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道:“陛下来的正好,臣正想与陛下商讨幼常之后的安排。”
刘禅有些疑惑,“马幼常?” 刚刚不是在说郭淮吗?
诸葛亮点了点头,说道:“此次郭淮归汉,我方予其的官职必然不能比其在魏国的官职低。”
刘禅点头道:“那是自然。”
诸葛亮继续道:“郭淮原本在魏国是雍州刺史,那我大汉当授其何种官职?”
刘禅想了想道:“官职还是雍州刺史,然后再给他一个比原本高一些的品阶。”
诸葛亮摇着鹅毛扇,“若是如此的话,幼常如今是天水太守,陇右四郡典州事,算起来是郭淮的下属。”
刘禅习惯性的点着头,然后马上明白过来诸葛亮话中的意思,“朕明白了!这郭淮乃是马幼常劝降的,与我大汉算是立了大功,自然不能让其屈居于郭淮之下。”
“相父,朕说的对吧?”刘禅得意的问道。
诸葛亮赞许道:“陛下英明,那陛下觉得,此事当如何解决?”
刘禅被夸赞后很是亢奋,脑子转的飞快:“朕觉得,我们可以学习曹魏设一个雍凉都督,这个官职正好比刺史高。”
刘禅说完后,屋子里半晌没有动静。
刘禅见诸葛亮静静地摇着羽扇,不知道在想什么,有些摸不着头脑,转头看向了姜维。
姜维出言解释道:“陛下,这雍凉都督确实比刺史官职要高,但是曹魏担任此官职之人,一般都是镇西大将军这种官阶的。若是让幼常担任,恐怕朝臣会有意见。”
刘禅觉得姜维说的有理,又道:“那将他调回都城如何?”
姜维不再说话,眼神有意无意的瞟向诸葛亮。这可不是他能参与的事情,若是可以他很想找机会开溜。
刘禅见姜维沉默了,转头看向诸葛亮准备直接听标准答案。
诸葛亮将手中羽扇放到桌上,先看向姜维说道:“伯约你先退下。”
姜维如获大赦,冲着诸葛亮和刘禅拱手行礼后,疾步退了出去。
直至出了丞相府,姜维才舒了口气。心中暗道:此事确实难办,不过总归是加官进爵的好事,不过以幼常兄的才能也足够胜任这雍凉都督了,就看陛下和丞相能不能搞定魏将军与朝廷上的那些人了。
... ...
姜维走后,刘禅迫不及待的问道:“相父,您是不是在担心魏将军那边?”
毕竟几个月前刚刚晋封魏延为镇西大将军,统辖汉中与陇右四郡,如今若是设立一个雍凉都督自然是非魏延莫属。
但魏延驻守汉中,已经是汉中都督,这雍凉都督主要负责统管雍凉二州的驻军,以及相关军事行动,交给魏延其实并不合适。
若是不交给魏延,徐邈倒是也合适,但是且不说徐邈的降将身份,单就其之前立誓有生之年不主动对魏国起兵戈之事,就不能让他当。
毕竟,任谁都知道,这雍凉都督将来剑锋所指的就是魏国。
这样看来,马谡好像是最合适雍凉都督的人选了。
刘禅想了半天,最终得出了这个结论。
诸葛亮倒是对于刘禅能够立刻想到其中症结颇感意外,开口道:“陛下,幼常此番劝降郭淮,实乃大功一件,但若直接任命其为雍凉都督,老臣认为,升迁过快,恐不能服众。”
刘禅虽然平时与“马谡”不对付,但此时却有些为其鸣不平,毕竟他身为一国之君,“马谡”在战场上出色的表现,还有对于天水郡的治理,以及其在大汉的声望,他还是知晓的。近些年,诸葛亮与姜维经常在其面前毫不掩饰对“马谡”的夸赞,令其在心中形成了一种立功无数,大汉栋梁的完美形象。
再加上之前论功行赏,与邓艾相比,“马谡”获得的奖赏聊胜于无,更让刘禅对其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同情。种种因素夹杂在一起,让刘禅对于“马谡”当雍凉都督之事,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