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看着陆德明和颜思鲁两人花白的须发,听着他们这般说,心里这股酸楚更浓。
想要开口劝他们保重身体,劳逸结合,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对于陆德明和颜思鲁这样的人来说,将毕生所学整理成册,传于后世,精神的传承,比什么都重要。
强行让他们休息,让他们闲散下来,反倒是一种折磨了。
心里装着正经事呢,如何能轻松休息?
“那……也得注意身子。”李复最终只是干巴巴地说了一句。
走到书案前,拿起一本已经编撰好的书册。
“有什么需要做的,尽管让手底下的人去做,有什么需要,随时派人递话。”
“从南方来的上等的文房四宝,我都是直接让人送到这边来。”
要编撰书册,怎能没有好纸好墨?
好的纸墨,能将这些书册,更好更完整的留存于后世。
哪怕不慎水浸火烧,只要留有残存,内容依旧清晰可见。
陆德明哈哈一笑。
“收到了,都收到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有你送来的这些好东西,或许我们两个老家伙留下的东西,还真能多存一些岁月。”
颜思鲁也附和着:“岂止是多一些岁月,只要书院传承不断,那咱们两个老头子留下的东西,就能一直帮助学子们,直到帮不上娃娃们的一天。”
“毕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成不变的,自先秦存下来的典籍,到了如今,不也有诸多增减吗?”
“都是为了顺应当下。”
李复见他们满意,心中也高兴,笑道:“二位先生满意就好。庄子上的工坊还在不断改进工艺,往后还会有更好的。你们只管放心用。”
“对了,颜博士,来年,我想让颜相时先生来庄子上。”李复说道:“思来想去,颜相时先生来庄子上,为狸奴做启蒙先生,最为合适不过。”
李复将自己的理由与颜思鲁详说一番。
颜思鲁闻言,连连点头。
“善。”
“如此,我也写一封家书,交给相时,就让他来庄子上吧。”
颜思鲁作为一个父亲,也是关心自己的孩子的。
颜相时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在颜思鲁心里,不管多大岁数,当爹的始终要记挂着做儿子的。
更何况,如今剩下的三个孩子,就只有他,最是令人担心。
毕竟常年身体不好。
来庄子上,靠着医学院,就在孙道长跟前,好好调养,也不用如同在长安那般操劳。
往后若是哪一天,自己走了,不在了。
这书院,他也要守一守的。
书院扩张的快,名声也打出去,越是如此,往后书院潜在的危险就越多。
自己老了,已经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应对这些事情了,总要挑选能信得过的,接过这个担子,护着点书院。
若是相时能留在书院里,以颜家人的身份,名望,多少能震慑住一些宵小,不致使他们太过分。
“往后,相时能够留在书院,我心里也踏实一些。”
“不仅仅是他需要一定的休息,还有书院这里。”
“颜家在天下学子当中,多少还是有一点名声的。”
“这两年,必然是书院的多事之秋啊。”颜思鲁感慨着:“我和老陆,都担心书院这边应对不来。”
“不过好在,今年行宫修好了,太上皇过来了,怀仁,书院的院长一职,也要落定下来啊。”
李复听到颜思鲁提起院长人选,神色也认真了起来。
夏天的时候,这件事倒是在太上皇面前提起过。
而且,此事也是与宫中心照不宣了。
以前是在等一个机会。
而如今,书院各个分院的学生们,实际上是已经被朝廷给预定了。
他们才在分院学了三年的时间而已.......
李复没想到,这帮学生会这么快,入了宫中的眼。
不过,主要也是赶上好时候了。
朝廷两年新设两个都护府,还真是用人之际。
不仅仅是朝廷的官员官位空缺,需要人才填补,新设的两处都护府,朝廷也拿着上心,陛下想要认真经营,将来后世这两块地方,能够世世代代,划归中原。
如此一来,就需要一些技术性人员,前往两处都护府。
大唐贞观年间,西部计划就要开启了。
还是面向泾阳县庄子上的书院各分院,甚至等不到分院学生正式毕业.......
让学子们分批到西州、西海都护府去做基层工作,从事支教、支医、支农、重建等基层青年工作等专项服务。
新西部、新生活、新成长。
服务期限初步定在三年,学生们在那边,三年之后,可以选择继续下一个三年,或者是回到故乡。
当然,朝廷相对应的对于过去的人,也会有专门的补贴。
毕竟那边是“苦寒之地”,环境条件严苛。
不能只谈吃苦奉献,不谈薪资报酬吧?
在这件事之前,书院的院长能够正式定下来,无疑也是给学生们吃一颗定心丸。
“院长职位的事情,我已经与太上皇提过了,年前会落实下来,等到明年一开学,就会在书院公布。”李复说道。
“朝廷要用人,新设的都护府需要人才过去,书院也正好赶上了这个风口。”
“颜博士说的对,这两年,会是书院发生巨变的两年。”李复神色认真:“因此,每一步,走的都需要更加谨慎。”
“书院本是一处乡野学塾,如今也要成了为朝廷输送人才的地方了。”陆德明抚须笑道。
他看向李复,目光中带着嘱托:“怀仁,书院能有今日,你居功至伟。”
“我跟老颜,终究是老了,在我们两个老家伙还睁着眼的时候,书院的事情,能为你多安排,一定为你多安排,总不能,只靠着你一个人支撑着。”
虽然太上皇会来担任院长,但是太上皇的岁数也摆在那里了,太上皇来这边,象征意义更大。
走出书房,雪后初霁,阳光洒在洁白的雪地上,有些刺眼。
李复眯起眼睛,看着书院各栋建筑。
这书院,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心血了。
李复专程去了一趟大安宫。
对于李复的到来,李渊甚感意外。
“你这小子,平日里一直在庄子上,懒的动弹,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入京了,才会到长安城来,今日这是怎么了?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李渊见到李复,笑呵呵的调侃。
最近心情不错,虽然天气冷,但是偶尔去公园里,棋友们也在,切磋一番下来,胜率已然达到了八成。
冬日在大安宫中,整日守着棋盘研究,终究是有效果的。
因此,心情甚好。
李复被李渊调侃,也不尴尬,笑嘻嘻地行了礼,凑到暖炉旁烤着手:“瞧您说的,侄儿这不是想您了嘛!再说了,今天来,可是有正经事要跟您商量。”
“哦?”李渊挑了挑眉,饶有兴致地看着他,“你还能有正经事找朕商量?稀奇哦。”
“看您说的,侄儿是那种不务正业的人吗?”李复叫屈,随即正了正神色,“是关于书院院长一事。”
提到书院,李渊也收起了玩笑的神色,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此前在庄子上,也与您提过一嘴。”李复说道,“如今书院规模日盛,名声在外,更是肩负起为朝廷新设的西州、西海两处都护府输送人才的重任。”
“当然,这个消息还没有传出去,但是二哥已经有这个意思,也与我说过了。”
“小侄想着,书院院长的事情,也该定下来了。”
“行宫那边您也已经看过了,您要是喜欢那边,就过去住着,哪怕是不过去,人就在长安,住在大安宫里,也不耽误您做这个院长。”李复说道。
“小侄的心思,您是明白的。”
“书院要面对的事情,说实话,小侄心里还真没底。”
“以前闹腾过几次,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小侄一个郡王,怎么着都是不怕的。”
“可是那书院里的学生,既然到了书院里,小侄总要为他们负责。”
“从前年开始,从农学院开始,朝廷的目光已经落在书院那边了,书院不可能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过,长安城里的人的反应,您也是知道的,他们也不可能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
“所以小侄斗胆,想要您老人家,为小侄坐镇。”
“具体的事情,您乐意做,全凭您,若是您不想劳心劳力的,只需要您这位陛下的大旗立在那里,为书院学子遮风挡雨,定鼎人心。”
李复神色诚挚,说完,便跪在了李渊的面前,行了大礼。
李渊听完,并未立刻回答,而是缓缓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积雪的庭院,沉默了片刻。
如今身为太上皇,虽尊荣已极,但终究是闲散之人。
出任这书院院长,倒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可是一旦自己坐在了这个院长的位置上,有些老家伙,怕不是要生出别的心思来啊。
“叔,这书院院长的位置,只能是宫中人!”
“不是您,就是二哥!将来便是承乾!”
听闻此言,李渊愣了一下。
随后想到了书院这两年发生的事情。
想到了朝堂上的局势。
想到了武德一朝,自己的那些制衡之道。
朝堂上的博弈,也延续到了如今,贞观朝。
叹息一声。
“你们啊……这是要把朕这把老骨头最后一点用处都给榨干啊。”李渊转过身,脸上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
李复一听这话,心中便有了底,从地上站起身来,陪笑着。
“看您说的,您这怎么能叫老骨头呢?您可是咱们大唐的定海神针!书院有您坐镇,那才算是真正立住了根基,往后那些学子走出去,腰杆都能挺得更直些!”
“哼,就你会说话。”李渊笑骂了一句,最终点了点头,“罢了,既然你们都觉得朕合适,那朕便应下了。
“不过咱们可说好,”李渊伸出一根手指,点了点李复,“具体事务,朕可不管。朕只挂个名头,偶尔去露个面,给你们壮壮声势。若是让朕日日去点卯理事,朕可不干。”
“那是自然!”李复见李渊终于松口答应,心中大喜过望,连忙拍着胸脯保证,“您就舒舒服服地在大安宫,或者去行宫住着,想什么时候去书院看看,就什么时候去,全凭您心情!”
“这还差不多。”李渊满意地点点头,随即又意味深长地看了李复一眼,“你这小子,心思倒是缜密。”
“不过,你这书院,不管是对于朝廷,还是对于你二哥,都有大用。”
李复讪讪一笑,默认了。
太上皇李渊这一辈子,经历了多少事,自己的这点心思当然瞒不过他,更别说书院如果掌握在皇帝手里,会有什么样的好处。
他也能明白。
这可是掌权半辈子的人,看的通透着呢。
只是有时候看得透,不一定做的就够好。
“叔,等明年书院一开学,这个消息就要公布出去了。”
“您觉得,选在那个时间,可以吗?还是说,这两天准备准备,就直接公布?”
李渊想了想。
“这两天把消息放一放,转过年去,正式公布。”
“好。”李复笑着应声。
心头最大的事情终于落定,李复只觉得浑身轻松。又陪着李渊说了一会儿闲话,甚至还被拉着下了两盘棋,被杀得丢盔弃甲之后,李复这才告退离开。
走出大安宫,冬日清冷的空气吸入肺中,却让他感到格外的神清气爽。
大安宫这边谈妥了,还要去一趟两仪殿呢。
老李家父子仨,一个都别想跑,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李复心情愉悦,脚步轻快地朝着两仪殿方向走去。
跟李二凤通个气,顺便给书院争取点好处。
你总不能想要用人,给的好处少吧?
又想马儿跑,又不给吃草?
如今朝廷不穷了,就别抠抠搜搜的了。
如果说不能从户部走账,那皇帝陛下的内帑不也有钱吗?
大不了,你李二凤平日里少花点。
来到两仪殿外,通传之后,李复整理了一下衣袍,迈步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