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将军蔡河没有再继续陪芈恒,因为被风浪侵袭的可不仅是丹阳号,紧跟在丹阳号后面的十几艘楚国战舰都遭受到了袭击。
在这次大风暴之中,这次南巡的舰队上一共有有四名水手死亡,六人失踪,受伤的达到了百余人。
芈恒看着周边狼狈的场景,他也没有闲着,在沈浪的陪同下,开始跟着那些久经风浪的水兵和水手们清理一些杂物。
在忙碌之余,还时不时的跟水手们谈笑几句,周围的一些人也开始积极回应芈恒起来,芈恒见状也是十分开心,干活的动作也变得有力起来。
这丹阳号上的数百兵将对于芈恒的到来,其实是有些排斥的。
芈姓作为楚国的王族之姓,其地位尊崇无比。
然而,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迁,芈姓王族人数众多,并非每个人都能尽享荣华富贵,事实上,落魄的芈姓子弟也大有人在。
不过,近二十年来,情况发生了显着变化,随着各级学宫的兴起,芈姓子弟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许多人重新获得了富贵和显赫的地位。
不过,当众人看到芈恒登上丹阳号战舰后,平日里他们难得一见的镇海将军蔡河,竟然亲自负责此次巡视,并且对芈恒这个见习裨将关怀备至,这一切都被丹阳号上的人们看在眼里。
众人不禁猜测,芈恒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能得到蔡河将军如此特殊的关照?
有人猜测,这芈恒将军恐怕就是那些君侯们的子侄了,此番前来海军不过也是为了镀金而已。
正因如此,丹阳号的士卒们虽然并未对芈恒表现出明显的厌恶,但也对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可以说是敬而远之。
毕竟,对于这些普通士卒来说,权贵子弟往往意味着高高在上、难以亲近。
回顾以往,也曾有不少权贵子弟登上这艘战舰,这些人不仅态度倨傲,而且也受不得海上颠簸之苦,但最终能够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往往在一年半载之后,这些人便会离开海军,去到了他们更好的地方。
众人眼见芈恒的到来,自然而然地将他与那些权贵子弟相提并论,认为他也会走上同样的道路。
然而,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芈恒在这短短三天的时间里,展现出了与其他权贵子弟截然不同的一面。
当芈恒登上丹阳号后,他并没有像其他那些养尊处优的权贵子弟那样,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傲慢姿态,相反,他显得格外谦逊和随和。
在这几天里,芈恒完全没有半点裨将的架子,他不仅乐意与船上的年轻水手和水兵们交流,还虚心地向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请教行船的技巧和知识。
尽管很多人对芈恒的态度都比较冷淡,甚至有些敷衍和疏远,但芈恒却丝毫不在意这些,他始终保持着真诚和热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打破隔阂。
如今,当芈恒在风暴过后,主动与他们一同承担那些又脏又累的工作时,船上的这些年轻人终于被他的真诚所打动,开始主动回应他的友好。
他们不再对芈恒的问题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地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
就这样,在芈恒的努力下,他逐渐赢得了周围水兵和水手们的认可和接纳。
这些原本对他心存疑虑的人们,开始从内心深处将这个略显稚嫩的新人视为他们海军中的一员。
芈恒感受到周边士卒们开始熟络的态度,脸上的笑意也愈发浓郁起来。
一旁的沈浪在这一刻也是由衷的替芈恒高兴。
听闻当今楚王年幼之时也是能谦逊待人,求贤若渴,沈浪觉得王子恒也有乃父的风范。
“芈恒将军现在在做什么?”将舱之内,镇海将军刚安排完舰队事务,就对其亲卫询问芈恒的动向。
“回禀将军,芈恒将军正在跟水兵们修复船帆”,亲卫回道。
听到亲卫的话,蔡河神色稍愣,随后脸上露出几分兴致说道:“走去外面看看”。
当蔡河走出船舱来到甲板上,蔡河就看到十几个人正重新将一个粗壮的船帆立好,那芈恒将军就混迹在在十几个水兵之中,很不显眼。
但蔡河他能感觉到芈恒此刻脸上的笑意确是真诚的。
看到这一幕,蔡河脸上带着微笑,眼里也露出追忆之色,犹记得三十年前,他与白毅等几个人与楚王熊章一起在演武堂学习兵法之时,作为先生的景氏老将军当时提问:“你们日后若是为将,将如何治军?”
年近六岁的楚王熊章当时就回答说道:“吾若为将,将推衣衣之,推食食之,同甘共苦,收揽军心,而后行赏罚分明,如此强军可治矣”。
当时景老将军就当场抚掌而击,直言:“公子章有名将之资”。
如今在蔡河看来,芈恒将军这几日又何尝不是“解衣衣之,推食食之”呢。
人心最怕润物细无声。
蔡河没有去找芈恒将军,而是默默的退回船舱之中。
在众人忙碌之时,在蔡河将军的吩咐下,伙房给众人抬来了几大盆羊杂汤,几筐大白馒头。
芈恒跟在众人的身后有序排队,当他捧着陶碗时,突然注意到自己掌心的血泡不知何时已经磨破了,热汤蒸汽模糊了他的视线,也模糊了不远处远处的那些年轻的水手们。
他们喝着肉汤,吃着馒头,间隙之余,还有人唱着粗鄙的渔歌,歌声混着海风飘向天际。
在那一刻,芈恒忽然明白了父王送他出海的深意,楚国若要真正掌握这片蔚蓝疆域,需要的不仅是锋利的青铜戈矛,更是这些在风暴中依然能昂首挺胸对抗一切的水卒。
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芈恒肃然而立望向远方,看着风暴过后的大海温柔得不可思议,夕阳将粼粼波光染成金红色。
但这一次芈恒在这美丽之下,他第一次看清了隐藏的狰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