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下旬,南京复兴社情报一处的办公室里,晨光刚透过窗棂洒在桌面上,陈默便已坐在工位前,指尖摩挲着那本线装《论语》的封面。
自从启用“双层加密法”后,陈默几乎将所有夜间时间都投入到了练习中。
最初,他需要对着代码表和《论语》逐字转化,一篇简短的情报加密就要耗费半个多小时,还常常因记错章节序号而出错。
为了提升速度,他将《论语》的章节结构绘制成一张简易表格,贴在书房的隐蔽处,睡前醒来都要默背几遍;又把高频使用的汉字代码写在小纸条上,塞进怀表夹层,利用工作间隙反复记忆,连吃饭时都在无意识地默念“‘部署’对应32,‘转移’对应45,‘补给’对应18……”
…………
“终于能赶上进度了。”
陈默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脸上露出一丝欣慰。他很清楚,现在复兴社要求情报“两小时内传递”,组织的情报也容不得半点延误,只有将加密解密速度提升到“下意识”的程度,才能在双重压力下游刃有余。
为了让这本《论语》彻底融入日常,陈默还特意做了“伪装”——他在书页边缘批注了一些粗浅的读后感,比如在“学而时习之”旁写着“处事当如治学,循序渐进”,在“君子不器”后标注“为官者当不拘一格,灵活应变”,这些批注看似是研读古籍的心得,实则暗含着他对潜伏工作的感悟。
他还故意将书角磨得更旧,在扉页盖上一枚私藏的小印章,让这本书看起来像是他珍藏多年的旧物,而非临时启用的加密工具。
白天在办公室,陈默总会在工作间隙拿起《论语》翻几页,有时还会轻声诵读几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同事们见了,纷纷打趣:“陈处长这是要做‘儒将’啊,连办公桌上都摆着圣贤书。”
陈默只是笑着回应:“乱世之中,读点孔孟之道,能让人沉下心来,免得被功利迷了眼。”
这番话既符合他“沉稳内敛”的人设,又让《论语》的存在变得理所当然,连戴笠路过办公室时看到,都笑着称赞:“陈默啊,现在像你这样沉下心读古籍的年轻人不多了,好好学,对你有好处。”
柳媚看着陈默日日研读《论语》,心里早已明白这本书的真正用途,却从不多问。
有时陈默在加密时遇到卡顿,不经意间皱眉沉思,她会不动声色地递过一杯热茶,或是借口“整理文件”在他身边多待片刻,用身体挡住同事的视线,为他创造安静的加密环境。
这种默契,无需言语,却让陈默倍感安心——在这个充满猜忌的复兴社里,终于有一个“自己人”能懂他的不易。
一次,张诚拿着一份敌军部署报告来找陈默审核,看到桌上的《论语》,好奇地拿起翻了翻:“陈处长,您这书都快翻烂了,真这么好看?我从小就怕读这些之乎者也的东西。”
陈默接过书,语气自然:“这本书里藏着为人处世的道理,慢慢读就懂了。比如这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放在咱们情报工作里,就是要少说话,多做事,才能少出错。”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到工作上,既化解了张诚的好奇,又不会引起怀疑。张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没再多问,拿着报告就离开了。
随着对加密方式的熟练掌握,陈默传递情报的效率大幅提升。
每天下班后,他只需留在办公室十分钟,就能完成组织情报的加密工作——先将筛选后的敌军部署信息转化为数字代码,再快速对应到《论语》章节,最后将加密后的“章节序号”写在一张普通的便签上,借着“扔垃圾”的名义,悄悄放进老周设在街角的死信箱。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既不会耽误回家的时间,又能确保情报安全传递。
一次,组织急需遵义周边敌军碉堡的分布情报,陈默收到消息时已是傍晚,距离复兴社提交红军简报仅剩一小时。
他一边快速整理红军动向,确保简报按时提交,一边利用间隙在脑海中完成敌军情报的加密——“碉堡分布:遵义东五座,西三座,南四座,北两座”转化为代码“51 05 52 03 53 04 54 02”,再对应《论语?微子第十八》第五章、《子张第二十三》第三章等章节,整个过程仅用了五分钟,完美兼顾了两份任务,没有出现丝毫延误。
深夜,陈默坐在书房,再次翻开那本《论语》。油灯的光芒下,书页上的批注和墨点显得格外清晰,每一个标记都记录着他练习加密的点滴。
他轻轻抚摸着书页,心里充满了感慨——这本看似普通的古籍,不仅是传递情报的工具,更是他潜伏路上的“战友”,见证着他的坚守与成长。
他打开加密笔记本,在上面写下:“9月25日,新加密方式掌握情况:1. 速度:加密一篇情报平均5分钟,解密3分钟,完全满足传递要求;2. 伪装:《论语》批注完整,日常研读自然,未引起任何怀疑;3. 默契:柳媚主动配合,提供安全环境;4. 实战:多次在双重任务压力下完成加密传递,零失误。结论:双层加密法已完全掌握,工具隐蔽性强,可稳定支撑后续情报工作。”
写完后,他合上笔记本,将《论语》小心地放在书架的显眼位置,旁边摆着几本普通的史书,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古籍爱好者”的收藏。
窗外的夜色渐浓,陈默知道,随着加密方式的熟练运用,他的潜伏之路会更加稳固,也能为红军在贵州的斗争提供更及时、更安全的情报支持。
他摸了摸胸前的怀表,表盖内侧的“晴”字温热,仿佛在为他的坚持与智慧点赞。
他在心里默念:“晴晴,等着我,等红军胜利,等我完成使命,我们就能带着孩子,过上安稳的生活了。”
这份信念,如同《论语》中那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支撑着他在潜伏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