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念点击鼠标,ppt翻页,进入了第二部分——市场数据与初步分析。
“为了将我们的用户洞察放在更宏观的背景下来审视,我们参考了第三方市场研究报告,并对主要竞争对手的动态进行了初步梳理。”幕布上出现了几幅数据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全球及国内VR\/AR市场的规模预测、增长率以及各细分应用领域的投资热度。
“数据显示,VR\/AR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其中,企业级应用(如培训、设计、远程协作)和特定消费场景(如高端游戏、虚拟社交、健身)被普遍认为是近期最具潜力的赛道。”苏念的声音比之前更加稳定,语速适中,确保在座的高管能跟上她的思路。
她并没有堆砌过多数据,而是精选了与“灵境”项目定位最相关的几项,并巧妙地将之前用户洞察中的要点与市场趋势相结合。
“结合我们的用户研究发现,‘场景效率提升’和‘务实价值’驱动的企业级及垂直行业应用,可能比纯粹的娱乐消费市场,更早迎来规模化应用的拐点。”她指向图表中企业级应用的高增长数据,“这与我们访谈中,It工程师、设计师、教育工作者所表现出的付费意愿和明确需求痛点高度吻合。”
接着,她快速展示了主要竞争对手近期发布的产品和战略动向。“可以看到,竞争对手A主打轻量级娱乐和社交,竞争对手b则聚焦于高端游戏和影音体验。而在我们用户普遍关注的‘提升效率’和‘解决特定问题’领域,目前尚未出现具有绝对统治力的产品和生态。”她顿了顿,加重了语气,“这或许正是‘灵境’项目寻求差异化突破的机会窗口。”
这一部分的汇报,苏念成功地将定性的用户洞察与定量的市场数据编织在一起,相互印证,初步勾勒出“灵境”潜在的市场机会和切入方向。她展示了将用户声音转化为战略思考的能力。
几位之前略显严肃的高管,表情明显缓和了不少,有人开始低头在笔记本上记录。
苏念趁热打铁,进入了最后一部分——下一阶段调研规划。
“基于以上发现,我们建议下一阶段的用户调研工作围绕以下三个目标展开。”幕布上列出了清晰的计划:
1. 深化场景验证: 针对“场景效率提升”和“务实价值”两大重点方向,扩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入的需求挖掘和使用场景细化。
2. 量化需求优先级: 在定性研究基础上,设计并执行更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对关键需求点、痛点忍受度、支付意愿等进行量化排序。
3. 探索早期采用者: 寻找并访谈对VR技术有高接纳度、且处于目标应用场景中的“早期采用者”,获取更前瞻性的产品反馈和创新灵感。
她还附上了一份详细的时间表、资源需求和预期产出物列表,显得规划周密,且对后续工作有清晰的掌控感。
“通过下一阶段的调研,我们期望能为‘灵境’项目的产品定义、功能优先级排序以及初步的商业模型构建,提供更坚实、更量化的决策依据。”苏念做了总结陈词,然后面向众人,微微鞠躬,“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整个汇报过程控制在二十分钟内,高效、充实,且展现了超出她资历的专业度和思考深度。
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苏念的心悬了起来,等待着评判。
“嗯。”首先开口的是赵峰,他看向陆时衍和其他高管,“苏念这部分工作推进得比较扎实,从试访谈到现在的初步框架,思路是清晰的,后续规划也具体可行。”
孙倩补充道:“用户画像和洞察提炼得不错,能看出是下了功夫的。将用户痛点与市场机会结合分析的角度,很有价值。”
得到了直系领导的肯定,苏念心下稍安。
然而,她知道最关键的那位还没发声。
陆时衍的目光从幕布移到苏念身上,那眼神依旧深沉,带着审视,但似乎少了几分最初的冰冷。
“用户聚类的基础是什么?八个个案的样本,支撑三大群体的划分,统计显着性如何保证?”他开口了,问题直接而尖锐,指向了研究方法论的核心。
苏念早有准备,她没有被问住,从容应答:“陆总,目前的用户聚类主要是基于访谈内容的质性分析,通过用户的核心诉求、行为模式和决策驱动因素进行归纳。确实,现阶段无法进行严格的统计聚类分析。我们计划在下一阶段的量化研究中,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用户分群进行验证和优化。目前的分类,更侧重于为后续研究提供假设方向和初步的参考框架。”
她坦诚了方法的局限性,并明确了后续的验证计划,回答得滴水不漏。
陆时衍微微颔首,算是接受了这个解释,随即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你提到‘有用性’比‘好玩’拥有更广泛的市场基础。这个判断,除了访谈中的主观表述,是否有更具说服力的市场数据或案例支撑?例如,在企业级市场,VR解决方案的实际采纳率和投资回报率数据?”
这个问题更加深入,直接考验苏念的研究广度和商业思维深度。
苏念深吸一口气,努力保持镇定:“您提到的这一点非常关键。目前这部分判断主要基于用户表达的付费意愿和对价值点的强烈关注。确实,我们需要更扎实的数据来支撑。在后续调研中,我们会着重收集相关行业的VR应用案例和投资回报数据。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第三方报告指出,在制造业培训、房地产展示等领域,VR解决方案已经显示出在缩短培训周期、降低差旅成本、提升成交转化率方面的潜在价值。这些可以作为我们下一步重点追踪和验证的方向。”
她没有强行辩解,而是承认了现有分析的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弥补措施和可借鉴的方向。
陆时衍看着她,沉默了几秒。那几秒钟对苏念来说,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她甚至能听到自己有些过速的心跳声。
“后续规划里,量化研究的部分,样本量和代表性需要严格把控。”他终于再次开口,语气平淡,却算是认可了她的汇报和应对,“用户调研的产出,要尽快与产品、技术团队对齐,融入产品定义过程。”
“是,陆总,我明白。”苏念立刻应下,心里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这意味着她通过了最严峻的考验。
“好,下一部分。”陆时衍移开目光,示意会议继续。
苏念暗暗松了一口气,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回到座位。坐下时,她才感觉到后背似乎出了一层薄汗,手心也有些潮湿。
李晓晴在她旁边低声说了一句:“讲得不错。”语气听不出太多情绪。
苏念只是微微点头示意,没有多言。她知道,这次汇报只是开始,陆时衍那句“尽快与产品、技术团队对齐”才是她接下来要面对的实际挑战。如何让这些用户洞察真正落地,影响产品决策,将是更大的难题。
但无论如何,她成功地在公司最高管理层面前,完成了第一次正式亮相,并且初步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这让她对接下来的挑战,更多了一份信心。
会议还在继续,讨论着技术进展和产品原型。苏念认真听着,思绪却不由飘远。她想起陆时衍那双深邃的眼睛,想起他尖锐却精准的问题……这个男人,果然如传闻中一样,苛刻,但也确实有能力,有眼光。
她想要在这个公司,在这个项目里走下去,恐怕离不开与他的更多“交锋”。而这,似乎并不是一件让人完全排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