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婉辞:流淌在时光里的春溪
清晨擦拭外婆留下的樟木箱时,指尖触到箱底一方叠得整齐的素色丝帕,丝帕边缘绣着几株浅粉的桃花,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线头,像春日里落在溪面上的花瓣,轻轻巧巧就把温柔绣进了织物里。风从窗纱缝里钻进来,带着巷口玉兰花的清香,拂过丝帕的褶皱,忽然想起外婆坐在堂屋的竹椅上绣花的模样——她总是戴着老花镜,手里的绣花针在丝线间穿梭,阳光落在她的银发上,像撒了一层碎银,连呼吸都轻得怕惊跑了针脚边的暖意。
七岁那年的春天,我被送到江南水乡的外婆家。外婆的老屋挨着一条小河,河边种着几棵垂柳,枝条垂到水面,风一吹就轻轻晃,像姑娘们垂在肩头的发。每天清晨,外婆都会提着木桶去河边打水,我跟在后面,踩着青石板路上的青苔,看河水映着柳影,像一幅会动的画。“慢着点,别摔了。”外婆的声音软乎乎的,像河边的春风,拂过耳边时带着水汽的凉。有次我蹲在河边看小鱼,不小心把外婆的绣花绷子碰掉在水里,丝帕随着水流漂出去,我急得快哭了,外婆却笑着说“别急,咱们把它捞上来”。她找来一根长竹竿,顶端绑上软布,轻轻伸进水里,慢慢把丝帕兜了上来。丝帕沾着河水,凉丝丝的,上面的桃花却依旧鲜灵,像刚从枝头落下来的。那天的阳光很好,外婆把丝帕晾在竹竿上,风一吹,丝帕轻轻晃,像一只展翅的蝴蝶——原来柔婉不是软弱,是藏在水流里的耐心,是落在丝帕上的细致,像外婆的笑容,像河边的垂柳,不慌不忙,却把温暖都揉进了时光里。
小学三年级,我转学回了城里。妈妈怕我想家,给我买了一个绣着桃花的书包,和外婆丝帕上的花样一模一样。每天背着书包上学,都像带着外婆的温柔在身边。有次美术课,老师让我们画“心里的春天”,我想起外婆家的小河,想起河边的垂柳,想起丝帕上的桃花,便拿起画笔,一笔一笔地画。画完后,老师在我的画纸上写了“满纸柔婉,皆是心意”。那天放学,我把画拿给妈妈看,妈妈笑着说“像极了你外婆绣的花”。我忽然懂了,柔婉是一种心意,是把心里的美好都藏在细节里,像外婆的丝帕,像妈妈的书包,像我画里的春天,不张扬,却能让人心里暖暖的。
初中时,我开始喜欢读李清照的词。第一次读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忽然想起外婆坐在河边洗衣的模样,她的手在水里轻轻揉着衣服,像在抚摸一件珍宝。老师在课堂上讲李清照的词,说“她的词里藏着女子的柔婉,像春雨,像溪水,慢慢浸润人心”。我把这句词抄在笔记本的扉页上,每次遇到烦心事,就拿出来看,像听外婆讲悄悄话,心里的烦躁都散了。有次班里组织诗朗诵,我选了李清照的《醉花阴》,站在讲台上,我想起外婆的丝帕,想起河边的垂柳,轻声念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台下的同学都安静下来,老师笑着说“这才是词里的柔婉”。那天放学,我拿着老师奖励的笔记本,跑回家给外婆打电话,念《醉花阴》给她听,外婆在电话那头笑,说“这词念得软乎乎的,像春天的风”——原来柔婉是可以跨越时光的,从李清照的词,到外婆的丝帕,再到我的朗诵,像一条温柔的溪,把心里的美好,慢慢传下去。
高中时,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我常常会在晚自习后,一个人坐在教室的窗边,看着外面的夜空发呆。有次月考,我考得很差,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肯出来。妈妈没有骂我,而是端来一杯热牛奶,坐在我身边,说“别着急,咱们慢慢来,像你外婆绣花那样,一针一线,总会绣出好看的花样”。妈妈给我讲她小时候,外婆如何教她绣花,如何教她耐心做事,“柔婉不是不努力,是努力时不慌不忙,像溪水,慢慢流,总会到达想去的地方”。那天的月光很好,落在妈妈的发上,像外婆当年的银发,也把心里的焦虑都泡淡了。我忽然明白,柔婉不是消极懈怠,是积极努力时的从容,是在压力面前,依旧能保持自己的节奏,像外婆的绣花针,像妈妈的热牛奶,让我在忙碌的日子里,不迷失方向。
大学时,我加入了学校的手工社,跟着社团里的老师学刺绣。第一次拿起绣花针,手指总不听使唤,丝线也总缠在一起。老师却不着急,她拿出外婆那样的绣花绷,说“刺绣要沉下心,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丝线,它才会听你的话”。老师教我穿针、引线、起针、收针,每一个动作都要轻,都要慢,像在呵护一件珍贵的礼物。慢慢的,我学会了绣简单的花样,看着丝线在布上慢慢变成桃花、柳叶,心里格外平静。有次社团在校园里举办手工展,我把自己绣的丝帕拿出来展示,有个同学指着丝帕上的桃花说“这花绣得真软,像真的一样”。我笑着说“这是我外婆教我的”,忽然想起外婆坐在堂屋绣花的模样——原来柔婉是一种传承,从外婆的绣花针,到老师的绣花绷,再到我手里的丝线,像一缕温柔的风,把平静和温暖,传递给每一个人。
工作后,我在办公室的桌上放了一个绣花绷,一块素布,还有一盒彩色的丝线。每天中午休息时,我都会绣上几针,看着布上的花样慢慢成形,心里的疲惫也跟着消散。同事们都说我“活得像个江南女子”,我却觉得,这是对生活的热爱。有次公司遇到紧急项目,大家都忙得焦头烂额,我却在加班间隙,拿出绣花绷,绣了一朵小小的桃花。“你还有心思绣花?”同事问我,我笑着说“绣会儿花,心里就静了,做事也更顺了”。同事们看着我手里的丝帕,也慢慢平静下来,工作效率反而高了起来。项目结束后,领导在会上说“有时候,柔婉也是一种力量,能让我们在忙碌中找到平静”。我忽然觉得,柔婉不是脱离现实,是在现实的忙碌里,依旧能保持一份从容,像外婆的绣花针,像办公室的绣花绷,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慢。
去年春天,我回了趟外婆家。老屋的小河还在,河边的垂柳还在,只是外婆的身影不在了。我走到河边,看着垂柳的枝条垂在水面,像外婆当年的手,轻轻拂过水面。我从包里拿出自己绣的丝帕,放在水面上,丝帕顺着水流慢慢漂,像外婆当年捞起来的那方。风从河边吹过来,带着玉兰花的清香,也带着外婆的气息,轻轻绕在身边。我忽然觉得,外婆没有离开,她的柔婉还在,在河边的垂柳里,在丝帕的桃花里,在每一个温柔的瞬间里。
现在的我,依旧喜欢刺绣,喜欢读李清照的词,喜欢在平淡的日子里,找一点属于自己的柔婉。我知道,柔婉不是软弱,是藏在细节里的坚强;不是消极,是积极中的从容;不是遥不可及的美好,是融入生活的温暖。就像外婆的丝帕,虽然旧了,却依旧带着温柔的温度;就像河边的垂柳,虽然年年枯荣,却依旧带着春风的软;就像我手里的绣花针,虽然细小,却能把美好绣进时光里。
此刻,我坐在书桌前,看着外婆的樟木箱,看着箱底的素色丝帕,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春天的花香,也带着丝帕的软。书桌上的绣花绷上,一朵桃花正慢慢成形,丝线在布上轻轻绕,像外婆当年的针脚,像春日里的溪水,慢慢流淌,慢慢美好。我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忙碌,还会有压力,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我不会害怕,因为柔婉一直都在我身边,像外婆的笑容,像李清照的词,像手里的绣花针,让我在遇到挫折时不慌张,在遇到委屈时不抱怨,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得像一首柔婉的诗,温柔而坚定,慢慢流淌,慢慢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