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皇帝轻轻哼了一声,颇有些阴阳怪气地说道:“宁阳县里当然没一个好东西,但是宁阳县里也有不少好东西。”
李善长和刘伯温强行憋住想要放声大笑的冲动。
上位这是被他那个好女婿给气成啥了,竟然还带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
好像当初打陈友谅、方国珍、张士诚他们的时候都没被气成这样儿。
啧啧,终究还是宁阳县出来的官老爷们争气,竟然能把上位气到骂人!
李善长和刘伯温两个人在心里疯狂吐槽顺便大肆嘲讽,朱皇帝则是黑着一张臭脸说道:“咱上次去宁阳县的时候,翻看他们宁阳县的户籍册子,发现除了户籍册子之外,还有一个告身文书,唤做身份证,那上面有一串数字,叫做身份证号。”
“像他们宁阳县的身份证号,开头都是三七零九,而蓬莱县的开头则是三七零六。”
“咱问过那个混账东西,这个身份证号是有一定规律的。”
“第一位数,是指具体在哪个方位,像江南,辽东,西南,华中,华东。”
“第二位数指的是具体哪个布政使司。”
“第三位和第四位指的是哪个府。”
“第五位和第六位具体到哪个州县。”
“再往后四位是黄帝纪元算起,再往后则是出生的月份和日子。”
“最后四位数,里面有三个是代表出生的顺序,按照产妇生产之后去县衙报备的顺序排列,其中第三位还能直接区分男、女,第十八位有些麻烦,是根据前面十七个数算出来的。”
“只要有这个号,咱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百姓究竟是哪里人,哪个布政使,哪个县。”
“像江南的百姓去辽东做工,只要有这个号,就能直接找到他家在哪儿。”
朱皇帝脸上慢慢浮现出一抹得意:“所以啊,咱这段时间也琢磨了,大都督府和各地卫所重新划片这方面,也跟这个身份证号码配合着来。”
“直接把那个混账东西给身份证编码的那套东西拿过来。”
“他在编码规则里的前两位数划几个片区,大都督府和卫所就划几个片区。”
“然后再按照离京师的远近规则来给各布政使司和府、州县来编码。”
说到这儿,朱皇帝又直接瞥了李善长和刘伯温一眼。
看到了没有?
抄作业得像咱这么抄,抄得心安理得,抄得理直气壮。
咱甚至都能说这是咱想出来的好东西!
不能随便什么玩意儿都不管不顾地拿来抄现成的。
像其他州县的那些蠢官一样瞎抄一气,最后抄出个啥了?
不还得咱这个当皇帝的给他们收拾烂摊子!
瞧着朱皇帝那副得意洋洋的模样,李善长和刘伯温差点儿没当场吐出来——不是,上位你究竟在得意个什么劲?
本来能直接拿过来的东西,你非得折腾一大圈?
行,你是皇帝,你喜欢也由得你。
可问题是兵部的驿站早就已经抄了人家登州府的邮递编码规则,你现在才想起来抄人家宁阳县的身份证号码,是不是有点儿晚了?
一想到驿站,李善长又忍不住伸手抓了抓后脑勺。
驿站归兵部,但是兵部明显不太想要驿站。
就好像驿站是什么特别烫的山芋一样,恨不得马上把驿站甩出去。
李善长越想越气。
这他娘的,谁家丞相要考虑那么多的破事儿?
老夫都他娘的六十多了,怎么想告个老,还个乡,就他娘的那么难!
……
徐达和常遇春赶来城外的时候,朱皇帝和李善长、刘伯温三个人依旧坐在地头上玩土疙瘩。
朱皇帝特别喜欢用手指捏碎那些竖的小土疙瘩,就好像这样儿能帮着老百姓减轻一些负担似的。
虽然谁都知道这根本没什么鸟用。
但是朱皇帝觉得这样儿能让自己放松下来,能静静地思考问题。
李善长和刘伯温则是喜欢用小土疙瘩摆弄金字塔的形状——改制,大都督府和地方州县乃至于布政使司都要慢慢开始改制,而金字塔形状的结构,无异于是最佳的权力结构。
根基可以往扎实了打,朝廷也可以绕过中间的布政使司,直接把政令推到州县一级。
等以后不缺少官老爷和书吏了,朝廷甚至可以直接插手到乡镇一级的小衙门。
王权不下乡?
那他娘的是以前!
朱皇帝伸手向徐达和常遇春打了个招呼,等两人也坐下来之后,便笑眯眯地说道:“地方州县要改制的事儿,你俩都知道。”
“咱琢磨着,直接趁着这次改制,把大都督府和各地卫所重新划片的事情也一块儿办了。”
“……”
朱皇帝把宁阳县身份号编码的那套理论大概说了一遍,随后又望着徐达和常遇春说道:“反正思路是这么个思路,想法是这么个想法,你俩回头喊人好好琢磨琢磨,然后给咱拿出个章程。”
常遇春傻傻地望着朱皇帝,目光里满是难以置信——所以,咱老常好不容易回京一趟,不仅搭出去个闺女,还得再抽时间给你当牛做马?
只是相比于常遇春的憋屈和无奈,徐达却微微皱眉,望着朱皇帝问道:“上位,真要是马上划分片区,那各个片区调兵和打仗的事儿?”
朱皇帝知道徐达的意思。
比如说打胡元,辽东片区肯定是最近也是最方便的,但是北平片区的将领和军士们难道就不惦记?
再比如说,沐英马上就要带兵去解决吐蕃和大理,那沐英带哪里的兵?不带哪里的兵?原本定好的抽调计划,会不会因为重新划片而受到影响?
而且徐达应该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没有直接说出来。
如果大都督府进行改制,那些世袭的指挥使、千户、百户们会不会受到影响?
像世袭千户、百户其实还好一些,而那些世袭的指挥使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因为那些世袭的指挥使,原本应该是凭军功而获封子爵、男爵。
只是大明初期的时候,朝廷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钱粮进行封赏,同时也是希望通过世袭指挥使、世袭千户、世袭百户的方式来保证大明军队的忠诚和稳定。
一旦进行改制,这些世袭的指挥使、千户和百户们要怎么处理?
朱皇帝再次捻起一个小土疙瘩,轻轻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