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怎样?” 耶律洪基一脚将内侍踹倒在地,眼中闪过狠厉,“难道要朕眼睁睁看着辽国亡在这些人的流言里?传朕旨意,即日起,上京实行宵禁,任何人不得私自聚集,敢谈论‘归降’者,斩立决!”
旨意很快传遍上京,禁军倾巢而出,挨家挨户搜查。西街的贵族府邸前,长矛林立,哭喊声响彻街巷。
南院大王亲自带队,将聚集的贵族一一捆绑,押往刑场。
刑场上,白雪被鲜血染红,寒风中弥漫着刺鼻的血腥味,可即便如此,“投诚” 的声音也未完全消散 —— 有的百姓在暗处偷偷议论,说宋国的日子如何富庶,说李正华造的香露如何好用,说宋军的火器如何厉害,若是归降宋国,或许能过上安稳日子。
耶律洪基站在皇宫的了望塔上,看着刑场上的惨状,又听着暗处传来的议论,牙齿咬得咯咯作响。
他知道,这些声音的背后,既有宋军火器带来的恐惧,也有宋国日用品渗透的影响 —— 贵族们用着宋国的香露,百姓们羡慕宋国的安稳,连军中的士兵,都在私下里传阅从宋国流进来的丝绸手帕。
“耶律丞相,” 耶律洪基召来耶律洪,语气带着几分疲惫,“潜伏在开封的间谍,还没传来消息吗?李正华的火器,到底还有多少秘密?咱们的连珠炮,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宋国?”
耶律洪躬身道:“陛下,间谍传来消息,李正华这段时间似乎放慢了火器研发的速度,军器监主要在改良现有的连珠炮和手榴弹,没有推出新的火器。咱们的工匠,已经优化出了新版连珠炮的雏形,只是射程和威力,还是比不上宋国的初代连珠炮……”
“废物!” 耶律洪基打断他,“连初代连珠炮都比不上,还谈什么抗衡宋国?再给工匠们一个月时间,若是还造不出能媲美宋国的火器,就把他们全部扔进铁矿,永世不得出来!”
耶律洪心中一紧,连忙应下:“臣遵旨!臣这就去督促进度!” 他知道,这不过是辽主的气话 —— 辽国的工匠本就稀缺,若是再严惩,恐怕连现有的火器都无法维护。可他不敢反驳,只能硬着头皮去工坊督工。
此时的上京工坊内,工匠们正围着仿制的连珠炮忙碌,脸上满是焦虑。
炮管的锻造始终无法达到宋国的精度,发射时常常出现偏差;炮架的减震装置更是简陋,连续发射两次就会松动。
“大人,不是我们不用心,实在是宋国的工艺太精湛了,咱们没有合适的钢材,也没有李正华那样的图纸,根本仿制不出来啊!” 老工匠跪在耶律洪面前,苦苦哀求。
耶律洪看着眼前粗糙的连珠炮,心里满是无奈。他知道工匠们说的是实话,可辽主的命令如山,他只能狠下心:“再给你们十天时间,若是还造不好,就按陛下的旨意办!”
寒风从工坊的破窗吹进来,卷起地上的铁屑,落在工匠们的脸上。
他们看着手中的锤子,眼中满是绝望 —— 他们知道,就算再努力,也无法造出能抗衡宋国的火器,辽国的灭亡,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与辽国的萧瑟截然不同,宋国的开封城内,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街道上,挂满了红灯笼,商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百姓们提着小吃,脸上满是笑容。皇宫的太和殿内,气氛更是热烈,文武百官齐聚一堂,讨论着是否要趁辽国虚弱,一举将其灭亡,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
“陛下!辽国如今内忧外患,百姓离心,士兵厌战,正是我大宋一统天下的绝佳时机!” 兵部尚书周大人率先出列,躬身道,“臣请命,率军出征,定能在三个月内,攻克辽国上京,生擒耶律洪基!”
“陛下,周大人所言极是!” 禁军统领赵将军也上前一步,语气激昂,“我大宋现有改良连珠炮五千门,手榴弹十万枚,还有李大人研制的神器‘狙击步枪’,对付辽国的残兵败将,简直是易如反掌!只要陛下下令,臣愿为先锋,第一个杀进上京!”
文武百官纷纷附和,有的说辽国已是强弩之末,不打可惜;有的说一统天下是历代先帝的夙愿,如今时机成熟,绝不能错过;还有的说李正华的火器天下无敌,就算辽国负隅顽抗,也抵挡不住宋军的攻势。
圣上坐在龙椅上,听着百官的议论,脸上却没有太多喜悦,反而带着几分沉思。他知道,百官说得有道理 —— 宋国如今国力强盛,火器精良,确实有能力灭亡辽国。
可他也明白,战争一旦打响,必然会劳民伤财,百姓又要陷入战火之中;而且,辽国虽然虚弱,却也有百万子民,若是拼死抵抗,宋军就算胜利,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诸位卿家的心意,朕心领了。” 圣上缓缓开口,“只是一统天下之事,关系重大,不可贸然决定。朕需要时间考虑,也需要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站在文官队伍末尾的李正华身上,“李正华,你常年研究火器,又熟悉辽国的情况,你怎么看?”
李正华心中一凛,连忙出列,躬身道:“陛下,臣以为,是否攻打辽国,需从两方面考量。一方面,我大宋现有火器确实占据绝对优势,辽国的仿制火器不堪一击,若是开战,胜算极大;另一方面,辽国虽弱,却也有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子民,若是强行攻打,必然会激起辽国百姓的反抗,到时候我军粮草消耗巨大,恐会陷入持久战。”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辽国如今已有‘投诚’之声,若是我们暂缓攻打,继续用日用品渗透,用火器威慑,或许用不了多久,辽国就会不攻自破,部分百姓会主动归降。这样既能减少我军伤亡,也能让辽国百姓心甘情愿地成为大宋子民,避免日后出现叛乱。”
百官闻言,议论纷纷。有的赞同李正华的看法,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有的则反驳说,辽国反复无常,若是给其喘息之机,恐会卷土重来,到时候再攻打,难度会更大。
圣上看着争论不休的百官,轻轻敲了敲桌案,语气严肃:“此事暂且搁置,朕自有决断。散朝后,李正华留下,朕有要事与你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