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静澜苑书房,只有一盏台灯亮着。沈清澜对着电脑屏幕,正在准备给斯克里普斯董事会的情况说明。窗外万籁俱寂,偶尔传来几声遥远的犬吠。
邮件提示音打破了宁静。发件人显示是“williams”——她在斯克里普斯的导师,年逾七旬的诺奖得主。
“qinglan,”邮件的开头一如既往的亲切,“听说你在推进一个新项目。方便的时候,我们视频聊聊?”
沈清澜看了眼时间,洛杉矶正是清晨。她直接拨通了视频电话。
屏幕那端,威廉姆斯教授坐在自家花园里,手边放着一杯咖啡,背后是初升的朝阳。
“听说你拒绝了几家顶级资本的投资?”教授开门见山,花白的眉毛微微挑起。
沈清澜轻轻点头:“他们想要的是快速回报,但老年健康需要长期投入。”
“有意思。”教授啜了口咖啡,“给我看看你的方案。”
沈清澜共享屏幕,开始讲解“银龄计划”的框架。当她讲到适老化智能设备的设计理念时,教授突然打断:
“等等,这个睡眠监测模块——你是基于之前那个血脑屏障研究的副产品?”
“是的。”沈清澜有些意外教授还记得这个细节,“我调整了算法,使其更适合老年人使用。”
视频那头沉默了片刻,只听见鸟儿清脆的鸣叫。
“qinglan,”教授终于开口,语气郑重,“这个项目,比你在做的任何基础研究都重要。”
这个评价出乎沈清澜的意料。在她记忆中,导师向来最看重基础科研的突破。
“科学的价值不在于发表在什么期刊上,而在于能改变什么。”教授仿佛看穿了她的想法,“你这个项目,可能比我们实验室过去十年所有论文加起来,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都要大。”
第二天清晨,沈清澜收到教授的新邮件。附件是一封推荐信,以及与国际老年健康基金会的会议邀请。
“我已经和基金会的负责人谈过了。”教授在邮件中写道,“他们很感兴趣,愿意提供启动资金。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中国有成熟的社区网络。”
三天后,沈清澜坐在了基金会驻华代表的办公室里。与之前见过的投资人不同,这位代表首先问的是:
“沈博士,您认为这个项目最大的社会价值在哪里?”
谈话持续了整个下午。他们讨论了技术细节,也讨论了如何与社区结合,如何培训基层医护人员,甚至如何让贫困老人也能受益。
“我们不需要这个项目盈利。”代表最后说,“我们需要它成功。如果试点效果理想,基金会愿意持续投入。”
离开基金会大楼时,已是华灯初上。沈清澜站在人行天桥上,看着桥下川流不息的车灯。手机里,刚刚收到基金会发来的合作备忘录草案。
她拨通了静澜苑的电话。
“爷爷,”她说,声音在夜风中微微发颤,“项目有希望了。”
电话那头,老人轻轻笑了:“我一直都知道。”
寒风吹起她的长发,她却感觉不到冷。这一刻,她突然明白——
真正的支持,
从来不是锦上添花的资本,
而是雪中送炭的懂得。
远处的写字楼灯火通明,
那些曾经拒绝过她的投资机构还在夜以继日地追逐着下一个风口。
而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赛道,
一条或许艰难,
却通往光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