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组织部的文件下发那天,沈清姿正在整理基层干部培训的总结报告。
文件袋上印着 “加急” 字样,她拆开一看,标题清晰 ——《关于提升全省干部国际化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实施意见》。
她立刻召集处里的同事开会,把文件摊在会议桌上:“咱们处牵头落实,重点是办一期‘优秀年轻干部涉外能力专项培训班’,脱产培训,选拔全省的处科级干部。”
桌上的咖啡还冒着热气,她手指划过文件里的 “核心任务”:“课程要务实,师资要权威,这两点是关键。”
接下来的一周,沈清姿几乎泡在文件和调研里。
她梳理了近三年本省干部涉外工作的案例 —— 有企业出海时因文化差异碰壁的,有基层对接国际项目时沟通不畅的。
她在笔记本上写满关键词:“国际谈判技巧”“跨文化冲突处理”“涉外礼仪规范”,每一项都对应着实际需求。
处里的年轻干事问她:“沈处,核心课程的师资怎么定?要不要先联系高校的教授?”
她抬头看向窗外,香樟树的影子落在文件上:“高校教授理论扎实,但咱们需要有实战经验的人 —— 最好是懂外交、又了解咱们省情况的。”
直到拟定专家名单时,她的笔尖顿住了。
在 “国际谈判实务”“跨文化冲突管理” 这两门核心课程的推荐师资栏里,一个名字自然而然地浮现 —— 周聿。
她指尖在纸上轻轻蹭了蹭,脑海里闪过研讨会重逢的画面。
于公,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外交系统资深参赞,有无数国际谈判实战经验,还熟悉本省情况,能结合实际案例授课。
部里的王副部长开会时都提过:“要是能请动周聿参赞来讲课,这培训的含金量就上去了。”
外事办的张主任也跟她打趣:“你跟周参赞认识,这事说不定还能帮上忙。”
可于私,她心里犯怵。
她不想再与他有工作之外的牵扯,更怕旁人的闲言碎语 —— 毕竟两人曾是夫妻,万一有人拿这事做文章,既影响工作,又扰了平静。
她把名单推到一边,起身去茶水间接水。
冷水流过指尖,她深吸一口气:沈清姿,你是干部教育处的负责人,不能因个人情绪影响工作。
理智最终压过了纠结,她坐回办公桌前,在专家名单的 “周聿” 二字旁,画了一个小小的 “√”。
邀请函的拟写,她格外用心。
措辞严谨,全是官方表述:“尊敬的周聿参赞:兹因我省举办优秀年轻干部涉外能力专项培训班,诚邀您担任‘国际谈判实务’‘跨文化冲突管理’课程讲师,授课时间为 x 月 x 日至 x 月 x 日,盼予应允。”
没有多余的问候,没有私人的提及,落款是 “中共 xx 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盖着鲜红的公章。
她把邀请函交给外事办的联络员:“麻烦您通过官方渠道转交给驻法大使馆,谢谢。”
联络员接过邀请函,笑着说:“沈处放心,周参赞要是收到,肯定会重视的。”
几天后,外事办的电话打了过来。
“沈处,周参赞的回复到了。”
沈清姿握着听筒,指尖微微收紧。
“周参赞接受邀请,还说会根据咱们培训班的学员情况 —— 都是处科级干部,侧重基层和实务 —— 还有咱们省的涉外需求,专门准备授课内容,会结合他在法国的工作案例,保证课程实用。”
电话里的声音透着欣喜,沈清姿却只是平静地回应:“好的,麻烦您把回复文件发我一份,我归档。”
挂了电话,她打开邮箱,看到外事办发来的回复扫描件。
周聿的签名利落,字迹间还是以前的沉稳,内容简洁专业,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她把回复文件打印出来,和邀请函一起放进档案袋。
档案袋上写着 “培训班师资材料 —— 周聿”,她贴好标签,放进文件柜的第三层。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落在档案袋上,映出淡淡的光影。
她知道,这场合作,是工作使然,是不可避免。
只是想到未来要与他在培训课上见面、沟通课程细节,心里还是掠过一丝微妙的波澜。
但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彷徨,她有自己的工作节奏,有自己的原则,能以专业的姿态,应对接下来的一切。
而远在巴黎的周聿,看着办公桌上的邀请函复印件。
他手指拂过 “干部教育处” 的落款,想起沈清姿在研讨会上认真记笔记的样子。
他拿出笔记本,写下授课提纲:“案例 1:中法企业技术合作谈判 —— 如何平衡利益与底线;案例 2:基层对接国际旅游项目 —— 文化差异的应对技巧”。
他特意在旁边标注:“结合 xx 省实际,增加农产品出口、乡村旅游涉外案例”—— 他记得她在青石镇做过茶叶出口,这些案例,她或许会觉得有用。
台灯的光落在笔记本上,他笔尖顿了顿,又添了一句:“互动环节:模拟基层干部与外商沟通场景”。
他想,或许这一次,能看到她作为培训负责人,在工作中更从容的模样。
合作的序幕,就这样在官方与微妙的交织中,缓缓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