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舒适啊!~”
苏凌风和梁静静正处在意外之喜的二人世界中呢。
一旁的罗兰兰,伸了个懒腰,睁开了双眼。
梁静静连忙把脚和手都收了回去,端坐正身子。
苏凌风也装模作样地,随着伸了个懒腰。
“舒适,这趟旅行,不枉此行啊,昨晚欣赏了壮丽的北极光,今日又在这美轮美奂的大好风景中,体验了一把,开心。”
一旁的梁静静,听着苏总这话,则在心里偷笑。
默默嘀咕着:“俺也一样开心,嘻嘻......”
罗兰兰可不知道,就在自己闭眼享受大自然的间隙,风哥和梁静静之间发生的“小秘密”。
这会儿心情大好地,挽住了风哥的胳膊,头枕在了风哥的肩头,一脸甜蜜幸福。
“风哥,咱们什么时候走啊?”
罗兰兰问道。
“怎么?想回去了?”
“不是,我想在这里多住几天呢,明天有空,还来这里泡脚,嘿嘿......”
想到自己希望多待在这里的理由,竟是来这小溪边泡脚,罗兰兰自己都觉得有些滑稽,不由得笑了。
苏凌风宠溺地伸手搂住她,在她鼻尖轻点了下。
“那又有什么难,想多住几天,咱就多住几天呗。”
“真的?咱们不是打算,后天就走了嘛?”
“改改计划呗,反正回去也没什么要紧事。”
苏凌风说着,看向一旁的梁静静。
“静静,你有没有什么要紧事,赶回去处理?”
“没有,苏总,这次您住几天,我就能陪着您几天。”
梁静静向苏凌风投去了一个知性典雅的微笑。
心说,多住几天正合本姑娘的心意。
要是后天就走,她还不一定能找着机会,跟苏总更进一步,来个深入交流呢。
回去之后,就要各忙各的事了。
苏总他们回自由之岛,而她又不是苏家集团的人,只能回自己原单位。
再想跟苏总见面,机会可就没有了。
甚至会就此错过,再也见不到了......
而要是能多住几天,她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机会。
在余下的这几天里,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机会......
......
众人游玩归来,回到了民宿。
这会儿太阳还没下山,但气温已骤然下降,只有十来度了。
苏凌风他们,都回屋换上了稍厚些的衣服。
民宿老板家的儿子和儿媳,还没走,在院子里帮着干活。
老板的儿子,正抡着斧头劈柴火。
而他的两个孙子孙女,则在院中玩耍。
老板的儿媳,陪着她婆婆,不知在忙些什么......
看到这一幕,不禁让苏凌风想起,在龙国,由于信息传播没那么发达,对于外国生活的了解,只能通过报纸和杂志,那些零碎的信息文字。
真正出过国的人很少。
有一本杂志,说西方的父母教育孩子如何好,只要孩子到了十八岁,就会对他们不管不问,任凭他们自己闯荡。
不给他们钱花,也不会帮助他们的生活,至于帮他们带孩子,更是想都不要想。
甚至连死后的遗产,都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全捐给基金会......
上一世苏凌风没出国的时候,也在杂志上,看到了这些有关国外的报道。
他当时也信以为真的了。
感到这些国外的父母,和我们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怎么有种缺了人情味的感觉。
同样都是人,难道对于情感这块的差异,真的有那么大?
可到了后来,随着他业务规模的扩大,出国谈生意、旅行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去的国家多了,见识的也多了,接触的面广了,才发现,那杂志里半句真话都没有。
苏凌风深度怀疑,那些写国外情况的作者,压根就没去过国外。
文章里的内容,全是他们臆想出来的。
国外的父母以及生活方式,跟我们没什么不同。
他们同样对自己孩子的成长、婚姻以及婚后的生活,关心至极。
像我们国内的老人,帮忙带孩子,为儿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国外的父母同样会做。
至于遗产不给自己儿女,捐给基金会,那更是胡扯。
倒是有不少大富翁,动辄就把资产全部捐给了基金会,好似很有善心的样子。
可要是去细究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做什么慈善,反倒是为了“合法避税”。
在钻他们当地法律的空子。
因为国外有“遗产税”,收税的比重非常大,大到让那些大富豪,都不舍得给。
想方设法去逃避。
而把资产捐给基金会,就避免缴纳这份不菲的“遗产税”。
受捐的基金会,受益人就是他们的儿女。
这就是一次左手给右手的转换,还避免缴纳一份巨额的“遗产税”......
苏凌风想着,估计写文章的那些作者,不知从哪看来的这新闻,更深入的东西,他们又不了解。
所以才会在杂志上,把国外的父母写得让我们感到很陌生。
更扯的是,说国外的人从不讲究什么“人情世故”,好似他们不食人间烟火般。
实则又是一个无稽之谈。
国外的人和我们一样,不仅讲人情世故,而且还很重视。
就拿西方国家的教育来说。
他们的公办学校,学费便宜,但教学质量非常差,老师也不想多管,奉行着“快乐教育”。
而私立学校,不仅学费高,还很看重学生家长的“捐赠”。
家长向学校捐的钱越多,这位家长的孩子,在学校受到的照顾就越多。
龙国有一个富商,向大美丽一个大学,捐献了一笔巨款,说是捐给龙国在这所大学的留学生,搞得自己多大义般。
结果被媒体扒出来,他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够进入这所大学,并得到照顾......
另外一件事,也能体现出,国外的“人情世故”。
龙国的孩子,要想出国读书,尤其是小学、中学之类的。
往往则需要当地一个身份地位都很高的人,给开一份“介绍信”。
有了这份“介绍信”之后,才能进入国外当地的小学、中学读书。
那些不懂国外生活,就瞎吹嘘他们从不讲究人情世故,一切都是秉公办事的人。
多数是没出过国,也不了解国外生活的人。
只是道听途说了一些不靠谱的传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