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的是,
伊霍戈忍住了自己联系外界的冲动,并再一次静下心来,开始分析眼前的战局,只是不管他如何分析,也无法在接下来的局势中,找到任何有可能的突破口,
诚然,
伊霍戈在心中的那点纠结并没有被外界得知,但事实上,就算是曹操知道了其心中所想,也不会因为他泄了斗志而小觑他,甚至还会对他最后忍住了冲动高看一眼,
原因很简单,
在这种近乎绝望的处境中,别说他伊霍戈了,就是把吕布搞过来,也只能和如今的汉军进行短暂的抗衡,想要反败为胜,几乎是不可能的!
能在这种情况下还坚持住本心,不投降、不摆烂,虽说能力上还差的远,但这份心性,确实可以和之前在孙权帐下的周公瑾相媲美了!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动了摆烂或者投降的心思,真是一点不丢人,能将这个心思压下来,反倒是应该让人敬佩敬佩的!
因为伊霍戈之所以按下了这个心思,最主要的顾虑,就是不想辜负了自家罗马元首的期待,
自己是元首力排众议提上来的将领,人家对他的恩德不说比山重,比海深,但也绝对够伊霍戈将这份恩情牢记心中了,忘恩负义的事,他不想做,
但要是继续指挥这场大战,未免也有些太憋屈了!
沉思到深夜,伊霍戈也没能想出一个两全之法,只是连他也没想到,就在当夜,他便收到了罗马元首的来信,并且还不是一封,而是两封,
强忍着困意,伊霍戈先打开了其中一封,
这是罗马元首的亲笔信,毕竟自家元首的字迹,他尚且还是能认得出来的,
只不过,在读信的过程中,伊霍戈等眉头也越皱越深,原因很简单,由于伊霍戈又在西面战场上丢了两座较为重要的城池,罗马元首在军中的话语权,也自然而然变的越来越低了,
没办法,
虽然从事实层面上来说,两座城池中,罗马元首派系和元老院派系的将领数量不相上下,但如果从官职来说,还是元首派系的将官更高一些,
在这种双方势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谁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谁就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罗马元首派系被打压,自然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而这种打压的后续体现就是,
罗马元老院,彻底接手了西面战场的临时指挥权,而罗马元首给伊霍戈写的这封信,就是为了能让伊霍戈知道,接下来或许有一些其他来自元老院命令传来,而这些命令,伊霍戈也必须遵守,不得有任何异议,
读到这样的来信,
伊霍戈心里顿时涌上一股浓浓的无力感,还有一股发自内心的愧疚,
他当然知道,之所以罗马元首现在会处于如此被动的局面之中,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元首嫡系,没能在西面战场上打出优势,反而还给自家派系丢了不少人,这种抢夺话语权的借口,人家元老院如何会坐视不理?
稍微一运作,便在军中的话语权更多了一些,这在派系斗争之中,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在如今这个形势中,实在是有些不晓大局了,
这都什么时候了?
前线马上就要全面溃败了,都这个时候了,还在这儿搞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有什么意义?
就算元老院掌控了军队绝对的话语权,难道就能让罗马反败为胜?
相比之下,罗马元首已经算是比较顾全大局的了,虽说其实本质上也好不到哪去,但起码之前罗马元首给伊霍戈下达命令的时候,全都是为了战局考量的,
但现在因为伊霍戈自己的关系,导致自家元首被人拿捏,这让伊霍戈如何能甘心?
可当这封信看到末尾的时候,信上的文字依旧让伊霍戈皱起了眉头,
这信上说,另一封信,是他对伊霍戈的鞭策,让伊霍戈时时刻刻都要放在自己的桌案上,警醒自己,不必理会旁人的看法,有些道理,时机一到,他自然会懂!
抱着疑惑的态度,伊霍戈打开了另一封信,但当那信中仅有的八个大字展现在伊霍戈面前的时候,他沉默了,
这个沉默,不是因为这八个字给了他多大的震撼,而是一共八个大字,没有一个是他认识的,全部都是汉字!
很显然,
伊霍戈察觉到了这其中有猫腻,
自家元首没道理不晓得他不认汉字,况且真要是鞭策,罗马的文字又不是不能用,
再说了,
就算他不认识,军中总会有认识的人,抓一个问问,也就知晓其意思了,可偏偏信中还让他不必在乎旁人的感受,这明显就是暗示他,不要自作主张!
如此大费周章,必然有其深意,甚至伊霍戈觉得,这种行为很像是在钓鱼,只是现阶段,伊霍戈还没能看出来罢了,
秉着听命无错的原则,伊霍戈缓缓将那八个字铺在了桌上,随后沉沉睡去,只是翌日一早,刚醒没多久的伊霍戈,便得到了军中一个元老院派系的将领,一直在帐外候着的消息,
没作他想,
伊霍戈直接坐起来准备接见,想看看这人又要搞什么幺蛾子,可谁知,这个以往明显和他不对付的将领直接单膝跪地,用极为平静的口吻,说出了让伊霍戈瞳孔地震的话来!
“将军,我有一件事,想要和你说!”,
“那.......你说了听听?”,
“好!”,
只见那人站起身来,上前一步,等拉近距离后再度单膝跪地,小声说道,
“其实,我是大汉的死士!”,
“什么?!”,
伊霍戈双眼一睁,
“这个玩笑我不喜欢,你不是地地道道的罗马人吗?”,
“我当然是罗马人,但这和我为文和先生效死并不冲突,当然,这不是我今天和将军您坦白的主要内容,”,
“我想说的是,桌子上由元首亲自写下的汉字我认识!”,
“如果用汉话来讲,这八个字应该读,”,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