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自离开万寿山庄之后、以“飞元真人”作为身份掩盖的嘉靖却再没有在众人面前露过面,不知他是已秘密回京还是去了别的什么地方,此事事关天子秘密、无人敢问敢言,便是陆炳也没有任何表示。
但朝廷的旨意却是在严嵩徐阶等人尚未回京之际便明发公布了,关于俞大猷一事的判决和当时万寿堂内的决定一模一样,嘉靖并没有改变对于俞大猷现阶段的处置。
至于两大倭首,下落不明的徐海被全国通缉,汪直则被判处斩立决!
赵文华则是依旧被判处抄家抵赃,他生前作恶多端、死后要还祸及数代儿孙,青史之上更是永远无法摆脱耻辱骂名。想到数月前赵文华还是风光无限大权在握的天子宠臣,现在却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死无全尸,如此世事无常、风水轮流转也不禁令人颇为感慨。
除了这些原本的涉案人员被各自发落处置之外,还有一条震动朝野的旨意,太子太保、锦衣卫指挥使、左都督陆炳多年以来夙夜匪懈屡建奇功,今特加太子少傅衔,三公之上又加三孤,自太祖皇帝朱元璋以来、有明一朝还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先例,陆炳由此也成为了大明开国以来第一位以公兼孤的臣子。
这样的恩赏令朝内许多人都纷纷猜测陆炳到底又立下了什么盖世奇功能受得这样的圣眷恩赏,便是严世蕃也不知晓那夜忠孝阁起火后的详细情形,但他可以肯定的是,陆炳如今已经成为了他们严家最大的威胁!
陆炳收到旨意后倒是反应平平、毫无喜悦之色,反而流露出些许惶恐,他在朝为官深知登高跌重的道理。陆炳本想对太子少傅一衔推辞不受,但圣旨已下不由得他拒绝。于是陆炳便谢绝了所有前来登门看望祝贺他的官员,此次受封他除了告祭先祖外也没有任何的排场酒宴,只是闭门在府专心休养伤势。
俞长生的身体倒是恢复得很快,不多日便又能跑能跳,他在得知所有人的处置结果之后也甚为感慨。
事情既已结束,秋叶丹众人便想着带上徐渭立时打道回府、启程返还浙江,左右俞大猷也要先回浙军军中交接一应事宜,待回去之后再决定众人以后去留,然后俞长生却道:“我还想再去见一见汪直。”
对于俞长生的要求、众人起初甚为不解,秋叶丹笑道:“没想到你小子还挺坏的,你定是想去汪直面前趁机得瑟得瑟,好好奚落他一番、以报复多年以来的仇怨!
不错不错,这么痛快过瘾的事情姑奶奶要随你一起去!”
沈炼顿了顿道:“汪直如今被判处斩决,不日便会行刑,现在事情均已尘埃落定万无一失,你还何必再要见他。
不如就此了断,待他一死、这些年来的仇怨纠葛也都随之而去,你也能落得轻松自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俞长生眼见此时俞大猷不在,说道:“我还有事想要问问汪直,虽不知道他会不会答,但若是不问恐怕会困扰一生。
烦请大哥流儿帮我一帮,我只想单独见见汪直,最好谁都不要在一旁,此事也不要告诉先生知晓。”
陆流也顿了顿道:“你若执意想问那就由我陪你同去,有些事做了虽可能是自寻烦恼、徒增危险,但你既然不想这么糊里糊涂了断往事、那便索性去求个明白。”
秋叶丹摆了摆手道:“神神叨叨奇奇怪怪,也不知道你这臭小子到底要问些什么?罢了罢了,姑奶奶累的要死懒得管你、你只顾自己去便是,若又惹了事、我可不再给你擦屁股去。”
眼见俞长生坚定、又有陆流支持,沈炼便也不再多说什么。待到夜中陆流便安排俞长生去往狱中单独会见汪直。
当初汪直身强体健之时官家对他疏于看守,如今他武功尽失已是脆弱无比的俎上鱼肉,却被重铐枷锁关在了深入地下的暗狱之中,俞长生一路走下实在有些哭笑不得。
终于陆流带着他来到了最深处的死牢所在,陆流已提前将一众守卫调到外面,此刻便只独剩汪直一人囚禁在此。
汪直自经脉崩损武功尽废后,五感敏锐也不可同日而语,俞长生和陆流一直走到很近他才有所察觉,见来人是俞长生,汪直立时又露出那十分熟悉、看似无比慈祥的笑容。
汪直边笑边长长叹息道:“门口守卫突然撤去,老夫便猜到必然会有人前来,只是老夫没想到来的会是你。”
俞长生对陆流道:“流儿,你先到上面等我吧。”
陆流道:“这可不行,让你私下见他已经是不合规矩了,我再不在场,这锦衣卫的差事我可是没法继续干了。任是职权范围之内也不能所心所欲任自胡来。”
俞长生道:“我要问的事恐怕会给你带来危险。”
陆流坦然道:“你只管问便是了,你身边的危险可什么时候少过了。”
汪直道:“少侠此来难道不是想嘲讽老夫出气、以雪往日仇恨的吗?”
俞长生正色道:“你我之仇乃是你多行不义伤及天和,自有天公地理、有国家律法将你惩处,纵然彼此也有私怨,可你都已经是风中残烛且命不久矣,我还何必专程来落井下石洋洋得意。我此来是想问你一个问题。”
汪直缓缓道:“少侠请问。”
俞长生道:“当年在水月山庄,你处心积虑费尽周折得到了那份《山河图》,为何既一口咬定那是真图,却又毫不犹豫地将其销毁?
你如何判断那份图是真的?你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现在你已死期将至,此事的真相可否能告知于我?”
汪直闻言突然发出一阵长笑,笑声几欲癫狂又好似十分清醒,随即汪直长长叹了一口气道:“唉!老夫一直以来都太过轻视于你了,最后落得这般下场,确实是不冤!
你的武学天赋虽然不高,头脑也不似天纵奇才那般灵光聪慧,但就是这番决心和执念,却是可能还在俞大猷和徐渭他们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