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并且宋朝向来重文轻武。
以官服立社会风气,这其实也是因为自古以来,各朝各代拥有兵权的各武将、藩王叛乱导致旧朝被推翻事件实在太多。
比如北宋开国太祖赵匡胤他本人就是个典型例子,于是北宋开国太祖赵匡胤作为推翻旧朝以叛乱出身的“武官”之一,深知兵权重要性和武官对其国家统治的威胁,所以为降低武将的权力,以达到巩固国家统治的最终目的。
以赵匡胤为首的宋朝皇帝都一概推行“重文轻武”的治理策略。
这一思想不仅在官员设置上有所体现同时也灌输到了官服的设置制度上。作为文官的官员官服材质、做工要比武将的精美华丽得多,而大多数武将的官服次之,但是高品级武将其腰带规格、材质,比低等级武将又要华美不少。
除此之外,武将们还不被允许佩戴象征荣誉的“鱼袋”装饰,使这成为彰显文官重要性减轻武将权值的一个特例。
但是这样做的情况下,宋朝皇帝在上朝时,也可以通过这一个特征,以及对应官服的不同颜色样式,来详细区分出不同的武官、文官以及他们的品阶地位。
所以通过对宋朝官服制度的具体分析及其背后形成原因的揭示,我们可以看出在宋朝,关于官服制度已经做到了严苛细致的规定。
官服制度是深受古代王朝封建礼教思想浸染下的产物,正是为了遵循这一思想才衍生出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虽然官服制度最早起溯原始部落社会,正是落于隋朝和唐朝两个时期,到了宋朝又有了更加明确仔细的划分。但是各统治者的思想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巩固“君权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以规定衣饰等外务来立体宣扬此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对当时人民思想行为的一种禁锢,给封建社会上了一层无形的等级思想。
这是从整个历史长河发展上来说不好的一面,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封建社会当中,这一制度的推行,有利于巩固帝王的统治和维护社会的秩序,从而避免了社会纠纷和礼崩乐坏情况的出现。
由此看来,历朝历代推行的任何政策,都是统治者根据当时的实际社会情况而研究制定的结论,有一定的历史道理,也符合统治者的通知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要做到史论结合和代入当初的实际社会情况,从而做出对诸如官服制度等一系列政治措施的客观历史评价,这才是真正的了解历史的正确方法。
再有华夏古代的各种官职制度文化渊源本就流长,这其中各种各样的“赐号”和“册封”往往能够将一般不懂的人给直接搞得当场晕头转向。
这其中具体官职的复杂程度,尤其又以宋代为最。
首先是宋朝有个特色,名为贴职,意思是是为了让朝廷大员方便进出宫廷而特别颁发的一个职位,而这个贴职本身只是对应宫廷图书馆员,因为宋朝基本每任皇帝都会建一个私人图书馆,而贴职的高低则取决于这个图书馆的建馆时间是否久远。
比如“集贤殿”是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的图书馆,故而这是贴职中最高的一级,因为第一任皇帝宋太祖并没有建立类似私人图书馆。
再有类似于“上柱国”之类的官称,又是另一类官名,为勋官最高等级。
如后世中学课文《木兰诗》里“策勋十二转”指的就是授予功臣与其功劳相对应的勋官,但这也仅仅只是一种荣誉称号性官名。
还有关于宋朝的爵位制度,其中爵位共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种,最高等级为“公”,“公”又分为“国公、郡公、县公”等,其中“国公”为最高等级。
“国公”之间的大小则与“国公”所封国有关,像战国七雄自然是大国,春秋时期的几百个诸侯国自然是小国。
至于国公往上,那就已经不是爵位了,而是裂土封王了。
“食邑一万户”指的是他的爵位具体所能享受到的租赋,或者说有多少户人家被朝廷指定为该人所拥有的封户,要给他提供一部分的钱粮。
但考虑到天下耕地资源有限,不能加重农民负担,所以由政府自掏腰包折算成银钱发放,而且这还有水分,一般是按照十分之四的比例来发,而这个“十分之四”乘以的结果就是“食实封三千八百户”,这就是“食实封”和“食邑”之间的普遍换算规则。
所以说到底,宋朝这个一千多年前以政变立国、承袭唐末五代官职制度的三百年封建王朝制度当真非常难懂。
宋朝时期为了进一步的加强中央集权,宋王朝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一个原则——即“官”、“职”分离。
具体点讲,就是你当的官和你要做的事不是一致的,再进一步解释的话,我们可以说,你身上所拥有官职这二字中的“官”决定了你职务级别以及对应的工资,而“职”则决定了你所负责的具体事情及权力大小。
比如如下一份官职,侯阳路经略安抚使司勾当公事兼理路中伤病事宜,这一系列特长官职名称中,其实说起来却只有“路中伤病事宜”是具体负责事务,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负责“秦凤路这一区域的伤员病人事情”,职位仅仅是一个普通吏员,连最低等级的官都不算。
至于这份官职其中的经略安抚使司,意思是经略安抚使司一开始只是作为一个临时派出机构,在任务完成以后就会撤销。
宋朝初年的时候,经略安抚使司起到的就是临时全权负责某一个地方军事斗争,然而随着宋朝与西夏还有辽国的军事冲突常态化,这个官职和衙门最后便成了一个固定官职和衙门,一般设在有军事威胁的地方。
基于这一份官职中的勾当公事,“勾当”意思后世公务员意思。
所以这份官职看起来名称这么长,其实根本不入流。
当然对于大多数平民百姓来讲,能当上“吏”就已经了不得了,更不要说更加难得的官员。
就像是王韶这位北宋时期着名军事家、战略家,他以文官身份掌军,宋神宗熙宁时期(即王安石变法时期),他曾率领军队收复河湟地区(今青海东部),为北宋时期少有的领土扩张,史书记载:“宋几振矣”,他最开始也是从低级官员一步步升起来的。
而在宋朝想要从一个普通吏员升级为官,那他就要通过所谓的“流内铨铨试”,也就是为所有由“吏”转为“官”的人准备一场特殊考试。
这就像是后世一个普通公务员一月成为一个体制科级干部般,即便只是副科级,那对比起普通最低层吏员来说也是一条极大鸿沟了。
在阶级意识更加强烈的古代,不管能不能考上,只要能参加上这样一场考试,就已经是在全国范围内“吏”中对考试者业绩实力肯定,一旦通过就能直接成为宋代古代文官集团的新晋成员之一。
像是宋朝,其县一级的行政区划在内部划分成了八个等级——赤县、畿县、望县、紧县、上县、中县、中下县、下县。
而这几个等级的县之间的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一个地区的发展程度肯定是按照这个地方的人口多少来辨别计算,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毕竟人口对于农业社会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于是赤县,其特指在京城内的县,基本上是要被人打破头地去争的,毕竟天子脚下凡官大三分。
而畿县,则是指是京城外的县,也就是京城附近郊区。
至于后面的望县,就是说其中人口四千户以上,而紧县则是三千户以上,上县两千户以上,中县千户以上,中下县不足千户、下县五百户以下。
一般发展等级不同的县自然对应着不同品级的官职,赤县官员从八品,畿县则是正九品,而其他县则是从九品。
像是王宽,他一开始就直接被分配到了赤县,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是朝廷天字号重臣王安石的女婿,于是朝廷对他有极大提拔,毕竟朝中有人好做官”
这里再说流内铨,流内铨是宋朝负责考核与选拔幕职、州县官以下及七品以下京官的部门。
宋朝的官员考核,按照统一分成“上、中、下”三个大等级、每个大等级底下分为“上、中、下”三个小等级这样的制度来进行具体而细致的评比,每年都要考核,一共要经历“三任”考核(每一任三年)而不出问题,才能有资格被举荐或者选拔为京朝官。
所有宋朝地方官员的提拔与贬黜,一般都是以此为标准。
不过有意思的是,因为信奉儒家中庸之道缘故,所以政绩最好评语“上上”,宋朝几乎没有给出过,实际“上中”已是官员群体里“尖子生”。
再说这场考试的考核流程简单来说就是,吏部的南曹按照累计方式,对所管辖的官员作出加速提拔、停留在原地不变、贬低级别等建议,然后报给流内铨进行审批。
流内铨审批通过后,发还给南曹,南曹再开出一份相应的文书证明与档案,上报给中书省也就是宰相进行审批。
这一过程称为“磨勘”,由于磨勘常常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更进一步,决定了一个人的官路命运,所以皇帝也常常亲自过问。
不过磨勘实在是太过重要而漫长,使得当时的很多下层官员工作压力巨大、苦不堪言,能力稍有不足者,往往停留在县级职位上二三十年,成为“老干部”,所以每年磨勘的评价,不吝于一次又一次的科举,个中艰辛,实在是折磨人。
除此之外的其他种类或者更高等级的官员的考核与选拔,要么由审官院负责,要么由中书省或者枢密院来举荐和选拔,然后由皇帝亲自审批与任免。
像是宋朝时期的京朝官,其内部又分为“京官”和“升朝官”两个类别,京官一般是除非大集会不然不用上朝,而“升朝官”则是更高一个等级,是经常要上朝议事的官员,又名“常参官”。
再有选人是宋朝“官”一级中最低等级的群体,意思就是等待分配工作的公务员。
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出路是一些州县的幕僚官员或者欠发达地区的县官,这些人要经过漫长的磨勘才能够成为京朝官。而且仅仅是一个选人,其中都还要分为四等七阶。
像是王宽,他因为有王安石这个巨型boSS当岳父,所以直接就跳过了让N多宋朝基层公务员饱受折磨磨勘,进入了京朝官行列。
另外还有在宋朝具体是当文官好还是武官好,这在同时想都不用想,肯定就是当文官好,稍有常识的人都会选择这个!
因为在宋朝,文官集团的强力指数达到了一个新巅峰。
如果一个在宋朝的人有机会选择是去做文官还是武官,那必然是文官。当然,除了那些穿越到这个朝代想强行装逼的人,或者非要闹个大新闻觉得自己文武双全,可以跳出体制的三界外、不在政治斗争的五行中的人,再就是非要当将军死活不当文官的人。
像是两宋的文武集团之间斗争的全过程,可以用如下的几句话粗略概括一下。
五代十国时期,武官势力登场,朝廷文官向武官势力跪服,然后赵匡胤势力从武官势力中脱颖而出并建立宋朝。
于是作为判臣出身的赵匡胤觉得武官势力实在太侵害皇权,所以决定大量扶持文官,由此宋朝文官势力初登场。
然后随着时间发展,尤其是在赵光义上位且没有那么强大的军事指挥能力后,在赵光义的大力打压下,北宋武官势力向文官势力低头。
甚至是就算是到了南宋时期,宋朝武官势力依旧还是要向文官势力低头就像是南宋初期岳飞。
所以当个文官,这在宋朝当真是非常舒服之事!就连皇帝都不能随意杀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