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这些后,吴明彻才选择不言语,只静待侯安都说完,随后如果陈蒨需要他说话的话,吴明彻才会回答。
这一直都是吴明彻的为人处世之道,所以吴明彻领兵这么多年,深受陈霸先的信任,因为他几乎不会去拉帮结派,他跟侯安都完全不同。
侯安都种种行为都落在陈霸先的眼里,原本陈霸先还真的想出手制止,甚至于是落下屠刀,只不过后来南陈突遭大变,这才让侯安都幸免于难。
只不过侯安都这一次没有说话,可这场也不能继续冷下去,毕竟坐在上面的可是堂堂太子殿下。
所以在短暂思考后,吴明彻站起来开口道:“请殿下放心,依末将推测,章烨城守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守城器械也是所剩无几,又有殿下给出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拿下章烨城,所以在末将看来,恐怕再有两三个时辰便可以传来捷报。”
吴明彻的及时出声也算是缓解了目前尴尬的气氛,而侯安都却依旧面无表情的坐在那里,就好像睡着了一般。
陈蒨看在眼里,心里却是十分不屑,只不过碍于目前他还要仰仗侯安都,所以他表面上点了点头道:“吴将军说的有道理,既然如此,本太子静候佳音便是了。”
实际上对于陈蒨来说,如今他太子储君的位置已经算是很牢固了,因为遍观南陈皇室里,身份地位和能力比陈蒨强的那是一个都没有。
要是按照常理来说,就算是陈蒨和侯安都撕破脸皮也不是不行,毕竟整个南陈上上下下还有这么多将领在希望效忠陈蒨呢。
但是现在不行,毕竟南陈现在已经是岌岌可危,每一位手握兵权的大将都需要亲近,要是这帮人选择投降了,那乐子可就大了。
所以起码到目前为止,陈蒨对于侯安都的一些小动作全当看不见。
吴明彻的回答也算是将气氛暂时缓和下来,陈蒨的情绪也是很快平复下来,最起码表面上看来,没有人知道就在刚刚,陈蒨对侯安都已经有了些许杀意。
而就在此时,刘澄掀开帐帘,他对着陈蒨拱手道:“启禀太子殿下,王将军派人来传信了。”
听到刘澄的话后,陈蒨眼前一亮,自王君可领兵攻城已经过去两三个时辰了,虽然这两三个时辰看起来不长,但也足以让陈蒨如坐针毡。
好在过了这么长时间后,王君可总算有些消息传来了。
而在听到刘澄的话后,吴明彻和侯安都也都是战了起来,尤其是侯安都,虽然他刚刚和陈蒨有了些许矛盾,但现在乃是南陈危急之时,也是要一致对外的,所以哪怕是侯安都也很关心章烨城那边的战况。
当王君可派来的斥候第一次看到堂堂太子殿下以及两位大将军后,这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斥候自然是战战兢兢。
而陈蒨则是尽量压制住自己内心当中的忐忑,转而对着那斥候和蔼的说道:“你便是王君可派来传信的斥候?本太子问你,现如今章烨城那里战况如何?”
或许是没想到这位太子殿下如此平易近人,那斥候受宠若惊的说道:“启禀太子殿下,将军要我回来向太子报信,攻城虽然有所损伤,但目前一切顺利,南城门已经接近攻破,北城门、西城门也各自有好消息传来,按照王将军的估计,最多还有两个时辰,便可攻破章烨城城门。”
两个时辰说长不长,说短肯定也不短,但是对于已经在章烨城蹉跎了这么多天的陈蒨来说,这所谓的两个时辰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过了这么多天,陈蒨总算是露出了一些笑容,他笑着对侯安都和吴明彻说道:“此战大胜,也算是了结了我的心愿,到了这时候,若是还蜷缩在营寨当中,那可当真让人看不起,还请两位将军移步,随本太子一起前往城下督战,也算是提振士气,尽快拿下城池。”
听到陈蒨的话后,还是吴明彻先开口道是,而侯安都依旧晚了一步。
不过此时此刻,心情大好的陈蒨明显不想再去管侯安都,所以他直接大踏步的走了出去,丝毫没有去管什么其他东西。
侯安都和吴明彻对视一眼,两位大将也紧随其后,跟着陈蒨朝着阵前而去。
而此时的南城门,双方战况已经呈现了白热化。
只见此时的南城门,虽然此前成功打退了敌军一次进攻,但再一再二不可再三,更何况那些守城的东西本就不是无穷无尽的。
城下新文礼强势镇压,将原本混乱的场面重新变得井然有序,而这也让攻势变得再度猛烈起来。
但是陈武同样是身经百战的大将,对于陈武来说,他现在什么都不用去想,只要将章烨城尽可能的守下来就好了,哪怕是多一个时辰,一刻钟都好。
“檑木!快!”而此时的城头上,眼见敌军再度沿着云梯攀爬而来,陈武也是立刻指挥道。
陈武一声令下,只见几名士兵合力抱起一根粗木,喊着号子奋力推出垛口。
沉重的檑木顺着云梯轰然滚落,而在这根檑木上面,陈武还钉满了铁钉,力求做到最大的杀伤。
陈武确实是无所不用其极,当士卒将那些檑木砸向正在攀爬云梯的南陈士卒时,只见那些檑木狠狠将那些南陈士卒全部扫落下去,仅仅只有一小部分人幸免于难。
而撞击发出令人牙酸的碎裂声。大部分攀附在云梯上的敌兵或被碾得骨断筋折,或被铁钉带得皮开肉绽,惨叫着跌落下去。
光这一下,便带给南陈至少数百人的死伤。
而新文礼看到这一幕自然是火冒三丈,他立刻指挥麾下士卒继续攻城,同时还不忘命令身后的投石车继续轰击城头,给那些正在通过云梯攀附而来的士卒争取时间。
陈武也算是有心而无力了,因为攻城者实在太多了。一架云梯刚被推倒,另一架又靠了上来。
而到了这个时候,檑木显然也是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