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户的媳妇刘氏问:当家的,我们没田没地,往后日子怎么过。孙大户说:我和安家租了两百亩田,以后会有忙不完的活。明天,我们父子把茅草房搭好,后天就下田种地。
孙小莲说:哥,我带着家美,家秀到针织厂找活做。如果被录用了,家里吃用开销就不愁。而且,只要有人在作坊做工,就可以在为民小店赊东西。
孙大户说:小莲,跟着大哥,让你吃苦了。孙小莲说:我跟着大哥出来还没两个时辰,就吃了一顿饱饭。在老宅里,我可从没吃饱过。几个女人都红着眼睛低下头,她们谁也没吃饱过肚子。
孙大户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满含愧疚的说:是我让你们跟着吃苦受累了,以后赚到的每一文铜钱,都用在我们自己身上,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老婆子留在家洗衣做饭带孩子,几个媳妇都到作坊找活做,找不到活做,在到田里帮忙。三个媳妇心里都一喜,忙着答应。
孙大户又说:老婆子,不许辱骂和磋磨媳妇,媳妇犯错,就当女儿犯错一样,好生教导。更不许重男轻女,我们以后要像安家学习,男孩女孩都一样看待。刘氏是个棉花性子,以前听婆婆的,现在听丈夫的。丈夫让她对儿媳妇好,她便记在了心里。
安子娴每天起来,跟在安子山带领的安保队员身后,围着村子跑一圈。换在以前,她这种行为一定会被那些老太太的唾沫星子淹死,现在谁也不敢说她,最起码不敢当面说。背后嚼舌根她反正听不到,就当放屁。
渐渐的安子娴身后出现了穿红着绿的苗条身影,张静雅,肖月季,大丫,大妮二妮,安子莲,安子瑜等几个针织作坊的骨干。现在的莲花湖,谁也不敢在小瞧丫头片子。像张静雅,安子瑜这些聪明伶俐的姑娘,每天在针织作坊可以拿到二十文钱。比一个成年壮劳力还多。
普通的针织女工,如果用计件制,她们可拿到二十五文到三十文。如果按天算,也能拿到十二,到十五文。这个工钱已经算很高了,小阴山,温家村那些到莲花湖做工的青壮年,一天也只能挣到十五文钱。
安子娴一群人路过杨家寨时,人群后面又多了两个叫杨秀娥,杨春柳的年轻姑娘。杨秀娥是村长杨正怀的女儿,杨春柳是杨老偏那个跳河被救的姑娘。她们现在都在针织作坊里做工,看到张静雅她们跟着跑步,也都加入了晨练的队伍里。
安子娴她们跑过肖家村时,被朱厚德和肖名义他们拦住了。肖名义笑得卑微又谄媚:安姑娘,你停一下,有要事和你说。安子娴不得不停下来,示意身后的张静雅她们继续跑,不用等她。
安子娴用手帕擦着汗,一张青春蓬勃的脸被汗水浸湿了,红润如青蟒山顶的朝霞。逼迫得肖名义他们不敢直视她的脸。肖名义说:安姑娘,砖瓦陶瓷作坊今天点火试炉,我们想请你观礼。
安子娴有点惊讶:“ 砖瓦陶瓷作坊这么快就建成生产了。 她从那天和几个村长说过这事后,就在没过问过。
肖名义喜形于色:安姑娘,制陶瓷的大师父说,我们肖家村的胶泥比黄泥村厚实,所以砖瓦陶瓷作坊就建在了黄泥村。人多力量大,砖瓦陶瓷作坊很快就建成了,还挖了四个窑洞,分别烧砖瓦和陶瓷。今天试火点炉烧的是陶瓷大缸,专门给咸菜作坊烧制的。
安子娴来了兴趣:那我得去看。说着就朝肖家村砖瓦陶瓷作坊走去。朱厚德说:安姑娘,什么时候也在我们村子开一个作坊。我们朱家村可都是你娘家人。
安子娴说:砖瓦陶瓷作坊属于四个村子共同经营,作坊建在哪里村都一样,这有什么好争的。朱厚德说:肖名义那老匹夫,因为砖瓦陶瓷作坊建在肖家村。肖家村不仅要地租费,还多要了二十个进作坊做工的名额。臭不要脸的,看把他得瑟成啥样了。
安子娴对这种村与村之间明争暗斗没兴趣,那是村长该管的事。但她还是笑着说:下次再建作坊,一定先考虑朱家村。朱厚德这才放过她,不再叨叨。三人来到砖瓦陶瓷作坊,里正和几个族老都在。安子娴只能佩服他们这些老人,精神头可真好。
看到安子娴,众人脸上都带着笑,现在的安子娴在众人眼里,不亚于财神娘娘。不知她那小脑袋瓜里,什么时候就蹦出一个赚钱的好营生。看着这几天工夫就修进成的砖瓦陶瓷作坊,安子娴也有点惊讶,这速度也太快了些。
安子娴正色的问:里正,制作砖瓦陶瓷有一定的危险性。烧砖瓦的窑洞没问题吧?里正说:安姑娘请放心,我请烧制砖瓦的大师傅,再三检查确认过,保证没问题。
安子娴说:赚银子固然重要,但不能危及到人的性命。人命永远比银子值钱。要经常督促砖瓦师傅,检查窑洞,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里。里长说:我会派人专门负责安全问题。
砖瓦作坊建在一个荒土坡下,工人从山脚挖泥,用推车把泥运到平整的晒场上,用老牛把这泥土踩成泥胶,在切割成小块,然后放在制砖的模具上。就得到一块块生砖胚,晒干后就可以送到窑洞里烧制。
砖瓦厂清一色的精壮汉子,人人都把头发盘在头顶,脖子处挂一条汗巾子。汗珠子摔八瓣,挣的都是血汗钱。太热天没有一个敢偷懒,砖瓦陶瓷作坊干的都是苦累活,但工钱高,一天二十文,放工就给钱。
优先照顾莲花湖人,外村人想进作坊还要通过三天试用期,试用期工钱每天十四文。尽管进作坊做工条件苛刻,每天还是有很多外村人,等在作坊门口碰运气,希望自己能到作坊做工。只要有人在你坊做工,家里儿子说媳妇都容易得多。
安子娴在里正和几个族老陪同下,到窑洞里看了看堆放得错落有致的陶器。然后,看着陶瓷师傅用泥封上门,早等在炉子口的烧窑师傅,得到炉头的一声命令: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