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苏珈的话,陆晏来了兴趣。
让大汉的兵马名正言顺的进入建邺。
别人陆晏不敢说,但他敢说这绝对是陛下想要看到的。
谁都知道眼下江东不过是在和大汉虚与委蛇,一旦让他们得到机会。
必然会再次脱离大汉,不一定能给大汉造成多大的麻烦,但肯定会让大汉上下都很恶心。
可如果能让汉军有机会进驻建邺的话,那就等于掐住了江东的脖子。
就算他们想要做点什么,那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手里的力量。
“你有什么法子,说出来我听听?”
苏珈说道:
“想要快速的把粮食运到长安,那就必须要调用水师的力量。”
“只可惜咱们的水师要留在长江盯防晋国的动静。”
“相比较于这些粮食来说,江东的安危似乎更加的重要。”
陆晏眉头微微一皱:
“所以咱们得拒绝张国相的提议,让这些粮食走陆路?”
“趁着这个机会让汉军以搬运粮食之名,进入建邺?”
苏珈点了点头:
“正是这个道理。”
“只要汉军能够进驻建邺,那就有一万种方法留在建邺!”
“而且情报上已经说了,江东很有可能已经和晋国勾结起来。”
“这个时候进驻建邺,能够很好的预防他们接下来的动作,以防万一。”
“即便不能进入江东,也可以以此来威慑江东众人,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陆晏闻言点头道:
“若如此,则江东无忧矣!”
很快,张惇就收到陆晏的回信,在得知陆晏的打算后。
当即便找到朱先,告诉朱先为了防备晋国对江东的觊觎。
取消了原本计划的用战船运送粮食的打算,转而选择了更加安全的陆路。
听到张惇的话后,朱先傻眼了。
原本以为这是自己给大吴争取来的难得的机会,没想到蜀汉不按套路出牌。
竟然选择走陆路?
“国相,水路运输便捷,一次转运的粮食还多。”
“要比陆路省下来不止一倍的时间。”
“国相何必舍近求远?”
“还是用水路运输吧!”
张惇摇了摇头:
“便捷是便捷,但太傅也知道,晋国觊觎江东之心不死。”
“一旦大汉水师离开长江,岂不是白白送给晋国机会?”
朱先赶紧说道:
“这一点国相不必担忧,江东水师亦可阻敌于长江北岸!”
听到朱先的话,张惇意味深长的看了对方一眼。
朱先顿觉失言,在大汉水师掌控长江之后,江东水师已经事实上退出了对长江的掌控。
这个时候他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立刻就暴露了他心中的想法。
想到这里,朱先赶紧找补道:
“既然如此,那我就放心了。”
“不过国相打算走陆路运送粮食的话,在下倒是有个建议。”
“不如从江东征调一批民夫把粮食运到永安。”
“同时从益州也征调一批民夫至永安接收,然后再从永安运到汉中。”
“这样一来,也可以省下不少的时间来。”
“国相意下如何?”
朱先不能接受大汉的兵马进驻建邺,他好歹也是做过一国大将军的人。
当然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道理,何况这些神还是不请自来的。
张惇却给了朱先一个他不能拒绝的理由:
“眼下春耕在即,百姓们都要翻耕土地,准备新一年的播种。”
“这个时候征调民夫,岂不是要耽误春耕?”
“耽误了春耕,便是耽误夏粮税收,到时候太傅如何跟陛下交待?”
朱先这才想起来自己的肩膀上还担着收税的责任。
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懊恼,早就猜到这个差事不会这么轻易的落到自己的头上。
没想到这么快就显现出坏处了。
是啊,耽误了夏税,自己也难逃干系!
而且既然张惇拿这件事堵自己的嘴,就说明对方早就已经有所打算。
即便再争论下去也争论不出来什么东西,还会引起对方的戒备。
想到这里,朱先便不再多说:
“既如此,在下便听从国相安排!”
说完便悻悻离开。
张惇也不阻拦 ,只是看着朱先的背影冷笑一声。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张惇立刻派人给江夏杜预去信,让他立刻带着兵马前来建邺。
而另一边,朱先回到府中之后,雷霆大怒。
痛斥张惇数典忘祖,把自己的出身给忘了个干干净净。
但是骂完之后,还是得思索对策。
因为根据使者传回来的消息,荆州王濬已经做好准备,可以随时从江夏杀入吴国境内。
到时候只需要自己出兵,便可以和王濬联手一起把大汉的势力驱逐出江东。
原本朱先的打算是等到夏收或者秋收之后,让江东士族对大汉积累足够多的不满之后再行动。
可现在看来,自己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本来现在大吴的兵力已经被陆氏所把控,真要等到大汉的兵马进入建邺,空盘子根本等不到和王濬联合的机会。
必须要提前动手了!
“江夏距离建邺有十日路程,但咱们绝对不能等到十日之后。”
“七日,七日后咱们便起兵,和荆州王濬联手行动!”
朱先一拍桌案,斩钉截铁的说道。
陶濬等人听到朱先的话后也没有表示反对。
早晚都是要行动的,而且从张惇的态度可以揣测出来,蜀汉多半已经对江东有所防备。
确实是不能再拖下去了。
“那就请大将军立刻派人前往荆州,让王濬出兵相助。”
“咱们则在建邺先一步占领皇宫,擒住张惇,再让陛下下旨复国,便可以占据大义。”
“到时候江东士族就不得不听从咱们的命令,否则来日刘谌必然会清算他们!”
虞汜开口说道。
薛珝也附和道:
“正该如此!”
朱先点了点头说道:
“好,你们各自回去整备兵马。”
“七日后举事!”
在定下行动日期之后,朱先立刻派人往荆州报信。
报信之人还是之前派往洛阳的那个。
算算他到达荆州的时间,正好是七日之后,只要荆州兵一动。
江夏杜预便不敢有所行动,然后自己就能够从容占据建邺。
然而当朱先派往荆州的兵马再次到达江夏之后,却再次被黄泽给认了出来。
报给杜预之后,杜预第一时间就命人将其扣下。
也没有经过太麻烦的审讯,便从对方的嘴里得到了消息。
在得知对方七日后有行动后。
杜预先派人快马前往建邺给张惇报信。
又命马隆好好盯着荆州动向,自己则在最短的时间内整备兵马杀向建邺。
从江夏到建邺确实需要十日时间,但那是正常行军速度所要花费的时间。
急行军的话,最多三日便可兵临建邺城下!
但为了保证将士们的战斗力,杜预又多匀出来两天的时间。
五天,五天之后到达建邺。
在此之前,张惇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但杜预也不是很为张惇的安危感到操心。
消息送出去的足够及时,而且朱先是仓促反应,不一定能拉拢到其余江东士族。
更不要说还有陆氏的保驾护航,只要张惇不是傻子,肯定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果然,张惇在收到杜预的报信之后,立刻就借着安排粮草运送的目的前往陆家寻求保护。
陆机虽然年幼,但却一点都不傻,先是让陆家私兵把张惇保护起来,然后又以吴王的名义暗地里调兵到建邺附近暂时埋伏起来。
一旦城中有变,就能第一时间入城平叛。
至于那个幼年吴王,所有人都没有把他放在心上。
别人不了解江东这群士族,陆氏还能不了解吗?
区区一个吴王,就想让江东士族给他卖命,若是放在大吴去国号之前还有可能。
现在?痴心妄想罢了!
而另一边,虽然朱先的使者没能顺利的到达荆州给王濬报信,但王濬还是通过细作和大汉的兵力调动察觉出了些许的端倪。
王濬立刻调集兵马,但却不是响应朱先,而是转头杀向上庸。
他心里很清楚,这个消息是自己探查到的,而非朱先传递给自己的。
就说明朱先那里多半已经出了问题,即便没有出问题,蜀汉既然已经有防备,那想要攻取江夏就没有那么容易。
要知道对面的守将可是杜预,别人不知道,王濬还能不知道吗》
与其把兵力浪费在一个不知道能不能夺下来的江夏,以及能不能给大晋提供帮助的吴国身上。
倒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把上庸夺回来,锁死大晋西南门户。
因此王濬直接带兵往上庸方向杀去,希望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一举偷袭夺下上庸。
五日时间一晃而过,杜预也带着兵马顺利的杀到建邺城下。
此时距离朱先约定的起兵时间还有两日,因此在得到汉军到达建邺城下的消息之后。
朱先不由得大吃一惊,他可不觉得这些兵马是张惇叫来帮助运送粮草的。
“大将军,此时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那杜预亲自带兵到此,绝不是来押送粮草的!”
“咱们必须立刻行动。”
虞汜面色凝重的说道。
朱先倒也没有迟疑,当即便决定起兵。
被他提前分散在建邺城中的朱家私兵在最短的时间内聚集起来,浩浩荡荡的向皇宫杀去。
然而到达皇宫之后,朱先却什么都没有找到,既没有张惇,也没有小吴王。
这下朱先顿时慌了神,虽然他从来没有把吴王放在眼里。
可是现在吴王就是他最大的依仗,没有吴王,他这支兵马就是叛军!
朱先不知道的是,他的女儿早就带着他的吴王外孙,去寻求陆机的保护去了。
别人不知道朱先的心思,他那个嫁给孙酦的女儿不可能不知道。
若是事情按照原来的脉络发展,这位吴王太妃可能什么都不会做。
但是现在形势不同了,朱家已经明摆着失了势。
她的父亲从来没有把她和她那个姓孙的儿子放在心上过。
这一点从她的姐姐被孙酦杀死后,朱先又把她送到宫里的举动便能够看出来。
所以在察觉到张惇的奇怪举动之后,她立刻让人去找到张惇,请求张惇庇佑一下她和她的孩子。
张惇在接到朱氏的求助之后,一番犹豫之后,还是决定救下对方母子。
一来这么做能让朱先不占据大义名分,二来一个小小的吴王也翻不起什么浪花,还能给大汉在江东留下一些好名声,何乐而不为?
即便后面有什么变动,一个傀儡吴王还不是随意拿捏。
因此张惇便让陆氏派人悄悄的把朱氏和吴王接到宫外藏了起来。
没有找到吴王的朱先简直要疯了,他不知道消息是怎么走漏的。
明明自己已经算计好了,可自己却变成了一支叛军。
但如今已经走到这一步,就算是想要后悔也晚了。
朱先当即就决定要先夺了建邺城,据城而守。
因为此时城中粮草颇多,之前准备运往长安的那批粮食还没有来得及送出去,正好可以拿来当做守城军粮。
然而当朱先准备派人锁住建邺四门,并据城死守的时候。
却发现他要面临的不光是城外的汉军,还有城里的自己人!
之前接二连三的动作,让朱先早就失去了众人的信任。
城外有大汉的兵马。
吴王也不知所踪,谁会跟着你在城中死守。
这个时候站出来那就是平叛功臣,真要是等汉军杀入城中,岂不是把清算自己的理由送到刘谌手上?
谁不知道那位大汉皇帝陛下向来看士族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
因此在朱先刚刚开始打算行动的时候,就发现汉军已经先一步杀入城中。
虽然江东士族的私兵和真正的士兵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到底和见过血的汉军士兵有所差距。
更别说带队的还是杜预。
很快这些士兵就被杜预打的四散而逃。
城中的其余世家更是痛打落水狗。
这场如同闹剧一样的叛乱很快就被平定。
朱先,虞汜、薛珝、陶濬等人被生擒。
叛乱结束之后,张惇和吴王以及朱氏也在陆家的护送下重新返回建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