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的京都,暑热尚未完全褪去,暮色早早地为天空染上了一层深邃的蓝墨。
华灯初上,城市的霓虹渐次亮起,勾勒出不同于白日的繁华轮廓。
《建国大业》的拍摄基地内,依旧是一片忙碌景象,但导演黄建鑫此刻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他坐在监视器后的折叠椅上,双手不自觉地反复搓揉,眼神飘忽,心思早已经不知道飞到了哪里。
隔壁的老谋子看着他,忍不住用胳膊肘轻轻捅了他一下,压低声音问道:“嘿,老黄,发什么呆呢?魂不守舍的。”
“啊?有这么明显吗?”
黄建鑫被吓了一跳,回过神来,忍不住抬手挠了挠有些稀疏的额头,露出一丝苦笑,“唉,还不是新电影闹的,心里……心里难免有些七上八下的。”
“新电影?!”老谋子失笑,带着几分戏谑,“你都拍电影多久了,怎么还能有紧张?”
黄建鑫剐了他一眼,“这能一样吗?这部是在好莱坞上映的,之前在国内。”
“那还不是一样上?”
黄建鑫有些生气,顿了顿,故意的说道:“那可真不一样,李琦说了,如果这部戏成绩可以,是可以拿小金人的,如果拿了小金人,那我在国内可就是独一档的导演了。”
“…”老谋子的嘴角抽搐了一下,后槽牙有些发酸他心里暗骂,这孙子,搁这儿等着我呢?!
去年,他的《英雄》虽然声势浩大,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但最终铩羽而归。
迄今为止,真正手握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导演只有李按,而他不是内地人。
内地导演在这块最高荣誉上,至今仍是空白。
这要是真让黄建鑫拔了头筹,够他嘚瑟一辈子的。
但很快,老谋子调整好心态,嗤笑一声,带着一种过来人的笃定说道:“老黄,你别高兴得太早。奥斯卡那帮评委,他们的口味和规则,你不清楚,我倒是打过交道,再清楚不过。
他们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让一个华夏导演,尤其是执导英语片的华夏导演,轻易拿到最高荣誉?那里面的门道,深着呢!”
“正是因为不容易,门槛高,所以一旦真的拿到了,才更显分量,不是吗?”黄建鑫立刻反驳,底气似乎更足了些。
老谋子盯着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什么,追问道:“这话……是李总跟你说的?”
“那倒不是原话。”黄建鑫稍微收敛了点,“李总只是很肯定地告诉我,他认为《触不可及》这部片子,非常有潜力在奥斯卡上有所作为。”
“……”老谋子再次沉默了。
这一次,他是真的有点被触动,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破防”。
如果说这话的是别人,他大可以当作是吹牛或鼓励,一笑置之。
但出自李琦之口,分量就完全不同了。李琦本人就曾斩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其公司在好莱坞的发展更是势如破竹,接连创造票房和口碑奇迹。
这让他不禁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所坚持的创作路径,比如《红高粱》、《活着》等,虽然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屡有斩获,确立了极高的艺术地位,但在更广阔的商业市场和在奥斯卡这个全球电影工业的最高竞技场上,是否真的存在某种局限或偏差?
很多人会觉得,拿到威尼斯金狮、戛纳金棕榈已经足够牛逼,但对于已经站上过那个高度的老谋子而言,自然渴望能触及更巅峰、影响力更广泛的成就。
他看了一眼身边难掩兴奋的黄建鑫,心里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夹杂着羡慕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
艹,这狗东西,运气咋就这么好,抱上了这么李琦这么一条熟悉米国人,熟悉好莱坞的的大腿!
…
与此同时,香江。
李琦心情颇为舒畅,既然那些人还没有想通,他也不愿再多费唇舌。
他直接带着钟甄涛、范酱、张国戎在电影院里面看电影。
这版《触不可及》相较于原版法语片,在细节和叙事上做了些符合国际市场和英语语境的调整,所以他自然要过来瞅瞅这成片效果。
此时的香江影视市场格局已然明晰。「璀璨娱乐」以及靠拢在李琦旗下院线凭借强大的片源和运营能力,占据了约六成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而由英皇、永盛等本地老牌公司结成的联盟,则瓜分着剩下的约三成市场。
最后一成,则是由一些中小戏院瓜分。
今年的暑期档,由于米国编剧工会罢工等因素影响,好莱坞大片供给肉眼可见的减少,竞争激烈程度不如往年。
但也正因如此,「璀璨娱乐」推出的《决战中途岛》、《香江行》、《汉江怪物》等片几乎形成了垄断之势,将其他影片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眼下暑期档接近尾声,《触不可及》的上映,无疑是为档期收官再添一把火。
…
李琦要求黄建鑫执导的这版《触不可及》,片长定为119分钟,比原版的112分钟略长。
增加的部分主要用于丰富菲利普的家庭背景线索和其内心的心理刻画,使得人物弧光更加完整。
前世的法语版《触不可及》作为非英语电影,曾创下全球4.26亿美元的惊人票房,一度成为影史最卖座的非英语电影。
打破了本子动画《千与千寻》保持的纪录,这本身就证明了其故事内核的普世吸引力。
该片当年在香江也取得了840万港币的票房,虽然无法与《泰坦尼克号》这类商业巨制相比,但对于一部法语文艺片而言,成绩已相当亮眼。
并且在港上映周期长达57天,远超一般外语片,足见香江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接纳和耐心。
如今,这部制作更精良、明星阵容加持、全英语对白的版本登陆香江,首日观影人次便呈现出可喜的跃升。
在李琦的预期里,凭借现有的平台和宣传优势,此版本在香江的票房若不能突破1500万港币,都算是一种失败。
影片开始,画面切入便是玛莎拉蒂跑车在废城夜色中狂飙的刺激镜头。
凯文·哈特饰演的黑人青年德瑞斯,载着由布莱恩·克兰斯顿饰演的瘫痪富豪菲利普,不顾身后鸣笛追逐的警车,这一幕反常规的开场瞬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注意力。
紧接着,两人以100欧元打赌。
菲利普佯装“癫痫发作”,德瑞斯配合表演“口吐白沫”骗过警察,喜剧张力与人物性格立刻凸显。
随后故事闪回到半年前两人初次相遇。
豪宅内,菲利普已经面试了数十位专业、刻板的护工,镜头冷静地捕捉着应聘者们脸上程式化的怜悯或刻意保持的礼貌。
随即,一个俯拍镜头,巧妙地将曾是极限运动爱好者的菲利普困于轮椅中的渺小与无助感渲染到极致。
镜头再次对准萨特所着的《存在与虚无》特写。
以此来暗示了角色内心的精神困境。
而凯文·哈特饰演的德瑞斯,当时刚刚出狱,他闯入豪宅并非真心求职,只是为了获取一份拒绝信以领取失业救济金。
一身嘻哈风格的运动服,举止随意,甚至翘着二郎腿与菲利普的女秘书扯淡,临走时还顺手牵羊拿走了桌上的一件古董彩蛋……
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真实与不羁,反而引起了菲利普的兴趣。
项目初期,李琦就让黄建鑫在这部电影的叙事上,大量采用“碎片化蒙太奇“手法。
即将菲利普的贵族生活与德瑞斯的街头文化通过快速剪辑形成强烈反差。
比如,德瑞斯用嘻哈音乐改造菲利普书房的场景仅用 22分半钟完成,却通过 12个镜头切换展现了两人价值观的碰撞。
这种紧凑的叙事策略使 119分钟的体量容纳了超过 42个关键情节节点。
影片平均镜头 3.1秒,显着低于好莱坞的平均 4.5秒的水平。
但在菲利普与德瑞斯在滑翔伞上的这个最为令人称道的经典段落,却反其道而行耗时 8分钟。
其中前 5分钟没有任何的台词,仅通过风声、呼吸声和肢体语言传达情感。
这种“留白式“处理让观众在静默中感受角色内心的释放,证明了那句:时长的有效性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情感浓度。
技巧的意义就在于给情感服务。
哪怕李琦看过无数次,依然觉得内心受到触动。
眼圈泛红…
…
“哗哗哗——!”
“这就结束了?我怎么感觉,刚刚坐下。”
“哇,太棒了!意犹未尽!意犹未尽,时间太短了…”
“不会吧,这电影竟然有 119 分钟?不好搞错了吧?”
119分钟的观影结束,放映厅内响起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欣赏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总能让人下意识地产生一种充实的满足感,觉得这段时光没有被虚度。
这种由高质量的视觉与听觉共同营造的沉浸式体验,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和情感共鸣,其层次远高于单纯的感官刺激。
李琦也随着观众一同起身,由衷地鼓掌。
银幕上正在滚动的字幕以及周遭观众们的议论的声音。
印证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影片通过精心设计的“双重视角”叙事——时而以菲利普受限的轮椅视角观察世界,时而切换到德瑞斯充满生命力的第一人称视角,再配以恰到好处的钢琴配乐,成功地在119分钟内让观众完全代入角色的境遇与情感。
这种强大的沉浸感在前世已经得到过验证,其典型特征就是观众普遍反映“感觉电影时间比实际短”、“每一分钟都不可或缺”。
“啧,艺术水准和商业元素的平衡,又拔高了一截……”李琦满意地点点头,低声自语。
他戴上口罩,随着散场的人流,悄然离开了影院。
…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住在酒店的黄建鑫就早早地爬了起来,几乎是一夜未眠。
他将手机充满电,音量调到最大,放在客厅的茶几上,然后就像一尊雕塑般,坐在对面的沙发上,眼睛死死地盯着那部沉默的手机,等待着那个决定性的电话。
九点三十分整,手机屏幕骤然亮起,铃声刚刚响了一声,黄建鑫就以近乎抢答的速度按下了接听键,将听筒紧紧贴在耳边。
“喂,我是黄建鑫…”
电话那头传来李琦的声音:“老黄,香江地区首日票房数据出来了,730万港币。北美地区首日票房初步统计,980万美元……”
“咕嘟……”
黄建鑫“咕嘟”咽了一口唾沫,猛地跳了起来,50岁的他犹如小伙子,开心激动的不行,这一刻,他似乎触摸到了李琦曾有过的心路历程。
尼玛…老子在好莱坞也有代表作了。
代表作这种东西,没有拥有的人可能不知道,但只要他获得过,就会食髓知味,总也想念他。
那种感觉,不仅仅是名气,如果名气够大,甚至可以吃一辈子。
比如陈恺歌。
比如老谋子。
“李总?李总?”等他反应过来,再来接电话的时候,才发现李琦不知道啥时候已经把电话给撂了。
不由又是一阵尴尬。
…
香江媒体。
“一个白人,一个黑人,凭什么秒杀香江电影?”
“文艺片竟然再次霸榜第一!”
“据爆料,《触不可及》投资不过一千万,首日即收回成本…”
《触不可及》的上映,引来暑期档最大的舆论风波。
如果说《香江行》的成功,是因为投资大,视觉效果有冲击,但现在一部这样的电影,竟然也能拉起这么多的票房。
这就让人不可思议了。
香江从没出国这种电影,以至于大家都很感兴趣。
纷纷拿过来研究。
尤其是英皇、永盛、王经这些公司,王经等导演和制片人连续几天跑到电影院看《触不可及》,分析这部电影为啥这么能打。
向化樯问王经,“到底怎么样,我们能不能复制?”
王经已经连续看了七遍,他抹了抹自己有些肥胖的脸,“复制不了,这种“低成本+高概念”的电影,压根就不是咱们的脑回路能拍出来的…”
向化樯黑着脸问:“李琦那天来谈的时候,怎么说来着?”
“谁说低成本就是 b 级片的…”王经说到一半,脸涨的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