍。”
众人点点头,石雪说的不错,垄作法的确是这两年产量提升最直接的办法。
不仅仅在本部全面推行垄作法,而且从去年部落集议之后,这种耕种方法已经传播到熊部落的各处村子和营地之中,据传回来的消息,绝大部分的营地,都用上了这种办法。
“其次,对土地的深耕,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嗯,不错,深耕的作用,可能大家都不是很清楚,但石雪说的对,不去深耕,这些粟籽就没办法长这么壮。”
熊洪赞同地点着头,深耕的好处,可不仅仅如同浅耕一样,将收割后的粟根、杂草给清理干净。它还能把更深层的土壤翻到浅层、让土质松软,并且将浅层容易生长的杂草草根草籽给埋到更深的地方,不用在春夏处理更多的杂草。
“秋耕就是为了翻深土,也很有必要,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每年秋耕,我们几乎都要往下深耕20多厘米,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错,秋耕好了,来年春天种植更加方便,比施了一次肥还要好。”
石雪继续说道,“增产的第三点,就是粪肥、淤泥和草木灰这些养分的作用。”
木棍现在还在各个营地推广堆肥呢,如果从整个部落的庄稼种植考虑,木棍所带领的堆粪小队,可谓是“居功至伟”。
前几天还收到木棍的来信,他现在已经在白骨洞营地“安家”了,估计要协助羽落秋耕完成之后,才能考虑回来的问题。
“当然还有田间管理,除草、驱虫、灌溉、间苗……这些也是增产的重要原因。”
听完石雪和熊石的介绍,众人也开始明白过来,种地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跟部落的其他工坊或者部门一样,都有着常人不知道的东西。而正是有着这些举措,熊部落的种植收获才如此之大。
“嗯,既然大家都清楚了,那今年秋收之后,大家还是要辛苦一下,尽快完成秋耕。”
熊洪看到大家斗志昂扬,也只是微微一笑,“秋耕之后,我们还有更多事情要做。”
是啊,秋耕并不是部落最忙的时候,事实上,从秋收开始,一直到冬季第一场雪降下,部落一直都在忙碌中度过。
秋收之后就是秋耕,除了翻地之外,部落要考虑轮作的事情,合理规划来年各块地要种些什么;再过一个月,其他部落就会按照之前的“惯例”,派遣年轻族人到熊部落来学习——熊巫夏季的时候,便收到很多部落的请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允许他们派遣“留学生”来到熊部落,学习相关的知识。
去年在熊部落本部学习了几个月的留学生们,在各自的部落里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带着部落开垦荒地、修建建筑、平整道路、加强与熊部落的交流,同时还探索部落周围的环境,用特产与熊部落进行物资的交换。
况且,在不知不觉间,这些部落整体都开始模仿、学习熊部落的各种知识和习惯,也开始按照熊部落的标准,来发展种植养殖,从山洞搬迁到更平坦的地方。
除了接收这些“留学生”,熊部落还要安排冬季的生产任务、部落运动会、部落集议、年底考核、武备训练等相关的工作,一桩桩一件件,排的满满当当,所以说从秋收开始,族人们就会异常忙碌,连带着熊洪熊巫等人,也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