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第144章

另外。

据王宽所知。

宋朝这些年龄还有两个十分显要的机构:“学士院”和“舍人院”。

在学士院里干活的人叫“翰林学士”,在舍人院里干活的人叫“知制诰”。并且和前面几个位高权重的机构比起来,这两个机构的工作内容实在简单——写公文。

翰林学士负责起草关于皇族、高级官员的任免诏令,人称“内制”。知制诰包办关于普通官员任免诏令,人称“外制”。

古代发布一个诏令可不像现在一样,只要把事情说清楚就可以,而是要拿出参加高考的架势,洋洋洒洒写一篇文章,得有文采、有气势,还经常引经据典。

特别是每当尤其碰到了那种关于人事任免方面的诏令,经常把此人前面的表现总结一遍,重新安排岗位的理由讲述一遍,还得带有丰富感情色彩,实在不是常人干得了的活。

这些以码字为职业的官员,因为工作关系和皇帝挨得近,还有权做个参谋决策,一旦被看中,极有可能青云直上,很多宰辅高官就是通过爬格子爬到了权力顶峰,故而这也是很多官员梦寐以求的岗位。

除了上面两个机构外,还有两个机构也很重要,它们的工作方式更简单——说话。

宋朝的监察机构叫做“御史台”,御史台长官称为“御史中丞”,里面干活的人又分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名号。

御史的品级虽然不高,但实际地位却很高,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纠察百官,工作方式就是骂人,上到宰相、枢密使,下到知县、县令,不管是谁,只要看不顺眼,都可以参上一本。

工作范围也很宽泛,严重的卖国通敌、贪污受贿当然不在话下,上班礼仪形象(违犯朝仪),下班私生活等芝麻绿豆的事情也可以管一管。

到后来,又多了个叫做“谏院”的机构,长官叫做“知谏院”,里面干活的人分左、右司谏,左、右正言等名号。谏官的工作对象更厉害,主要负责给皇帝挑毛病,干的是老虎头上拔毛的活。

由于两个机构工作性质都差不多,后来又逐渐融为一体,反正都是言官,骂谁不是骂呢。

宋朝非常注意保障台谏官的发言权,台谏官的工作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谁说谁,说错了也不用道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被骂的人还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尤其是宰辅,为了体现自己风度,往往被骂了还要替御史说话,唯恐落下个“控制台谏”的名声。

有些台谏官敬业精神极佳,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目标,以惹怒皇帝、宰辅为最大光荣,因此被贬官外放了还洋洋自得。临走了,同行们还会办桌酒宴欢送一下,席间再写首诗词相互赠送一下,共同欢庆从此获得了“犯颜直谏”的美名。

宋代台谏制度最大限度发挥了言官的监督效果,虽然难免会冒出一些严于律人、宽于律己的家伙,却也为一批正直、有气节的官员提供了舞台,鼎鼎大名的范仲淹就曾做过台谏官,并且在这个岗位上一举成名。

更重要的是,这种鼓励言官大胆言事的传统被一直延续下来,直至宋朝结束也未消亡,对此后的明清等朝产生深远影响。

除了决策机构,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也很独特,依然体现了不把人搞晕不罢休的原则。

自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以来,最着名的“吏、兵、户、礼、刑、工”六部可谓人人皆知,即使从来不碰历史书的人,光听名字,也能把几个机构的职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而到了宋代,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首先,兵部的军权已经由枢密院代劳了,户部的财政权已经由三司代劳了。再后来,宋朝几代皇帝充分发扬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新精神,立国的前一百年里,几乎每个皇帝都要新设几个机构。

什么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铨、三班院、审刑院、礼仪院、太常礼院等等等等,名字不好记,职能也复杂,如果展开了说,恐怕只会起到催眠效果。

其实我们只要记住一点,这些机构干的还是六部那些活,六部的工作职能反而被剥离得一干二净。六部形式上还在,但大都只年能养养闲人,管管鸡毛蒜皮的小事。

中央行政机构如此复杂,地方上也差不多。

宋朝地方行政体制实行路、州、县三级制度,县类似于现在的县级市,长官称为知县或县令,没啥特别之处。

州类似于现在的地级市,长官称为知州,与以往不同的是,赵匡胤还在州里设置了一个“通判”。

通判又是一个极其特别的官职,,既不是知州的副手,也不是知州的下属,地位虽低于知州却有权和知州共同管理行政事务,共同签署重要文书,甚至还负责监督包括知州在内的所有官吏。

因此,通判经常不把知州放在眼里,相互对抗扯皮的事情也没少发生。

州的再上一层是“路”,宋朝刚开始将全国分为十个“路”,后来逐渐增加到了二十多个。严格来说,路并不算一级行政区域,因为它甚至没有一个统领的长官,只有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等四个平行的机构。

当然,两宋三百年间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并不常设,不多扯了,单说其他两个。

转运司是一路中的核心机构,长官称为“转运使”(非常重要的官职),主要负责掌控地方财政,保证将财赋足额运至朝廷,同时还有权参与地方事务管理,考核本路官吏任职情况,是地方官僚中的头号人物。

提点刑狱司主要负责审核本路刑事案件审理情况,长官叫做“提点某路刑狱公事”,简称“提刑”。我国着名的法医学鼻祖宋慈曾经担任过此类职务,任期内不但政绩卓着,还将自己的办案经验写成了《洗冤集录》,成为世界上第一本法医学着作,在影视作品中人们尊其为“宋提刑”。

宋朝的官僚机构大致如此,虽然看上去很累赘,却集中体现了政治学中的分权制衡思想,机构与机构分权,机构内人与人分权,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确保最高权力牢牢集中在帝国最高统治者手中。

宋朝的官僚机构确实错综复杂,但也要看和什么比,如果比起宋朝的官衔制度,那都不是个事儿。

关于宋代的官衔制度,大多数历史学专家都认为,宋代的官衔制度是历朝历代中最复杂的。

第一个头衔叫“散官”,用来代表一定的官品。宋朝初年的官品共分二十九等,虽然分得很细,却没多少实际意义,只是用来决定官服的颜色。按规定,三品以上穿紫色,四品、五品穿绯色,六至九品穿绿色,因为五品以上已经算职位较高了,所以有“满朝朱紫贵”的说法。

第二个头衔叫“寄禄官”,这个名头你可千万要记准确,因为它是用来决定你工资待遇的。

寄禄官按照文武各分几十个等次,每个等次都有若干具体的官名相对应,这些官名只代表你可以享受的待遇,却失去了官名的本义。

比方说,如果你有一天被朝廷任命为吏部侍郎,千万别以为自己马上就要到人事部当副部长了,因为这个“吏部侍郎”的头衔只代表你可以享受文官第八等次待遇,而你要干的工作可能和吏部没有半毛钱关系,你真正被分配去干什么工作,还是要看下一个头衔。

第三个头衔叫“职事官”,其实,这个名头才代表你真正所从事的岗位。比如前面提到的三司使、转运使、知州、知县等官职。这些官名很有特点,在前面往往要加上“知、判、直、提点、管勾”等字眼,在后面则经常加“使、事”等字眼。

比如,建隆元年,赵普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是他的寄禄官,枢密直学士是职事官,枢密直学士才是他真正的工作。

一个官员的“职事官”名称还和“寄禄官”级别相关,如果他的寄禄官等次较低,却要干比较高等次的职事官,往往要在前面加“权、守、试”等字,比如原来的“三司使”就会改成“权三司公事”。

第四个头衔叫“贴职”。贴职是个荣誉性的官衔,一般有“某某馆(殿、阁、院)大学士、学士、待制、修撰”等称呼。可别小看这个荣誉性名头,能得到贴职,代表一个官员很有学问,不但可以额外增加一点俸禄,还可以越级升官。名臣包拯就因为曾经担任过龙图阁直学士,故常被人称为“包龙图”。

除了以上几种头衔外,宋朝官员还会有祠禄官、勋官、检校官、爵、食邑、食实封、赐等名头,有的代表地位,有的代表经济待遇,有的代表礼仪特权,越是官位高的官员,头上的帽子越多。

比如,名臣司马光曾在书中列过自己长长的一段头衔:端明殿学士(贴职)、兼翰林侍读学士(经筵官)、朝散大夫(散官)、右谏议大夫(寄禄官)、充集贤殿修撰、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爵)、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等。

而宋代官员的头衔如此之多,也给后来者研究这段历史带来了不少麻烦,也一度让我非常头痛。

但相信这些宋朝官员他们自己在那个时期一定对此繁琐官职明目一点都不头痛的,毕竟名多不压身,不管是否具有实际作用,多一个名头总归不是坏事,想戴上一顶官帽的人永远不会少,下面我就要告诉大家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宋朝官员。

再有对于一个官员而言。

尤其是对王宽这种想要成为宰执的野心官员来说,关于整个宋国朝廷官员体系是如何构成以及变化,如何选拔官员,这都是非常重要且必须关注的一份事情。

毕竟一个王朝的官员组成成分,本身就已经决定了一个时代命运。

而因此古代时候,任何一个朝代对于选官问题都非常重视,从汉朝时期开始的举荐方式,到魏晋时期主导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时期开展的科举制,一直到宋朝再将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之所以如此反复的进行改革,就是为了可以获取更加优秀的人才。

而宋朝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又在科举制度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宋代铨试制度,就是以明确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这一举措,在北宋仁宗时期正式发扬光大,不过后期因为好水川之战影响,再加上战败以后庆历新政失败,结果这个铨试制度一直都没有正式启用。

直到又过了一些年后,这个制度才在宋朝各位殿阁大学士的持下,增加了部分免试制度以后重新正式实施。

所以铨试制度的实施,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很顺利的,毕竟铨试制度本身对于官员阶层来说的确是一份枷锁。

但是后期实际实施以后,的确证明了这个制度,对于整个宋朝朝廷发展是颇有好处的。

两宋朝三百年历史之中人才无数,就是有这个制度的功劳在内,这个制度不对可以加大对他天下人才的收取数量,同时对于应试的范围也进一步加大,不仅从原本的候选补官之中收录,同时还会从地方进行收录官员。

而这些参加考试官员,不论是地方官还是进士出身的参考者,最后合格以后,都可以获得皇帝直接赐予官职,同时铨试制度也给了那过去因为犯错失去官身的官员机会,让他们以考试的方式,重新进入仕途。

而也是因为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获取更多的人才,所以宋朝统治的延续,绝对也有这些皇帝选择因素所在。

另外在后来宋哲宗执政时期,他还减少了参考人员年龄限制与次数的控制

,不仅只要是年满二十岁的青年就都可以参加春秋两季铨试,并且还对于考试内容也进行了改革。

比起原来的基本了解经史典籍情况,改革后要更加注重官员实操水平。因此当时的考试内容,不仅需要才华,还需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也可以提前培养这些官员初始执政时候想法。

爱读书屋推荐阅读:六零团宠:养姐成大佬!方辰的逆袭之路造化一炁神诀快穿之愿望达成手册幽冥诡事之录抗战之血战山河重生后,她在阴阳两界杀疯了玄公子宫远徵,你在我心里灵田仙途:富甲修仙界我在百鬼夜行前苟活长生从打拳开始穿越自救修仙岁月如梦!原神:一株草也可斩落星辰师兄,小师妹扛着大锤离家出走了天之湮重生后,我成了渣男兄长的心尖宠永恒界符文之地传奇人生四合院:家有七仙女,我真忙原神:最可爱的魔神!年代快穿之炮灰随心所欲开局狂拍四爷脑门,娘娘一路荣华娇妻腰软心野,顾总他超爱童年回忆:从恐龙宝贝继续开始开棺大吉盗墓:平遗憾竟被所有人娇宠了股市风云之逆袭传奇盗墓:开局大慈大悲手魔法这么练也是可以的吧帅小白封神路火影之星噬黄亦玫每日一问,宝宝今天亲亲吗快穿:疯批宿主在线作妖熊出没:异界幻想亮剑:满级悟性,手搓M1加兰德绝宠妖妃:邪王,太闷骚!逆天仙途:废柴的崛起亮剑:我只能卖民用品怎么了?快穿精灵梦叶罗丽谁说小皇叔要绝后?我两年生五崽我当大圣姐姐这些日子,操碎了心雁行录拒绝清北的我,只好去盗墓了俏寡妇搞钱上瘾,小狼狗他求贴贴四合院:和贾东旭一起进厂重生九零小辣椒破产总裁:不知前妻是疯批职业大神竟然是邻家哥哥
爱读书屋搜藏榜:火影人之咒印七零军嫂娇又凶,海军老公拿命宠世子爷的黑莲花,能有什么坏心思白月光降临,季总沦陷了快穿:在狗血的全世界路过宜修重生,脚踩纯元上位诸天签到,从四合院开始萌妃快扶我起来吃糖穿越农女种地忙全民转职:我召唤魅魔雅儿贝德白月光岁月静好,主角团负重前行洪荒:从云笈七签开始重生成猫守护你结巴女生成为教授的历程为什么我又重生了致命游戏:归梦快穿:当狐狸精绑定生娃系统后我是黎家姑娘快穿之绝美工具人拒绝做炮灰逆世仙途:林风飞剑诛魔一秒一罪奴,女帝跪求我别反!霍欧巴,宠我如初领证后,周队长宠妻成瘾高冷大叔甜宠妻穿越不穿补丁裤,我在民国当首富美小护与腹黑男神医生的恋爱史娇软答应说:皇上臣妾又有身孕了重生:拒绝当舔狗,我同桌超甜斗罗:穿成唐三,开始修仙七零小知青被军官宠麻了尘埃花成长记百炼谱仙缘竹马为我弯腰诸天:从成为刘沉香开始崛起柯南世界里的失控玩家徐千金和他的教练女友四合院生活乐无穷午夜交易所竹影深几许与主角相爱相杀的那些事道乡之修道成仙灵兽归元记摄心妖妃倾天下魂穿之杀手王妃不好惹我在觅长生迷情浴爱偷听我心声后,全家都想逆天改命诸天从噬灵魔开始某美漫的超级进化
爱读书屋最新小说:我的性转修仙之旅,果然有问题!懵了,傅总前妻偷偷给他生个崽终极修美之我只为你心动重回八零:手撕知青后,嫁给糙汉当富婆窃天之贼,吃我一斧上界团宠今天也在下界还情债民间道士之长生有道听说疯批美人又在装柔弱庶女重生,王爷请接招本来短命的我,斩了天道开局觉醒充值系统,异界我为王血色之路之妖精复兴四合院:开局获得五柱之力腹黑季教授狂撩隔壁小邻居少帅又把老婆气跑了诡境修真录将门傻女扮猪吃虎,冷戾摄政王宠疯了云深处,社恐师尊与我共风月九界之魔劫他在天命直播间绑定死敌后开局被休流放,我带全家扶摇直上星际种田:我把荒星变成高级星重生星际之她来自蓝星鼠鼠的梦想是再来一次什么?男的穿越到古代宅斗?!七零亲妈重生后,科研养娃两手抓直播:带女儿盗墓,吓坏老婆杨蜜千古盗踪,从清墓开始暗夜行者岁月传奇:携物资穿越,共赴仙途战争:无限火力完啦!开局灭了女主全家!震惊!我的白月光的白月光是我退亲后,带着家人发家致富农女林瑶傅总,金丝雀她惊艳上海滩了离婚发疯后,被各路大佬疯狂索爱送我进精神病院?闪婚大佬后全家悔哭了穿进年代短剧,炮灰工具人不干了嫡女万福退役后,她被年下弟弟娇养了贪财女配与炮灰男配在一起了秦声小院重回八零,我选择抛夫弃子毕业后回家当族长!绝美丫鬟,被大佬蓄意娇宠了被抢毕设?她反手把技术包送国家如何拿着万人迷剧本搞事业?侯府断亲?重生嫡女惨虐全家!名柯:开局捡到小哀,独宠她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