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黑幕!你绝对想象不到,艾美奖今年故意冷落《越狱2》、《绝命毒师》等神剧的背后真相,竟然是……”
这个帖子一经发出,便引起了无数人的眼球。
他们一个个聚集在一起,等着吃瓜。
等待期间,有人开始发帖质疑艾美奖。
但很快,就像滚雪球一样,有了第二个、第三个人加入讨论,然后是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质疑的声音如同涟漪般迅速扩散开来。
“艾美奖到底是谁的奖项?它真的代表电视艺术的最高成就,还是仅仅代表一小撮人的口味?”
“艾美奖所标榜的‘自由评选’是真实的吗?还是说,其背后存在着不为人知的操纵和利益交换?”
“如果连一个备受民众喜爱的电视剧奖项都可以被操控,那么我们所在的这个米国,还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国度吗?”
“…”
这些尖锐的问题,伴随着《权力的游戏》现象级的热播,以及《越狱》、《绝命毒师》等剧集积累的庞大且忠诚的粉丝群体全面加入战局,参与讨论的人数呈指数级增长。
网络空间里,从最初的零星讨论,迅速变得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越来越喧嚣的舆论浪潮。
…
这种来自民间、铺天盖地的哗然与质疑,不可能不反馈到刚刚举办完颁奖典礼的艾美奖组委会那里。
毕竟盛典的余温尚未散尽,正是应该享受赞誉和关注的时候,却突然卷入如此巨大的负面舆论漩涡,他们怎么可能察觉不到?
压力之下,盖瑞·山德林紧急召开媒体会。
在闪光灯下,他还试图维持着镇定和权威感,试图安抚公众情绪:
“女士们,先生们,请各位务必相信,艾美奖的评选和颁奖流程,始终秉持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我们的评审机制是严谨而规范的,我们的评选主体是由电视行业内部极具专业素养的从业者组成的,包括知名的编剧、经验丰富的导演、成就斐然的演员等。他们的投票是基于专业的艺术视角、行业标准和作品本身的质量,而非单纯地追随一时的热度或大众流行度。”
“…”
然而,他越是如此官方地、试图用“专业”和“规范”来辩解,在网络这个崇尚解构权威、厌恶套话的空间里,引发的反弹就越大。
许多原本并不了解此事始末的网民,也因为这番“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回应而被吸引过来,然后加入了进来。
这种就像吵架。
如果有一方压根不站出来正式回应,往往会平息事态,可只要回应,往往会让争论变得更加激烈,火药味更浓。
“什么公平、公正?全是特么的骗人的鬼话!看看获奖名单,题材限制得多死?翻来覆去不就是那几种的类型,除了喜剧家庭片,偶尔施舍一点给科幻或恐怖题材当点缀?”
“没错!获奖的几乎总是那些财大气粗的老牌电视台和制片公司!他们拥有强大的公关团队和雄厚的资金,‘引导’那些拥有投票权的学院会员的倾向!多少有创意、有潜力的小制作团队和独立作品,这么多年来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和边缘化!”
“地域和语言偏见也太明显了!基本全是北美本土的英语剧集,连许多好看的英语电视剧都很难挤进主要奖项的提名名单,更别说其他非英语国家的优秀作品了!”
“艾美奖早就沦为了那几家传媒巨头的玩物和内部游戏!中小型制作公司根本没有任何资源和话语权参与竞争,早就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了!”
“…”
网络时代,匿名环境下“键盘侠”和批评者的力量是巨大的。
只要有人率先点燃导火索,很容易就形成群体效应,引发连锁反应。
各大门户网站的娱乐版块、专业的影视评论站点,尤其是Reddit这类新兴的、以用户自发内容为核心的社群平台上,参与这场关于艾美奖公信力大讨论的人数迅速突破了80万大关。
这八十万人发出的声音,汇聚成一个清晰的诉求:他们要求艾美奖组委会重新评估像《越狱》、《绝命毒师》这样深受观众喜爱却在奖项上备受冷落的剧集。
如果艾美奖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无法真正反映观众的心声,那么他们将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全新的、真正由观众和剧迷主导的奖项。
这个被提议的新奖项,暂时被命名为——“反艾美奖”.
这个在前世才在特定圈子里偶尔被提及的概念,如今在这个时空,被提前了十多年,并且以一种极具组织性的形式提上了日程。
这个提议一经抛出,迅速获得了大量网民和部分行业边缘人士的推崇和响应。
与前世那种更多停留在口头抗议、零星批评,并未形成实体组织的“反艾美奖”概念不同。
前世只是一个系统性的、如同“金酸莓奖”针对奥斯卡那样的“反艾美奖”实体奖项,这一次的情况截然不同。
随着“反艾美奖”的构想被明确提出,很快就获得了多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的公开支持,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以敢言着称的影评人、对现有体系不满的编剧、以及一些未能获得主流奖项认可的演员。
他们纷纷表态,愿意参与到这个新奖项的建设和推广中来。
其实,对艾美奖的不满和批评,其雏形早已有之。
例如,上世纪经典的《星际迷航》系列,就曾因为其科幻题材被视为“不够严肃”而多次在核心奖项上折戟沉沙,引发其庞大粉丝群体的长期不满。
正如一些愤怒的剧迷所呐喊的那样:“连能够探索银河系的‘进取号’星舰,都始终无法驶入艾美奖的荣誉殿堂,这个奖项早就该在流行文化的宇宙中完蛋了!”
再比如,反映社会现实议题的剧集《全家福》,也曾因题材敏感,即使在获得提名后也引发了对艾美奖回避尖锐社会矛盾的批评。
但过去,不满归不满,批评归批评,这种声音嚷嚷了三四十年,但因为群体不够,只能停留在发发牢骚的阶段,并未形成真正有组织的、能够对艾美奖构成实质威胁的反制措施。
然而,这一次完全不同了。
数十万人规模的集中讨论,有人提出了清晰的口号,有人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方案,建立替代性奖项的呼声自然水涨船高。
再加上,似乎有看不见的手在背后巧妙地推波助澜、整合资源,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举双手赞成,并积极参与到实际行动中。
其组织效率之高,令人瞠目结舌。
在短短两天之内,一个功能齐全的“反艾美奖联盟”组委会就宣告成立。
并且确定了组委会的核心成员名单。
甚至连象征性的奖杯设计雏形都已开始征集。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评奖规则,极其简单直接:采取全民公开投票制,由全球范围内的剧迷通过网络票选出他们心目中真正的年度最佳剧集、演员和创作者。
一切旨在体现“民意”。
如果有熟悉华夏影视奖项评选规则的业内人士看到这套流程,肯定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由广大剧迷票选自己喜爱的剧集和演员?这运作模式,怎么和华夏国内颇具影响力的“金鸡百花奖”的群众投票环节如此相似?
…
“什么?他们不仅成立了‘反艾美奖联盟’,而且已经连组委会、奖杯设计、评奖规则都制定好了?这么快?!这怎么可能!”
艾美奖组委会的会议室里,盖瑞·山德林接到下属的紧急汇报后,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一系列操作,又快又狠,直接捅进了艾美奖这个老牌权威奖项的肺管子,让其喘不过气来。
艾美奖组委会的核心成员以及盖瑞·山德林等人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们连夜将hbo、迪士尼、At&t、派拉蒙、索尼影业电视部门、福克斯广播公司等这些传统电视行业的巨头公司负责人召集起来,举行紧急闭门会议。
“超乎常理,发展得太迅猛了,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hbo的cEo切瑞思-阿布杰面色阴沉如水,斩钉截铁地说,“这背后一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系统地推波助澜,进行精心的组织和策划!否则,绝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形成如此庞大的规模和如此清晰的组织结构!”
“是谁?到底是谁在幕后主导这一切?”会议桌上,有人厉声问道。
“他……”切瑞思-阿布杰的脑海里迅速闪过好几个潜在竞争对手或者历来对艾美奖不满的行业大佬的身影。
这些人过去都曾以各种形式公开diss 过艾美奖的评选机制。
然而,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将怀疑的焦点投向李琦。
因为在他的认知框架和固有偏见里,能够策划如此大规模、针对米国核心文化奖项行动的,必然是本土的、重量级的人物。
一个来自华夏的编剧和制片人,无论其作品多么成功,在他眼中,终究是“局外人”,“小人物”。
是“无论如何也上不得台面”、不具备如此深远策划和影响力的。
…
另一边,温特沃斯·米勒悠闲地浏览着网络上关于艾美奖陷入舆论危机的各种报道和喧嚣的评论,内心充满了幸灾乐祸的快意。
“舒服!真是大快人心!”他忍不住对着身边的男友卢克·马克法莱恩说道。
“米勒,我们这样……公开地对艾美奖的困境表示幸灾乐祸,是不是有点不太好啊?”卢克显得有些顾虑。
“有什么不好的?”米勒反问道,“如果不是他们当初肆无忌惮地打压我们,我和《越狱》怎么可能在艾美奖上屡屡受挫,最终空手而归?”
“哦……可是,李先生毕竟是华夏人,而我们是米国人啊,这样帮着‘外人’对付自己国家的奖项,会不会……”卢克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身份认同上的纠结。
“那又怎么样?”米勒不以为然地打断他,“我们难道不应该站在正义和公平的一边吗?难道仅仅因为国籍,就要对明显不公的现象视而不见,甚至默许吗?”
卢克·马克法莱恩突然沉默了下来。他转头看向自己笔记本电脑上贴着的自由女神像贴纸,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一种复杂的情绪萦绕心头,但又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
最终,他也只能喃喃地附和道:“或许……你说得对,我们应该站在正义的一方。”
…
其实,深究起来,李琦为何能够如此迅速且有效地推动这场“反艾美奖”运动?
原因无他,巧妙运用了“公知”和舆论的力量而已。
李琦的逻辑很清晰:既然米国的文化力量和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其支持的“公知”在华夏乃至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那么,自己为什么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其身,在米国也寻找和扶持一批对现有体制不满、愿意发声的“公知”和行业批评者呢?
李琦在几次前来米国布局业务的时候,就已经有意识地在进行“统战”工作,接触和联络了一批对米国影视行业现状、特别是奖项评选机制不满的影评人、学者、独立制片人和不得志的创作者。
对于这些人来说,反抗艾美奖的“垄断”和“不公”,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号召力和道德正当性的借口——他们是“为自由而战”,是为了打破大公司的垄断,为中小创作者争取上升空间!
“自由”嘛!这个口号在米国社会拥有无与伦比的感召力。
许多业内人员早就对几大传媒集团垄断资源、压制创新的现状心怀不满,只是缺少一个合适的契机和强有力的支持来将这种不满转化为实际行动。
李琦恰恰提供了这个契机,并且,更为关键的是,他提供了他们…最喜欢的money!
于是,李琦几乎没费太大力气,就成功地撬动了一个支点。
而就连李琦自己最初也没有预料到,事情一旦启动,发展会如此迅猛、势头会如此猛烈。
舆论的浪潮一旦形成,便有了自身的生命力和惯性,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李琦的完全掌控范围。
为什么大众会对此事如此乐此不疲?
为什么大众会对此事如此乐此不疲?或许是因为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心理——人们喜闻乐见权威的倒塌,尤其是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上位者的挫败和毁灭。
这其中掺杂着一些原始的,甚至略带野蛮的“看客”情绪在其中。
正如张国丽演的那部电视剧里那句台词:
“今天皇上杀了贪官王亶望,百姓欢呼雀跃,明天皇上杀了清官纪大人,百姓照样欢呼雀跃。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纪大人是不是好官,他们可能无从分辨,也根本不关心其本质。
只要那些比他们更富贵、更有权势的人倒了霉,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快意。倘若哪天连至高无上的“皇上”都倒台了,百姓们或许同样会欢呼雀跃…”
…
…
明天有点事儿,所以赶了一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