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刘振邦轻声呢喃着这句话,最后不自信的问道:
“老郑,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伙会不会忘了我们曾经的仇恨啊?”
不等郑江南回答,陈文武就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振邦,这个你大可放心!
要说记仇这件事,绝对是我们华夏民族基因里自带的,说句不好听的,这天下间最记仇的就是我们了。”
陈文武的话,令刘振邦眼神里的不解更深了几分,因为这和平时认知的华夏人性格大相径庭。
“陈主任,咱们大多数国人都是健忘的,你怎么说我们是最记仇的民族?”
刘振邦的疑惑也没错,众所皆知,我们华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对待历史和经历方面,有着理性、客观和包容的态度。
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华夏民族虽然注重铭记历史,
但却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前行,而不是为了单纯地“记仇”。
自然而然的,大多数国人都很容易健忘,对于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很是容易的就选择了原谅。
陈文武笑道:“那是客气的说法,俗话说不要看怎么说要看怎么做,
你翻开历史认真的看看,其实我们华夏人真的挺记仇的,只要是你欺负了我,不管多长时间,我都要弄死你!
就像儒家帮派里的公羊派说的那样:有仇必报,九辈子不晚,九辈子不行?那就一百辈子!
翻译成白话,那就是你丫的欺负了我,我不弄死你丫的不算完……
历来,咱们华夏人不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
过了这么长的一串话,陈文武觉得有点口渴,给自己倒了一杯啤酒后接着问道:“当年的匈奴猛吧?”
刘振邦点了点头,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可作为一个读过书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匈奴?
当年巅峰时期的匈奴,可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所过之处,都是灾害。
陈文武哈了一口,说道:“匈奴最猛的时候,时不时的就跑到咱们土地上抢钱、抢人,
有一次都把汉高祖刘邦给围在白登山那儿,差点杀死了他!
当时汉朝弱,面对如此不讲理的匈奴,无奈之下只能忍气吞声,
甚至还得送公主过去用和亲换和平,但这仇,汉家人算是记下了!
几十年之后,那个小名叫“野猪”的汉武帝开始复仇,
就用自己家里的几个亲戚卫青、霍去病就把匈奴揍的只能往贝加尔湖跑。
这都不算完,后来汉朝的皇帝不管治理国家昏庸不昏庸,反正打匈奴都是主旋律。
可怜的匈奴人被撵的只能往西边跑,去霍霍欧洲那些蛮族,
那些蛮族被霍霍的受不了,只能跑到罗马人地盘霍霍罗马人……”
“哎呀我扯远了,我的意思就是想表达,
咱们华夏人对待仇恨的态度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而是连续性的,百年之前你欺负我,百年之后你没了!”
郑江南也笑着接过话茬:“还有咱们的唐朝,虽然ta在历史上是很强大的,
但在开国的时候却总被突厥欺负,就连历史上非常能打的天可汗李世民也只能签下城下之盟。
当时也是送钱,送女人,送地盘,但这仇华夏人也算记下了。”
郑江南也给自己倒了一杯啤酒,一饮而尽后说道:“而且唐朝的人比汉朝的性子急,报仇等不了一百年!
后来没多久,李世民自己亲手解决了一半突厥人(东突厥),然后把东突厥的老大带到长安,天天让他跳钢管舞!
然后他儿子,也就是武则天的老公李治,再接再厉,把跑到西边的那一半突厥人也解决了。
所以综合华夏历史来说,文武说的是没错的,华夏人是有仇必报的,无非也就是时间问题!”
陈文武点点头:“对,古代着名诗人王昌龄,有首诗流传千古,你知道是哪一首吗?”
刘振邦小声问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陈文武笑道:“是,那你你知道为啥这首诗能流传千古吗?”
刘振邦嘿嘿一笑:“陈主任,虽然我没你有文化,但是小学还是上过的,当时老师有说过,
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主要是因为其情感激昂壮烈、意境雄浑开阔!”
陈文武摇了摇头:“对也不对,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真正让这首诗流传千古的,正是因为华夏人复仇的执念。”
“啊?这两者有啥关系?”
刘振邦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陈文武神秘的笑了笑:“因为得罪过我们的国家或者势力,几乎都被灭了,
唯独这个楼兰国残害汉使的给仇,我们没报成功!”
刘振邦洒然一笑:“你这么说还挺有道理,这个楼兰国不等我们复仇,它就已经灭国了。”
陈文武点了点头:“所以我说,我们华夏民族是记仇的民族,甚至对于复仇是有执念的,你信了吧?”
郑江南补充道:“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民族!
而且不是输连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我们有脑子有智慧有魄力,干得过你的时候就狠狠干,干不过的时候,就蛰伏。
三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五十年,最终一天,我们都会让曾经欺负过我们的国家,灭国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