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士兰方面对最后通牒的悍然拒绝,以及特勒西那充满“狼入”与集体殉葬意味的疯狂广播,彻底打消了四大国最后一丝通过政治途径解决问题的幻想。
时间成为最关键的要素,必须在德士兰将核武器从试验装置转化为实战部署之前,彻底摧毁其战争能力。
短暂的、由核威慑带来的诡异平静被打破,一场旨在彻底碾碎第三帝国的、规模空前的全面进攻,从东西两线同时爆发。
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积蓄了数月力量的美英联军,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法士兰的海岸。
这一次,没有了炎国因素的战略干扰,盟军得以倾尽全力。
代号“终点站”的作战计划迅速启动。
无数艘登陆舰艇和运输船,在庞大护航舰队的掩护下,再次横渡海峡,冲向诺曼底海滩。
与上一次的血战不同,此次盟军准备更为充分,经验也更加丰富。
他们避开了一些依旧坚固的据点,选择了防御相对薄弱的区域进行多点登陆。
强大的海军舰炮为登陆部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火力支援,从战列舰的巨炮到驱逐舰的速射炮,持续不断地轰击着德军的海岸防御工事和纵深目标。
空中,盟军空军掌握了绝对制空权。
p-51“野马”和“喷火”式战斗机如同猎鹰般清扫着任何敢于升空的德士军飞机,b-17和“兰开斯特”轰炸机则对德士兰军的交通枢纽、兵站、指挥中心进行了昼夜不停的地毯式轰炸。
尽管德士兰军的88毫米高射炮依旧凶猛,在天空中织出一道道致命的火网,给低空飞行的对地攻击机和轰炸机造成了可观的损失,但无法扭转制空权彻底丧失的局面。
登陆部队在强大的海空支援下,迅速巩固并扩大了滩头阵地。
坦克、火炮和后勤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上岸。
盟军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滩头突破,而是以装甲部队为先锋,大胆地向内陆纵深穿插,目标是尽快占领关键港口,打通补给线,并向德士兰本土的莱茵河防线高速推进。
在东线,沉寂了数月的苏什维利红军,如同解开了锁链的巨熊,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咆哮。
朱可夫的白苏什维利第一方面军和科涅夫的乌士兰第一方面军,在长达数百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总攻。
进攻开始前,苏什维利军进行了战争史上最为猛烈的炮火准备。数以万计的火炮、迫击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在数小时内将成千上万吨钢铁倾泻在德士兰军的防御阵地上。
炮击的密度和强度,使得许多地段的德士兰军前沿阵地被彻底夷为平地,雷场被引爆,铁丝网被撕碎。
炮火延伸后,伴随着震天动地的“乌拉”声,苏什维利军的坦克集群和步兵浪潮发起了冲锋。
t-34\/85中型坦克和“契科夫”式重型坦克组成强大的突击楔子,试图强行突破德士兰军的防线。
苏什维利军采用了经典的“纵深突击”战术,一旦打开缺口,快速兵团便会立即投入,向德士兰军后方猛插,分割、包围德士兰军的重兵集团。
然而,德士兰军的抵抗,尤其是其核心装甲部队和党卫军部队,依然异常顽强和高效。
他们利用河流、城镇和森林等有利地形,构建了层层叠叠的防御体系。
德士兰军的“豹式”和“虎式”坦克,以及大量装备“铁拳2”反坦克火箭筒的步兵,在防御作战中依旧表现出色。
他们常常利用隐蔽的预设阵地,在极近的距离内伏击苏什维利军的坦克纵队,给苏什维利军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许多地段的战斗迅速演变成惨烈的消耗战,双方士兵在泥泞的弹坑和残破的城镇废墟中逐屋争夺,反复拉锯。
随着东西两线盟军的不断推进,德士兰的控制区域被急剧压缩。
柏林,这座帝国的首都,已然成为了最后、也是最大的战场。
为了摧毁德士兰军的指挥中枢和抵抗意志,削弱柏林守军的防御力量,盟军和苏什维利军对柏林及其周边地区发动了无差别的大规模战略轰炸。
昼夜不息,成千上万吨的高爆炸弹和燃烧弹如同雨点般落在柏林市区。
城市化作一片火海,浓烟遮天蔽日。
古老的建筑、工厂、居民区成片成片地化为瓦砾。
供水、供电、通讯系统基本瘫痪。
市民们被迫长时间躲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和防空洞里,在饥饿、寒冷和持续不断的爆炸震动中煎熬。
尽管德士兰军的88毫米高射炮群在柏林上空构成了密集的防空火网,日夜不停地向天空喷射着火焰,击落了不少盟军轰炸机。
但面对如同蝗虫般遮天蔽日的盟军机群,这种抵抗更像是绝望的悲鸣,无法阻止毁灭的降临。
天空,已然是盟军的天下。
焦灼的泥潭与顽强的壁垒
尽管占据着绝对的兵力、装备和资源优势,但联军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在许多地段陷入了出乎意料的苦战。
德士兰军的基层部队,尤其是那些被法西撕意识形态深度洗脑的党卫军单位和一些狂热的老兵,展现出了令人咋舌的顽强。
他们往往战斗至最后一兵一卒,宁死不降。
在柏林城内,德士兰军利用残破的建筑物、地铁隧道、甚至下水道系统,构建了无数个火力点和狙击巢,将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错综复杂的杀戮迷宫。
每一栋楼房,每一条街道,都需要盟军和苏什维利军付出鲜血的代价才能夺取。
“国民突击队”也被大量投入战斗,这些由老人和孩子组成的民兵,虽然缺乏训练和装备,但他们在“为元首和祖国牺牲”的狂热口号鼓动下,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破坏力,特别是使用“铁拳”近距离伏击坦克时。
进攻部队每前进一步,都要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冷枪、诡雷和突然的反冲击。
坦克在狭窄的街道上很容易成为“铁拳”的靶子,步兵则暴露在交叉火力的杀伤下。
惨烈的巷战消耗着双方士兵的生命和精神,战争的进程一度变得异常缓慢和血腥,仿佛陷入了无休止的消耗泥潭。
东西两线的联军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他们原本期望的快速崩溃并未出现,德士兰这架看似支离破碎的战争机器,在其最终崩溃的前夜,依然凭借着残存的精锐、狂热的意识形态和复杂的城市地形,迸发出令人心悸的最后的战斗力。
战争的时钟在滴答作响,每一分钟的拖延,都意味着德士兰的核武器工厂可能又向完成品迈近了一步。
焦灼的战况,如同沉重的阴云,笼罩在每一位联军指挥官的心头。
他们知道,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加快速度,碾碎眼前这顽抗的壁垒,直捣柏林的核心,否则,整个人类都可能面临无法预料的灾难性后果。
铁与血的终章,正在以最残酷的方式书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