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行动,在更高的警惕和更严密的制度下,继续向前推进。
数日后,又有几支小队从韩、魏方向陆续平安归来,带来了更多的团聚和希望。
每一次风尘仆仆的身影出现在营门口,每一次团聚的哭声响起,都暂时冲淡了辕门悬首带来的恐怖阴影。
.........
咸阳的喜庆余温尚未散尽,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椒酒的香气与礼乐的余韵,但权力的天平已在无声中发生了微妙的倾斜。
公子扶苏的降生,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块,激荡起的涟漪远超一个新生儿的啼哭,深刻影响着秦国的权力格局和君王的内心。
这声啼哭,是血脉的延续,亦是新一轮博弈的号角。
华阳宫内的檀香,似乎都带上了欢愉的气息。
华阳太后抱着襁褓中的重孙,脸上是多年未见的舒心笑容。
她抱着扶苏在宗庙告祭时,特意在秦孝文王嬴柱的画像前多停留了许久,低语着芈姓血脉与大秦未来的联结。
“扶苏……好名字,枝繁叶茂,庇荫大秦。我芈姓之华,终将遍泽秦土。”
她对这名字的喜爱溢于言表。
此刻,阳泉君芈宸早已带着楚国的割地纳粮帛书风尘仆仆地归来。
朝堂内外,楚系官员在议事间隙,有意无意地提及:“此番能成,阳泉君居功至伟”,“若非与楚王室血脉亲厚,岂能如此顺遂?”。
其影响力,亦借由扶苏的诞生而无形提升。
而芈宸本人,则相比前些年言语谦逊了许多,但眉宇间的意气风发却难以掩饰。
昌文君芈颠在少府铁官令的位置上,对兵甲器械的督造似乎更显勤勉。
他亲赴工坊的次数明显增多,对炼炉的火候、铁坯的锻打、箭簇的形制要求近乎严苛。
其管辖下的工坊,产出隐隐有增加之势,效率的提升有目共睹。
有监工私下议论:“昌文君近日抓得紧,像是有股劲儿在催着。”
这股劲儿,自然源自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楚系官员之间的走动明显频繁,一种心照不宣的自信和期待在弥漫。
他们不再仅仅是依附于王权的“外戚”,而是未来储君母系的坚实后盾。
楚系势力,借着长公子的东风,在咸阳的权力图谱上,悄然勾勒出更为浓重的线条。
华阳太后甚至开始亲自为扶苏挑选乳母和启蒙老师,其标准不言而喻:需通晓楚语楚俗,熟知楚地歌谣与传说。
一位来自郢都旧地、嗓音清越的乳母被选中。
自此,扶苏的摇篮边,开始响起轻柔婉转的楚语哼唱,伴着《越人歌》的古老调子,讲述着云梦泽的浩渺与湘水女神的传说。
嬴政的变化,则更为内敛而深刻。
初为人父的他,内心确实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柔软触动。
当处理完紧急政务,他常会不由自主地踱步至咸阳宫偏殿。
那里,暖炉烧得正旺,乳母和侍女小心翼翼地照料着扶苏。
嬴政会站在不远处,静静地凝视着那张酷似自己幼时、却又无比柔嫩纯净的小脸。
小家伙时而沉睡,时而挥舞着小拳头,时而发出咿呀的稚嫩声响。
一种陌生的、带着暖意的酸涩,常常在不经意间,悄然浸润嬴政那颗习惯于铁血权谋与冰冷算计的心。
他甚至会下意识地放轻脚步,仿佛怕惊扰了这份脆弱的安宁。
而当他回到章台宫,批阅来自洛邑的冗长奏报,关于降营管理、信义行动进展、新村落建设、乃至间谍事件的处置间隙,扶苏沉睡的小脸会毫无预兆地浮现在眼前。
那细弱的呼吸声,似乎能抚平奏报中隐含的杀伐之气与无尽烦忧。
一次,当乳母抱着哭闹的扶苏束手无策时,嬴政竟挥手屏退了所有侍从,略显笨拙地亲自将儿子接过来,学着乳母的样子,用生疏的姿势轻轻拍抚。
在父亲宽厚却并不柔软的怀抱中,或许是那低沉嗓音带来的奇异安抚,扶苏的哭声渐渐止息,转为委屈的抽噎,最后,竟用那双纯净无邪的眸子,懵懂地望着他。
那一刻,嬴政冷峻的眉宇间,流露出一丝罕见的、近乎温柔的怔忡与茫然。
他心中默念:“扶苏……寡人的长子,大秦的明日。”
那份沉甸甸的帝国宏图,对“天下”的执着构想,更深地寄托在这个以“扶苏”为名的幼子身上。
这份悄然滋生的温情,也微妙地影响着他看待洛邑事务的视角。
当看到秦臻奏报中描述降卒家眷团聚、归化营初具规模、人心渐稳时,他在“化敌为民,长治久安”几字下,用朱笔画了一个圈。
这不仅是战略的成功,更似乎印证了他为扶苏所构想的、一个根基稳固、人心归附的“天下”正在成型。
他甚至额外批复,从少府拨出一批质地较好的布帛,专用于归化营中幼儿的冬衣。
“稚子何辜。”
他在批复中,罕见地添了这样一句简短的注语,流露出超越帝王算计的人情味。
当他看到关于归化营发现细作及秦臻处置方案的详细奏陈时。
他仔细览阅每一个字句,眉宇间凝聚起熟悉的肃杀之气,指节无意识地在案几上敲击。
按照他平日的性情,对细作及煽动者,必是夷三族以儆效尤。
然而,当他的目光再次扫过奏报中提及的“降卒家眷”、“妇孺老弱”、“幼儿啼饥”等字眼时,扶苏安然沉睡的小脸又一次清晰浮现。
一丝犹豫,掠过他心头。
“传诏洛邑......”
少顷,嬴政最终开口,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冷静,但细听之下,其中似乎掺杂了一丝沙哑:“先生处置得当,甚合寡人之意。
首恶斩首悬首示众,连坐以儆效尤,皆准。
然......”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若其妻、母、幼子,确无参与、煽动之实证,不必株连,贬为城旦舂即可,使其自食其力。
另,重申前令:接引家眷乃国策根基,虽有波折,不可因噎废食。
令先生、芈启、萧何等,务必加强甄别监管,完善‘归化营’之制。
所需资源,优先调配,不得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