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范蠡发兵
西施与姐妹们在静静的等待中,迎来了第二年的初秋。
经过一年的准备,夫差没有寻找任何借口,就又一次率大军北去。这一次,太子却持反对态度。太子认为,两次北征,相隔时间太短,各诸侯国对待吴国的真实态度尚不明确,吴、晋对峙,各国持观望态度,貌似盟国,关键时候能否真心相助,难以断定。
夫差认为只有早日征服晋国,才能早日得到周天子的认同,各诸侯国才能真心归顺。便没有听从太子意见。多留下了几员将官,照例由太子守国。自己率水、陆两路军团北去,到汶上与国书会和,同时召集会盟国,同往晋国边境黄池会盟。
得到夫差即将北去的消息,范蠡当即与勾践一起赶赴南城,亲自调配军队,组装军械,与司马诸暨郢议定具体战术。
论军事力量,越国还不敌吴国,越国的优势就是能集中全部力量,攻击吴国的分散力量。再说,夫差劳师远征,正是千载难逢的绝佳时机,况且吴国太湖水师悉数北去,不用担心吴国军队从水路包抄,截断后援,这样一来越国胜算大得多。
由于没有水师,无法渡河作战,为了保证军队行动的突然性,议定先派遣数百名精壮军士,化装成商人、平民,利用吴国的防备松懈,进入石门关,作为内应。拿下石门关后,绕开其它城池,长驱直入直捣姑苏城下,在城外歼灭守敌,攻克守备薄弱的姑苏城,然后北去迎击夫差的回援大军,争取一战击溃疲惫的吴国雄师,完成复国大业。
即使不能彻底消灭夫差的军队,到时夫差已经是无都城可依了,无都城的吴国,就如无根之草,经不得风浪。面对如此细致的方案,勾践的内心汹涌澎湃,十多年的屈辱,十多年的仇恨,十多年的忍辱负重终于熬到头了!
夫差率大军到达黄池,齐简公、鲁哀公、宋、郑、陈、滕、曹、卫、薛、邾、小邾、唐、蔡等国国君或重臣,陆续到达等,只有离此地最近的晋国晋定公迟迟不到,等待十多日后,晋国才委派上卿大夫赵鞅到达黄池,参与盟约的议定。赵鞅固执地坚持,第一个签盟的应该是晋国,然后才是吴、齐、鲁等,这就意味着盟主移位,晋定公毫不费力的就抢夺了盟主的位置。
晋国的举动,惹恼了夫差,他下令,摆开大军,要与晋国一战,战而胜之,用武力降服傲慢的晋定公,迫使他签订城下之盟。
一直在密切观察吴国动向的范蠡,获知了黄池会盟处于僵持的消息,这是事先预料到的,于是范蠡毫不犹豫地下令出兵吴国。
一夜之间,六万精兵,八百乘战车齐聚会稽城外。文种、泄庸守城,公子稽会督运粮草,专成率上军为先锋,范蠡率中军,勾践执意要亲率下军,与诸暨郢一齐攻城掠寨。其余全体将官悉数出征。君臣上下,全体将士同仇敌忾,在夜幕笼罩中,惨淡的月光下,一方又一方黑压压的军阵,整体性的疾速运动。天亮时,专成的率三千铁骑,整齐地出现在石门关外。
守关的吴兵惊得目瞪口呆,开始还以为自家军马,看到大旗上的“越”字,才明白怎么回事,急着布置城防,派探马驰往都城告知太子。
潜伏在关内的越国军士,打开城门,专成很快占据了石门关,清除关内的守敌,吴军守将公孙述,死于乱军之中。
太子得到消息后大吃一惊,他来不及细想,连忙派兵增援石门关,他明白,石门关丢了,沿途各城疏于守备,姑苏城就会失去屏障。
大将王孙弥庸率军两万急赴石门关,王子地率城防军为后继,向石门关进发。此时太子还不知道石门关已经失守。
王孙弥庸的两万军士,在赶往石门关的路上遭遇专成的两万先锋军,双方展开一场恶战,只杀得血流成河,山城变色。
激战中,范蠡的中军赶来参战。王孙弥庸被专成杀死,吴兵覆灭。随后赶来的王子地摆开军阵,欲与越人决战。
石门关失守的消息这时才传到太子那里,太子后悔自己的决策失误,他急令王子地率军返回都城,放弃所有城池,固守都城,等待父王的精锐之师回援。
越国大军从四面八方黑压压地压向了姑苏城。
姑苏城,方圆四十八里,为当年伍子胥和孙武指挥所建,城墙高大,城门坚固,越国军队要想平均用力四面围攻,攻破城池明显的力量不足。
按范蠡部署,大军中军主力,对南面的阊门和胥门展开围攻;下军绕道城北,按兵不动,等待守城军队调往南面时,再发动进攻;上军,潜伏于城西,作为南北呼应。留城西两门不攻,城东的两门多为水门,放弃不管。
范蠡这样部署,自有他的目的,他是想让城里的人在慌乱中外逃,造成城内空虚,也可让城外的灾民涌进城里避难,增加城内的负担。总之,只要攻克了姑苏城,哪怕占领的是一座空城,就达到了占据敌国中心的目的,这样一来,既可以昭示着吴国的失败,又可保存实力,与夫差的回援大军决战。同时也能使城内减少战火的侵害。
越国军队开始攻城,猛烈攻击,没有收到多大的成效,虽然守城的吴军死伤很多,但是城门丝毫未损,城西、城北的守军,依然没有调动的迹象。城里的居民在太子的感召之下,自愿登城,与军士们一起守护家园,使得守城的力量增加了不少。
范蠡期待的局面没有出现,战火中的姑苏城,没有出现大的混乱局面。强攻城池反而造成了军备损耗,如果继续攻城,军备损失巨大,等到夫差大军回归,力量对比太过悬殊,决战肯定不利,城池也难以守住。现在最好的办法是诱敌出城,在城外予以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