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中心的公告,如同在一锅已然滚沸的油中,泼下了一瓢冰水,瞬间引发了惊天动地的爆炸。
在舆情发酵至顶点的关键时刻,监管中心并未如李书静等人所建议的那样选择“冷处理”或“柔性执法”,反而以一种异常强硬和清晰的姿态,通过其在新浪薇博、快抖短视频以及薇信公众号的三大官方平台,同步发布了针对每团外卖与饿了吧外卖的最终处理决定。
公告行文严谨,逻辑清晰,直指核心:
“经查,每团外卖有限公司与饿了吧外卖有限公司,在近期外卖市场竞争中,为抢占市场份额,排除、限制竞争对手,长期、大面积采用‘恶意补贴’等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此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扭曲资源配置,侵害了其他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从长远看,更将损害消费者整体利益,阻碍行业创新与健康发展。”
“依据等相关规定,本中心依法对上述行为作出如下行政处罚决定:”
“一、对每团外卖有限公司处以人民币一亿元罚款。”
“二、对饿了吧外卖有限公司处以人民币一亿元罚款。”
“三、责令上述两家公司立即停止并纠正其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恶意补贴’行为。限期三十日内完成整改,并向本中心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公告最后强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监管部门的法定职责。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将持续加强监管执法,保护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对于任何试图通过操纵舆论、施加压力等方式干扰正常执法程序的行为,我们将依法采取进一步措施。”
这则措辞强硬、罚单巨大的公告一经发布,立刻像一颗重磅炸弹,投入了原本就波涛汹涌的舆论海洋。
几乎不需要每团或者饿了吧在背后再做任何刻意的引导,公告发布后的几分钟内,相关话题#每团饿了吧各被罚一亿#、#监管禁止外卖恶意补贴#就如同坐上了火箭,瞬间冲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前列,后面迅速跟上了“爆”或“热”的标签。
评论区,彻底炸开了锅。如果说之前的舆论还带有一些被引导的痕迹,那么此刻,则是各种真实而激烈的情绪如同火山喷发般汹涌而出,汇聚成一股足以淹没一切的洪流。
众多外卖用户瞬间急了。
“一亿?!疯了吧!最后这钱还不是要我们用户来出?”
“禁止补贴?意思是以后再也没有红包了?配送费也要涨?餐盒费也要涨?”
“日子没法过了!连口便宜外卖都吃不起了!”
“监管到底是帮谁的?是不是非要把我们逼得自己做饭才行?”
“强烈抗议!这是不顾民生!这是粗暴执法!”
“以后点外卖真要成‘奢侈品’了?求放过我们这些打工狗!”
“看到这个结果,心都凉了半截。我的外卖自由,彻底结束了。”
用户的愤怒是直接而感性的。他们不关心复杂的法律条文和市场秩序,他们只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即将失去已经习惯的“实惠”,生活成本肉眼可见地要增加。
恐慌和不满的情绪迅速蔓延,大量用户涌入监管中心的官方账号下方,用激烈的言辞表达抗议,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之前被引导的“要求恢复优惠”的呼声,此刻变成了对处罚决定本身的猛烈抨击。
公告发布当晚,平时热闹非凡,充斥着“新单提醒”、“物料采购”、“吐槽顾客”的“滨江美食联盟”微信群,罕见地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寂。
没有立刻的欢呼,也没有即刻的哀嚎,仿佛大家都在消化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掂量着它对自己那小本生意可能带来的千斤重量。
终于,在一片沉默中,经营着一家川菜小馆,网名“川味老王”的老板率先打破了平静。他发了个抽烟沉思的表情,然后打出一行字:
“说实话,不用再被逼着‘二选一’,心里头是松了半口气的。”
这句话像一根针,精准地刺破了许多人心中那层窗户纸。立刻有人附和。
“老王说到点子上了。”经营奶茶店的“甜甜圈李姐”接话,“去年每团业务员那个架势,不上他们独家活动,就直接给你沉底降权,生意立马掉一半。
为了活着,只能硬着头皮上那些赔本赚吆喝的满减,算下来一单亏两三块,纯属给平台打工,给自己刷个销量数据好看。”
“何止是满减?”开着连锁轻食沙拉的“轻食主义张总”也冒泡了,“大数据杀熟更狠!同样的套餐,老用户看到的价格比新用户贵五六块,这口碑还要不要了?平台把利润算得死死的,我们想给老客一点实惠都操作不了。”
一时间,群里充满了对平台过往“霸权”行为的控诉。强制参与活动、高额佣金、数据不透明、二选一站队……
这些长期积压的怨气,在监管重拳落下的这一刻,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不少商家内心确实有一种“天道好轮回”的快意,觉得平台这次是“罪有应得”。
然而,这短暂的“扬眉吐气”并没有持续多久。现实生存的压力,很快将这点快意冲刷得七零八落。
经营着一家高端日料店,平时很少在群里发言的“樱之味林师傅”发了个苦笑的表情,写道:“平台有平台的不是,可没了他们那庞大的流量和补贴带来的订单,咱们这些店,特别是新店,怎么活?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这句话瞬间将大家拉回了冰冷的现实。
“林师傅说得对。”做烧烤夜市的“烈火烧烤小马”立刻表达了担忧,“咱们店一半以上的订单靠外卖。尤其是晚上,很多年轻人就冲着平台的大额红包和减免才下单。
这要是以后优惠没了,红包小了,他们还会不会这么频繁点外卖?或者会不会转向那些更便宜的小店?”
“订单量肯定要跌一阵子。”经营快餐简餐的“米饭班长小王”分析得更直接,“用户习惯了便宜,突然恢复‘正常’价格,心理上肯定接受不了,下单欲望绝对下降。我们这种走量的店,订单下滑就是致命打击。”
更深的忧虑接踵而至。
“你们说……平台吃了这么大一个罚单,会不会转过头就提高我们的佣金比例,把这笔损失转嫁到我们头上?”“烘焙时光刘姐”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心头一紧的问题。
群里再次陷入短暂的沉默。这是最现实,也最可怕的猜想。平台是巨兽,即使受伤,也有一万种方法将成本向下转移。商家,尤其是中小商家,在平台面前几乎毫无议价能力。
“很有可能。”川味老王叹了口气,“他们财报要好看,股东要交代,这罚款的钱,最后还不是得从我们商家和用户身上抠出来?要么涨佣金,要么逼着我们参加新的‘服务费’项目,名目多得是。”
随着讨论的深入,商家们开始进行更精细的得失计算。
“其实仔细算算,以前那种恶性竞争,我们也没捞到好处。”
“轻食主义张总”试图理性分析,“平台补贴大战,看似带来了订单,但那是虚胖。我们为了配合活动,压低了菜品利润,甚至亏本,还要支付高昂的佣金和配送费。
看起来单量火爆,月底一算账,净利润没多几个子儿,还把自己累得半死。现在补贴停了,虽然单量可能会跌,但如果大家都能回归正常定价,不用再打价格战,或许每单的利润能提上来一些?关键是看用户买不买账。”
“道理是这个道理,”甜甜圈李姐反驳道,“但用户已经被惯坏了啊!你突然把价格涨回去,他们立马用脚投票,跑去别的店了。到时候单量利润一起跌,更惨。”
“而且,配送费怎么办?”烈火烧烤小马补充道,“平台要是把补贴配送费的政策也收了,配送费涨个三五块,很多用户就不愿意点了。
这压力给到我们,我们是自己掏钱补贴配送费保住订单,还是跟着涨价吓跑顾客?”
群里陷入了激烈的讨论,甚至争论。有的认为长痛不如短痛,监管介入是好事,能促使行业回归健康,让用心做品质的商家有活下去的空间。
有的则悲观地认为,这只是换一种方式“死亡”,失去了流量和价格优势,中小商家根本竞争不过那些有品牌效应和资本实力的大连锁店。
最终,像大多数类似的商家群一样,热烈的讨论逐渐平息,并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更多的商家,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沉默。他们是街边夫妻老婆店的老板,是经营着单一品类的小作坊主,是刚刚投入积蓄开张不久的新店主。
他们没有精力在群里长篇大论地分析利弊,他们更关心明天早上的采购成本,关心这个月的房租能不能按时交上。
他们清楚恶性竞争是饮鸩止渴,但也恐惧失去那点赖以生存的订单。监管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远水能否解近渴?平台的惩罚是大快人心,但会不会引来更严厉的盘剥?
处罚决定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有人觉得它能洗刷污浊,有人却只担心自己的小屋会不会漏水。
大多数商家,在短暂的喧嚣后,选择了回归日常的忙碌与沉默。他们能做的,只是更加紧盯着后台的订单数据,更加精打细算地控制成本,更加忐忑地等待着平台下一步的通知,以及用户用钱包投出的最终票选。
他们的心情,正如“川味老王”在群里最后发出的那句感慨:
“唉,说啥都没用。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咱们啊,还是琢磨琢磨明天怎么把菜炒得更好吃点,看能不能留住几个老主顾吧。”
这声叹息,道出了无数商家在资本与监管的夹缝中,那份深深的无力感与坚韧的求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