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是个人人都是公民,在权利、责任、义务上人人平等,只是社会分工和劳动方式上有所区别的社会,这一点是政府确认的。
从苏联开始,就认为知识分子这一群体需要改造,这就造成了这个群体不受待见。
李旭东现在很头痛,他没想到,为了几千年来不断演化的汉字,下面的同志居然能连开一个星期的大会,任由那些老学究毫无意义的争吵而无结果。
支持用繁体字的不少,支持用简化字的很多,十年时期更是在简化字的基础上又简化了不少,这三种文字都有人支持,大家为此争论不休。
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就开始了它曲折的历程,古人并未泥古,守着甲骨文一成不变,按照甲骨文形式一直发展下去,而是为了交流,一直在对文字改造。秦前七国分治,各有自己文字,方有了秦皇的文字统一,以小篆立本。
到民国时期,不仅有求简呼声,更有全盘西化的呼声,以使文字简单。所以,文字的求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简体字的出现,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是时代需求的结果,是我们今天的正字。它的意义与秦皇统一文字一样,是第二次文字的统一。
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系统推行简化字,1964年《简化字总表》收录2236字。
“简化,但那十年简化的字全不作数。海外华人用的是繁体字,咱们可以在新华字典里标记上繁体字,互不影响。”
最终李旭东一锤定音,自古文人相轻,谁都不服谁,真要任由那些迂腐之人吵闹个不休,没有三年以上,都吵不出个结果。
接下来就是编写教材的事了。
越是低龄儿童,李旭东越是看重。他指挥着一帮有了孙子孙女的老教授给育红班的老师编写教材;
小学的教材他同样亲自把关,把数学题里面一段段语录全部删除,把语文课本里一段段政治教育的内容全然抛弃,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的是道德教育,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明白该崇敬什么样的人物,该怎么爱国,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才是正理儿。
到了初中和高中的课本,他也不厌其烦的审查着每一篇课文,对于数理化的知识,他反而很少去翻看。不是不懂,而是没有必要。
大学的课程,李旭东现在没精力去管,不过他对那些知名的老教授提出了要求,必须亲自把大一的课程教完。
除此之外,李旭东操心的事情还有很多,中医小学、中学,还有各类职业学校,以及各所学校的校舍都在他的管理范围之内。
没办法,不是能者多劳,而是别人做的事情他不太放心,有的领导敢当面顶撞他,质疑他的资历,甚至有的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干出阴奉阳违的事情,还是亲自抓的好。
这也难怪,管理就是管人,不把手下管理好了,谁也指挥不动。
更可气的事还有,十年混乱之后的第一次高考,居然有人冒名顶替考中的孩子上大学,李旭东要求严肃处理,换回被顶替的学生,结果一些领导反倒来劝李旭东,说什么开学已经这么久了,再换回来,担心学生跟不上功课,木已成舟的事情,再翻过来,就不合适了。
不管是农民子弟,还是工人子弟,只要参加高考并考上了大学、大专、中专,就意味着从此跳出阶层,改变了家庭出身,成为干部,也意味着华夏的公正。
三月,春寒料峭,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参会领导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还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意味着知识分子阶层从此回归到了劳动人民的身份,不再是“臭老九”。
到了四月,华夏开始了批准了《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开始了全面摘掉右派帽子的工作。
到了五月,李旭东的工作总算初步理顺,《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李旭东知道,华夏从此算是步入了基础轨道,顺利进入以发展经济的新时代。
“喂,哪位?”电话响了,李旭东接过电话问道。
“我,你过来一趟,我有事找你。”电话的那头李旭东一听就知道是自己老领导的声音,这是又找自己做别的事了?
“领导,我这还走不开呀,手头上还有些事情没处理完呢。”谁都不是傻子,李旭东也会推脱,当秦京茹从他头上找到第一根白发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不可避免的衰老了。
以前还想着是不是自己穿越了虫洞,就能长生不老,或者,自己的身体会按照以前的节奏产生变化,现在看来,是自己把一切想得太美好了。
“别磨叽,赶紧过来,找你有事呢。”听筒里传来了老领导不耐烦的声音。
老领导很忙,也很烦。李旭东提出的建议很好,但真要落实,各处遇到的阻力不是一般的大,到处都有人掣肘。
自从李旭东提出建立试点外贸基地的时候,国院联合工作组调查研究建立宝安县外贸基地问题。
现在,调查组写出《港澳经济考察报告》,建议把宝安、珠海县建成商品出口基地。老领导叫李旭东过来,就是要商议如何才能把基地建设好。
“领导,这个不为难,只要你们有决心推动,保持政策不变,我去宝安县没半点问题。正好,我还有时间可以看看老婆孩子。”李旭东大大咧咧的说道。
“小李,你的计划是什么?招商引资?然后呢,咱们社会主义国家招资本家过来开工厂,这说不过去啊。”老领导一脸的为难,效力的计划怎么就这么激进呢。
“领导,您想想,黑狗能抓兔子,黄狗、白狗能不能抓兔子?咱们国家办企业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税收么?只要企业按实际交税,还不是为咱社会主义做贡献?再说这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咱华夏才多少土地,将来要养活多少人,又要高效率,又要全民都幸福,咱们不引导民众从商,那么多人怎么生活?”
李旭东一连串的问句把老领导给问迷糊了,这家伙不同意家庭为单位的承包责任制,可又为什么要放任民众经商呢。
“领导,咱们占全球百分之七的土地要养活全球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您不以养活这么多人口为己任,还想啥呢?你们只要划一片地,我就还您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不仅能养活无数的工人,还能解决很多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也就是......”
“啪”!
李旭东正得意的一张嘴嘚吧嘚吧说个不停,突然就被老领导拍了一把桌子,“娘的,咱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该努力发展经济,当初的决策就没错!”
刚建国的时候,华夏就准备用二十年的时间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老领导说的就是这个决策。
“哦,您老英明,我对您的佩服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一发不可收拾。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
“够了,够了,你这是赞美谁?是你自己吧?”老领导难得从李旭东嘴里听到他拍马屁,忍着恶心说道:“小李,这个事情还没有定论,你还得再等等。这事儿不许往外说,知不知道!”
这年月,华夏正处于经济困境与社会转型的双重压力之下。经过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经济活力逐渐被束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力低下,工业体系僵化,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
越是保守,思想就越不开放。和外资合作办厂是剥削老百姓,属于资本主义不被允许。若是个人有半点逾规越矩的行为,不是定性为投机倒把,就是牛鬼蛇神,再不就是定性为流氓罪,轻则被拘留或者挂牌游街,重则大西北劳动改造。
“领导,咱们华夏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没错,但如果知识经济内循环,那就相当于闭门造车。都说穷则思变,咱们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若是再不做出改变,不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环境中去,我们就不只是落后先进国家几个时代的问题了。”
李旭东的话很重,内里的意思已经上升到了亡国的程度了。
“嗯,别急,我们还有时间,就像你说的,只要咱们上了正轨,就能不断加速了。这些天你多和香江那边联系,我和几个老同志争取给你创造发挥的空间。对了,你一个月都不去他那里一次,这个助理当得十分不合格哟。”
老领导理解李旭东,这家伙是真想和他的儿子们比一比,看看谁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呢。
办公室内,李旭东一副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的倚在桌边的样子,他是真不想和领导们打交道,这些老同志做起事来太有板有眼的,李旭东不拘一格的做事风格,总和他们格格不入。
“你要有时间,就和我一起走一走吧。我们到各处都吹吹风,点点火。”
唉,老革命为了华夏,还真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呐。
“嗳,您这烟不离手,可不是什么好事啊。我给您提个建议,让做烟的师傅把过滤嘴加长一截,把烟丝部分减少一截,这样,您的吸烟量就不会很多了。”
李旭东主动关心他的身体,不是为了巴结。他太知道这个社会的本质,没有这些老革命力挽狂澜,华夏未来将是愁云惨淡。
“哦,这个主意好,怪不得好些我们还没想到的事,你早就提前想好了。说说,咱们现在除了出去吹吹风,最急需解决的是什么。”
“企业、农业和就业,企业需要技改,需要知识分子的参与;农业需要的是技术员,而不是一般的下乡知青;这次引进的几十个项目,可以安置到全国各地,让部分知青回城参加工作;我家那三个儿子那里,也需要大量的高中生参加技术培训,合格的不仅可以为国创汇,还能得到我家的妥善安置。”
几十年的老设备修一修,维护维护,还在发光发热,现在正是需要技改的时候。那些知青在乡下的用处也确实不大,简单的参加劳动不足以体现他们的价值,还不如让一部分有文化的知青同志先回来参加培训,再进行分配。
“那就这么决定了,我打算先去一趟羊城,给他们吹吹风,那边离着香江和濠镜不远,民众的思维更活跃,咱们要解放思想,就从他们那边做起吧。”
这一年,是思想碰撞最激烈的一年。在坚持真理标准和坚持“两个凡是”之间,不管是上层还是底层,都正在进行着尖锐、激烈的斗争。
李旭东觉得,一切都应该从华夏的实际出发,关注事关华夏前途和命运的诸多重大问题,打破一切空谈,关注人们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具体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价值标准。
也是奏华夏对外开放之序曲,以开放的全球视野,冲破思想的桎梏和羁绊,引领新华夏打开国门,迈出对外开放的坚实步伐。
羊城之行十分顺利,整个粤省有不少人的亲属在香江或者濠镜工作生活,那些港澳同胞来内地,只需要一张返乡证,就可以顺利的打个来回。
华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故土难离,只要离开了故乡,就记挂着家乡的亲人和热恋的故土。
在华夏困难的时候,香江就走在了整个华夏的前面。这些来自港澳的同胞给内地的亲人带回来的,不只是内地需要凭票购买的紧缺物资,还有来自国外最新的资讯。
他们描绘了香江繁华的景象,述说着与大陆的种种不同。不管是谁,都对自由的香江充满了憧憬,毕竟,谁又愿意一直生活在高压状态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