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城的钟楼敲响第六声时,苏砚秋已站在城外的“汉匈共耕区”。晨光穿透漠北的薄雾,洒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上,汉农与匈奴牧民并肩劳作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汉人教匈奴分辨墒情,匈奴帮汉人驯服耕牛,木犁划过土地的声音,混着两种语言的笑语,在旷野里格外动听。
“苏相,您看这‘漠北嘉麦’,比去年又增产两成!”农桑技师老王捧着沉甸甸的麦穗,皱纹里都淌着笑意。他是第一批迁来的河南人,如今不仅自己种着三百亩地,还收了三个匈奴徒弟,个个都成了种麦能手。
苏砚秋接过麦穗,麦粒饱满得压弯了麦秆,指尖捻开一粒,带着淡淡的甜香。“让粮栈的人来估个价,”他对身后的秦风说,“今年的新麦,一半留着供应当地,一半通过‘漠南商道’运出去,给洛阳的皇宫送些,让陛下也尝尝漠北的收成。”
正说着,远处传来驼铃声。东胜城的商队赶着百余峰骆驼,满载着羊毛、皮货往南去,领头的正是乔家粮栈的少东家乔松。“苏相!”他勒住驼缰,笑着拱手,“这批货要运到洛阳,顺便把您要的纺织机配件带来了,格致研究所的新样式,据说比旧款快三成!”
苏砚秋点头:“西睦城的羊毛工坊就等这些配件了。告诉乔掌柜,今年的‘混纺锦’在中原卖得好,让他多派些人手来,教匈奴妇女染色、刺绣——手艺学好了,她们织的毯子能卖出翻倍的价钱。”
乔松应着,驼队继续南行,铃声在麦田上空荡开,惊起一群早起的飞鸟。苏砚秋望着驼队远去的方向,那里,“漠南商道”已铺就成宽三丈的土路,每隔十里就有驿站,商队往来不绝,将漠北的物产与中原的货物源源不断地交换,像一条流动的血脉,让这片土地愈发鲜活。
回到镇北城,西睦城的城主周岳正带着几个匈奴头领在府衙外等候。头领们穿着新做的绸缎袍,腰间却仍系着游牧民族的腰带,显得有些拘谨。“苏相,”为首的匈奴长老稽首,“俺们部落想在西睦城开个马市,专门卖驯化的良马,听说中原的军队需要这个?”
苏砚秋请他们进府衙,让人端上刚烤好的麦饼。“不光军队需要,”他指着墙上的商路图,“江南的商户也需要好马运货。你们的马能耐寒、善长途,若是能按军武学堂的法子驯化,让它们听号令、识路径,价钱能再涨三成。”
他让人叫来军武学堂的马术教官:“从今日起,你去西睦城教匈奴人驯马,用格致课的‘条件反射’法子,不用鞭子,用哨声和手势指挥——既省力,马也更温顺。”
匈奴长老们听得连连点头,捧着麦饼的手都在发抖。他们从未想过,世代靠牧马为生的部落,竟能靠着马市与中原做生意,不用再靠抢掠,就能让族人选上绸缎、吃上白面。
午后,苏砚秋去了“汉匈学堂”。教室里,五十多个孩子正跟着先生朗读《农桑三字经》,汉话与匈奴语交替响起,稚嫩的声音撞得窗纸沙沙作响。黑板上画着麦种发芽的过程,旁边用两种文字标注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苏相!”一个梳着匈奴小辫的男孩举着作业本跑过来,上面用歪歪扭扭的汉字写着自己的名字“阿禾”——这是先生给取的,希望他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俺会算收成了!俺家的三十亩地,能收三百石麦子!”
苏砚秋摸着他的头,看见窗外的空地上,几个孩子正用泥巴捏“镇北城”,城墙、钟楼、麦田捏得有模有样,汉人孩子教匈奴孩子捏瓦片,匈奴孩子教汉人孩子捏骆驼,玩得不亦乐乎。
先生笑着说:“这些孩子混在一起,没几天就忘了谁是汉、谁是匈,只知道谁的麦饼烤得香,谁的箭射得准。”
傍晚时分,镇北城的广场上热闹起来。各族百姓聚在这里,看军武学堂的学员演练阵法——他们不再是杀气腾腾的模样,而是演示如何用燧发枪保护商队、如何用钩镰枪救助陷入沼泽的牧民。演练结束后,广场中央燃起篝火,汉人弹起琵琶,匈奴跳起马舞,连苏砚秋也被拉着,学了几个简单的匈奴舞步,引得众人哄笑。
一个喝了点酒的匈奴老人拉着苏砚秋的手,用半生不熟的汉话唱着古老的歌谣,大意是“草原变成了麦田,帐篷变成了瓦房,仇恨变成了朋友,这都是天神的恩赐”。苏砚秋听不懂歌词,却看懂了他眼里的笑意,那是放下戒备后的松弛,是对安稳日子的满足。
夜深了,苏砚秋站在钟楼的最高层,望着五座城池的灯火。镇北城的主街还亮着几盏灯,那是晚归的商队在卸货;东胜城的方向传来隐约的纺车声,想必是工坊在赶制订单;最远处的北安城,军武学堂的学员正在巡逻,马蹄声轻得像怕惊扰了沉睡的麦田。
他想起三年前刚到漠北时,脚下的土地还浸着血;想起那些抢枪的匈奴人,那些怀疑土地能种麦的迁民;想起自己在黑风口立下的誓言——要让这里的炊烟比烽火更旺。
如今,誓言正在变成现实。麦陇连起了曾经的烽燧,春风吹散了过往的血腥,不同族群的人在这片土地上共生,像漠北的胡杨与红柳,根系在地下紧紧相连,共同抵御着风沙。
钟楼的钟声在午夜敲响,清越的声音掠过麦田,掠过城池,掠过沉睡的百姓。苏砚秋知道,他或许终将离开漠北,但这里的麦种会继续发芽,这里的城池会继续生长,这里的孩子们会继续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将“天下一家”的念想,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或许就是他奔波半生最好的归宿——不是封爵加官,不是青史留名,而是看着亲手播下的和平种子,在曾经的焦土上,长出一片接天连地的丰饶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