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情况混乱,守军似乎正在焚烧文件,部分部队有撤退迹象。”
根据无人机传回高清影像,先锋部队了解城内的情况。
“不等后续部队了!”
先锋营营长当机立断,直接下单开拔。
“装甲连,正面展开,进行火力侦察!机械化步兵连,从左右两翼迂回,试探敌军防御强度!呼叫空中支援,对疑似指挥中心和炮兵阵地进行精确打击!”
命令下达,数辆螳螂坦克在开阔地带一字排开,电磁激光和同轴机枪开始对城郊防御工事进行压制性射击。
光束精确命中沙袋掩体和土木工事,激起漫天尘土。
与此同时,搭载着掷弹兵的“蝎”式战车,利用其出色的机动性,从侧翼快速穿插。45mm电磁炮如同死神的点名工具,将暴露的火力点逐个清除。
城内的守军试图组织反击,几门老旧的牵引式火炮进行了零星的还击,但炮弹落点稀疏,毫无准头可言。
更有一队民兵模样的武装人员,驾驶着皮卡车,试图发起自杀式冲锋,结果在距离de军阵地还有千米之外,就被蝎式战车的机关炮和伴随步兵的机枪火力打成了筛子。
空中,两架狮鹫战机应召而来,投下的精确制导炸弹,瞬间将城内几个疑似无线电信号密集的区域化为火海。
战斗,如果这能称之为战斗的话,持续了不到两个小时。
在de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精准打击下,马什哈德守军的抵抗意志彻底崩溃。大量士兵丢弃武器,混入平民中四散逃窜,或者干脆成建制向de军投降。
午夜时分,de军先锋部队的坦克,履带碾压着破碎的路障和燃烧的车辆残骸,缓缓开入了马什哈德的城区。
这座千年圣城,在几乎没有经历大规模巷战的情况下,便宣告易主。
第一天行动结束,man Shi坦因的南下集群创造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突进纪录。在不到二十四小时内,向西偏南方向狂飙突进超过一百公里。
不仅兵不血刃的占领了战略重镇马什哈德,更在广袤的yi朗北部撕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兵锋直指首都德黑兰。
yi色列的傀儡yi朗政权在北部地区的防御体系近乎土崩瓦解,成千上万的俘虏被收容,大量的武器装备被缴获或摧毁。
而de军自身的损失微乎其微,仅有个别车辆因机械故障或触雷而损毁,人员伤亡极小。
这一消息如同惊雷,迅速传遍了周边区域,也传到了特拉维夫和bai林,没错,奚月遥也在关注。
yi色列国防部内,刚刚经历安卡拉失利的高级军官们,现在又要面对来自东面的又一次迅猛打击,脸色变得极其难看。
他们赖以维系中亚影响力的傀儡政权,在真正的钢铁洪流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
而在bai林的联邦zong理府,奚月遥看着战报,嘴角微微牵动一下。
旧de军战斗力也太强了吧。
但同时,这股强大的力量在东南方向再次扩张,也让她对未来欧亚格局,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量。
她与尤莉亚关于tu耳其利益的争吵,以及那场即将到来的、充满政治计算的婚礼,此刻在东方传来的隆隆炮火声中,似乎又增添了新的变数……
而man Shi坦因那边,并未因初战告捷而有丝毫懈怠。在他的命令下,南下集群的主力部队正星夜兼程,源源不断地通过被打通的通道,向马什哈德集结。
更远的南方,德黑兰的轮廓已经在地平线上若隐若现。
man shi坦因:休整六小时,补充油料弹药,明天黎明,继续前进。
man Shi坦因声音透过通讯网络,传达到每一位前线指挥官耳中。
目标德黑兰,不要给敌人有任何喘息之机。
————
man Shi坦因南下集群在yi朗北部的迅猛突击,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了yi色列及其傀儡政权的神经中枢上。
丢城失地的战报和de军装甲洪流直扑德黑兰的威胁,让特拉维夫的决策者们再也无法坐视。
一旦德黑兰失守,不仅意味着耗费巨资经营的yi朗傀儡政权彻底垮台,更将导致其中ya战略支点的崩塌,甚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动摇其在新中东秩序的根基。
yi色列最高统帅部向其在yi朗的军事顾问团和特遣队发出死命令,同时,早已准备好的援军和装备,通过隐秘的空中走廊和尚未被完全切断的陆路通道,火速向德黑兰集结。
一时间,德黑兰这座千年古都,从一片混乱和绝望中,被强行注入了活力。如同强心剂般被注入摇摇欲坠的傀儡军体系中。
当黎明的曙光再次照亮厄尔布尔士山脉的雪峰时,de军南下集群的前锋,第7装甲师主力,已经抵达德黑兰北部远郊。
呈现在他们眼前的,不再是马什哈德那样近乎不设防的城市,而是一座正在迅速武装起来的巨型堡垒。
城市北部的入口,通往卡拉季的道路及其两侧的高地上,已经被匆忙加固。
沙袋垒砌的街垒、临时挖掘的反坦克壕、密密麻麻的雷区标志,以及依托坚固建筑物构建的火力点,构成了一道道纵深交错的防御阵地。
天空中,偶尔有yi色列提供的苍鹰无人机掠过,监视着de军的一举一动。
更令人警惕的是,一些阵地上出现了装备明显优于傀儡军士兵、身着独特灰绿色沙漠迷彩的军人身影,yi色列军队已经就位。
“看来,老鼠们找来了强壮的猫。”
第7装甲师师长透过观测镜,冷冷注视着远处的防御工事。
“传令下去,各部队停止前进,建立进攻出发阵地,炮兵部队前出部署,呼叫师属侦察营,摸清敌军防御部署的详细情况,我们需要一次精心准备的开门红,狠狠的消灭我们意识上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