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没有变化,他们就是想在9月11日这一天实施计划,并没有因为他的到来而影响。
随着时间越来越近,王泽想到那几千条人命,心中依然有着复杂情绪。
只是,想要把美国的目光从东亚引走,这件事是必不可少的。
况且,这事情又不是他安排的,只不过是提前知道没有去通知而已。
每隔两天,就能收到他们的计划安排。
中间情报人员还给了一些小帮助,毕竟有些资料是那些天天在山沟沟里的势力无法轻易得知的。
在王泽看来,这次对方的行动更像是一次赌运气,只不过现在美国的机场安防几近于无。
不然只要有一个地方失误,都会导致失败。
八月,Z1预警雷达飞艇首次升空。
这款飞艇能够无人操作直接飞行到五万米高空,通过布满飞艇顶部的太阳能板实施供电,对约一千公里的范围进行监控。
而更具优势的,则是对弹道导弹的侦测,这才是这款飞艇最大的作用。
在五万米高空之中,能够提前二十到三十分钟探测到发射出来的弹道导弹。
别看只是提前了三十分钟,但却能极大的提升拦截效率。
另外还能够长期稳定的检测空中卫星,航天飞机等,进行跟踪识别和监视,让楚国能够掌握太空态势。
这款装备保密程度比较高,很多数据都没有对外发布。
但这么大一个东西跑到五万米的位置停下,别说是大国能发现,就算是没什么技术的小国,也能通过望远镜隐约看到。
这外部大量的天线和雷达布置,一看就能明白这是干什么的。
由于上面大量的自动化运行设备,能够接收信号完全自动运行,让这Z1雷达飞艇能长时间稳定停留在天空。
就连设备每年检修,都能通过另一艘飞艇带着人上去一趟。
也就是说,只要不出现设备严重损坏,这艘预警雷达飞艇能一辈子待在上面。
上面也有操作空间,可以实现有人驾驶,但如果有人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在两万米之下飞行。
高空近乎没有的氧气,还有低温环境,要是人员长期停留,需要耗费大量能源。
预警雷达飞艇的入列,对楚国军方来说可是好消息,在体验一番后,立刻要求继续生产,他们要采购三十艘。
采用高低空搭配,让整个楚国密不透风,甚至能够监控大半个北半球区域。
这一年,飞艇厂同样一分为二,不过飞艇二厂的研发能力要弱不少,所以飞艇二厂现阶段只负责生产运输飞艇的任务。
研发新款的任务还是被飞艇一厂拿下。
如今,运输飞艇活跃在楚国北方。
北方恶劣的交通条件,现在军方的补给几乎都交给了飞艇来运输。
一次就是一百多吨,足够一个小营地的人使用很久了。
楚国航空局在这个月第一次接收到运载飞艇。
对Y1飞艇进行了民用改造,上面安置了大量的座位,一次就可以运送上百人。
更关键是,这种飞艇不挑起降场地,有个平地就行。
这就让航空局很喜欢了。
因为北边的环境因素,许多地方都是几千几万人聚集在一起,开采自然资源。
总不可能为了这点人单独修建一个机场出来吧,这代价航空局可出不起。
但只是平整一块土地,这就简单多了。
也就是初期都要供应军方使用,不然早就已经投入到民用运输中了。
在这一年,他们也没闲着,如今楚国各地都修建了飞艇站。
一块平地,一栋候机大厅,一个后勤仓库,就组成了简单的飞艇站。
这种建议飞艇站遍布整个北方区域,有人的地方就有这样的配置。
第一艘飞艇在丹阳飞艇航运中心,郑勤迫不及待的买了票。
票价对比机票来说,便宜了一半,虽然速度要慢一点,但也差不太多,他可是听说,在乘坐舒适性和安全上,飞艇都全面领先
他的家移民的晚,家里分配的土地没有轮到双子城这种好地方。
被分去了更北边的城市,不过也不是没有好处。
分的土地更大,还有一片林场。
虽然他们不能砍伐,但林场中每年的自然资源产出也能卖不少钱。
不过郑勤却很少回家,都是在丹阳上班,谁让回去一趟太麻烦了。
早早的,郑勤就提着在丹阳购买的礼物赶去刚建成不久的丹阳飞艇航运中心。
这里是现在世界唯一一个专业的飞艇场地。
能够容纳四十五艘飞艇同时起降,飞艇虽然不需要跑道,但那体积占地也不小。
和飞机场相比,这里就像是一个个鲜花平铺在地上。
花瓣则是飞艇的停靠位,花蕊则是乘客等候的地方。
一朵朵花朵似得建筑,中间有通道相互连接,从天空看去,就像是九朵鲜花组成的花束一样。
只不过,现在却只有两艘飞艇停在这里。
按照航空局的预计,按照交货期只要两年时间,就能以丹阳为枢纽,形成遍及楚国的飞艇交通网络。
到时候现在的飞机都去走国际航线,远程的大飞机去欧美中东,短程小飞机走内地东北和日韩。
国内则全部使用飞艇作为空中交通工具。
这样选择,实在是飞艇的优势太大了。
尤其是运营成本,低到可怕。
采购价虽然和波音的大飞机差不多,但不需要加油,哪怕票价便宜一半,反而比使用大飞机利润更高。
飞艇速度虽然只能在两百公里左右,但飞行稳定。
军方这样折腾,Y1军用运输飞艇至今都没有出现一次事故。
这飞艇就像是空中公交车,会沿着一条航线,到达一处聚集地就会停靠,哪怕是几千人的小镇,都安排了停靠。
郑勤的家就在前往玉楼市中间的楚国中心交通网,临江市。
“好大啊!”
“对啊,这票可是我好不容易抢到的。”
等候厅中,外侧的墙壁用的透明材质,能够直接看到外面停靠的飞艇。
郑勤听着旁边人的议论声,觉得自己的运气确实不错。
他就试着买票,没想到还真买到了。
现在楚国买票都是电脑登录网站就可以购买,还是非常方便的。
“请乘坐A001号飞艇的旅客前往检票口准备登机!”
喇叭声音惊醒了众人,正围着玻璃墙看飞艇的人,赶忙拿着票去检票口排队。
这些人一看就是凑热闹的,不像是郑勤,哪怕已经办理了托运,大部分东西都已经提前送上飞艇行李舱,但他手里还提着两个箱子,背上还背着一个背包。
是这些人里面携带东西最多的人。
跟着排队的人检票后,被引导进入登陆通道。
这通道每一个都是固定通向一个停靠坪,六十米的距离并不长。
但通道两侧也是玻璃窗,人流行走的速度并不快,大家都兴奋的透过窗户,近距离看着眼前的飞艇。
对于飞艇这东西,楚国人并不是太陌生。
军方现在用的可不少,经常能够看到,刷着黄色涂装的军用飞艇在丹阳郊外通过。
但能这么近距离看到,还是第一次。
郑勤可没心情和这些人一样,他就想赶紧上飞艇将东西放下。
首次开通运行航线,来的人大部分都不是有这个行程,只是凑热闹罢了。
对比收入,乘坐飞艇只需要一百块左右的价格,并不贵。
进入飞艇,郑勤发现这型号K120飞艇里面的空间非常大,座椅之间间隔也不小。
远比飞机上的座位看起来要更舒适。
“您的座位在28排4号。”乘务员看了一下票,手指着不远处的地方说道。
郑勤道了声谢,慢慢挪到自己的位置。
在座位上方,有着放置物品的地方。
他东西虽然带得多,但因为这次通行的乘客基本都没携带大东西,倒也能放得下。
将箱子和背包放到头上的储物格,郑勤才松了口气坐了下来。
他的位置刚好是靠窗的座位。
透过窗户,能够看到下面好几个工作人员正在忙碌。
这第一次航行,对于这里的工作人员来说也很紧张,生怕出点问题,任何一步都仔细小心的检查。
临江市由四条铁路在这里相交,7月至9月的时候,旁边的勒拿河还能够通行三千吨级的货船。
楚国的中央仓库就坐落在这座城市。
许多物资都通过这里,输送去北域各个地方。
虽比不上南方的气候,但至少城市中生活还算是便利。
从丹阳到临江市直线距离在两千公里,但这飞艇并不是和飞机一样直达。
中间会在各个城市停靠。
所以这段行程耗费了十八个小时才到达。
这艘飞艇的终点则是玉楼市。
玉楼市的发展也不慢,是北域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数量足有二十多万人。
其中更是出了不少文学家。
这让好些丹阳人都感觉奇怪,怎么那种恶劣气候的地方,还能出文学人才?
难道文学必须经受苦难吗?
在人文科学领域,原本安排的是北海市。
但在这些年的发展中,玉楼市已然有超越北海市的趋势。
这里面,可少不了那些从种植空间放出来人的功劳。
早些年,在没有确定进行人体生物技术路线的时候,可是让空间里面的人主要从事人文科学。
别的不说,写文章,玩艺术,可真是一绝。
科研这一块没这个天赋怎么练都没用。
但人文科学领域,没天赋成不了第一第二,但第三第四看起来也很不错。
玉楼市大部分市民都是空间人,经过这些年的生活,他们也习惯了外面的世界,虽说不如空间里面好,但至少他们有一些特权,每年是能够进入空间去探亲。
孩子进入空间学习的要求比其他地方也要简单一点。
十八小时的路程,虽然时间久,但因为座椅宽大,腿也能伸的开。
郑勤倒是没感觉太累。
下了飞艇,他才感觉到,这里的飞艇场比之丹阳的,差距真的很大。
这里说是飞艇起降场,但看起来就是一个经过平整的水泥地而已。
没有丹阳那里的豪华感觉。
这座巨大平整的水泥地上,不但停着他刚乘坐的飞艇,还有三艘黄色涂装的军用飞艇。
临江市作为楚国物资集散中心,军方的许多物资同样在这里进行补充转运。
提着大包小包,刚走出飞艇场大门,就听有个熟悉的声音在叫自己名字。
“爹!”郑勤激动的喊道,只是双手都提着东西,不能挥手打招呼。
“你这孩子,怎么回个家带这么多东西。”郑钧丹走到儿子身边,伸手取过郑勤拿着的部分行李。
郑勤嘿嘿笑着,跟着父亲走到路边。
一辆车子停在路边。
“爹,你咋又买了一辆车。”
“嘿嘿,我看宣传,这种皮卡适合咱们家,就买了一辆。”郑钧丹说完,将儿子的行李放进后面车斗里面,然后拿防水布盖住绑好。
“这牌子是福特吧?”郑勤围着皮卡车转了一圈问道。
“对,看起来咋样。”
“还可以,多少钱啊?”
“也不贵,就5000。”
郑勤无奈摇摇头,自家都三辆车了,没想到父亲又买一辆。
还好楚国汽车价格便宜,他现在工资每个月都有九百,家里分的土地农场,收入加起来每个月都能赚到4000左右,一辆车倒是不贵。
虽说他觉得浪费,毕竟家里车足够用了,但是老爹喜欢,他能怎么办呢?
只能夸奖这车好看,买的好了。
从飞艇场开车离开,他家农场并不在市区,距离市区还有六十公里的距离。
在临江市还好,但是一出了城市,明显道路就差了不少。
路面都只是碎石铺成,哪怕是四驱皮卡,跑起来还是能够感觉到颠簸幅度不小。
这还是算好的,他们刚移民过来的时候,这里甚至路都算不上,就是一条勉强能通车的通道。
“咱们这边还没有修路的安排吗?”
郑勤自从上学之后,就很少回来了,毕业之后更是留在了丹阳。
每次回到家,对这里最不喜欢的就是道路通行。
虽说现在比刚来的时候好,但和丹阳那边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咱们这里暂时就别想了,这路已经不错了,这边的情况就不适合修建道路,两年冬天下来,什么路都要坏。”
郑钧丹倒是没什么感觉,能有一条碎石路他就觉得挺好。
突然想到在临河市日报上看到的新闻,又说道:“看报纸上,说是要修建高架道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始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