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辰时,奉天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朝会正按例进行。朱元璋端坐龙椅,听着户部尚书郭桓奏报北征粮草筹备进度,朱棣立于太子之位,神色专注。就在郭桓躬身退下时,殿外天空突然白光乍现,熟悉的天幕再度展开,瞬间吸引了殿内所有人的目光。
朱元璋眉头微挑,抬手示意暂停议事,目光投向天幕:“看来天幕又要披露后事了,诸位且看。”
朱棣心中一紧,不知今日天幕又会揭露哪些关于自己未来的举措,下意识挺直了脊背。文武百官更是屏息凝神,目光死死盯着天空中缓缓浮现的画面与文字。
【天幕白光亮起,首先浮现的是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的金陵皇城景象。画面中,朱棣身着亲王冕服,站在太庙之外,身后跟着礼部官员与侍卫。旁白沉稳的声音响起:“经过四年靖难之役,朱棣终于击败朱允炆,率军进入金陵。但在正式登基之前,他必须先稳固自己的皇位正统性——首要之举,便是修改历法与宗庙礼制。”】
【画面切换至太庙内部,几名礼官正小心翼翼地将一块写有“明兴宗孝康皇帝朱标”的牌位从太庙正殿移出,转而换上一块“懿文太子朱标”的新牌位。旁白继续说道:“朱棣下令,将大哥朱标此前被朱允炆追尊的‘明兴宗孝康皇帝’谥号废除,恢复其‘懿文太子’的旧称,并将其牌位从太庙正殿迁出,归入太子陵寝祭祀体系。这一举动,意在否定朱允炆皇位的合法性——既然朱标的‘皇帝’身份不被承认,那么作为朱标之子的朱允炆,其皇位自然也失去了正统依据。”】
【镜头转向皇宫内的历法司,官员们正将印有“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的历书全部烧毁,取而代之的是新印制的“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历书。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解读:“朱棣更进一步,将朱允炆在位的四年时间彻底抹去,宣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后,皇位传承并未中断,‘建文’年号从未存在,这四年仍沿用‘洪武’年号,统称洪武三十二至洪武三十五年。此举虽看似极端,却是朱棣为巩固正统性所做的必要铺垫——通过否定朱允炆的统治合法性,来凸显自己继承朱元璋皇位的唯一性。”】
看到天幕上朱棣废除朱标帝号、抹去建文年号的举措,奉天殿内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脸色肉眼可见地沉了下来。他对朱标的疼爱深入骨髓,如今看到未来老四竟将朱标的帝号废除,心中难免怒火中烧。但转念一想,他又渐渐冷静下来——若是朱标的“皇帝”牌位仍在太庙,朱允炆的皇位便有了“父死子继”的依据,而老四以“靖难”之名继位,本就面临“以下犯上”的非议。更重要的是,天幕中隐约提及“朱标至少有一个子嗣在世”,若是有人利用朱标子嗣的血脉,打着“恢复正统”的旗号起兵,大明必将陷入战乱。
“这老四……”朱元璋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几分复杂,“虽行事狠辣,却也懂权衡利弊。若是标儿的帝号仍在,标儿的子嗣、允炆的子嗣(注:此处按天幕暗示表述,结合历史设定)或旁支一旦被人利用,大明确实永无宁日。”
朱棣站在殿下,脸上满是困惑。他实在无法理解未来的自己为何要“抹去建文四年”——朱允炆的统治虽有过错,但如此彻底地否定其存在,未免太过刻意,反而落人口实。“欲盖弥彰”四个字,不自觉地在他脑海中浮现。
武勋队列中,徐达忍不住打趣道:“太子殿下,您这招可是够绝的!建文四年说抹就抹,不知道的还以为您怕人提这四年呢!”
李文忠也笑着附和:“就是,虽说要巩固正统,可这么干也太显眼了,倒显得有些心虚啊!”
郭英、王弼等人纷纷点头,眼中带着几分调侃——在他们看来,朱棣此举虽有道理,却稍显急躁,确实算不得高明。
文臣们则连忙帮朱棣找补。李善长躬身道:“陛下,太子殿下(注:此处按当前设定,朱棣已被立为太子)此举,实则是为了杜绝后患。若不彻底否定建文年号,日后难免有人借‘建文正统’之名作乱,到那时反而更难收拾。太子殿下这是‘快刀斩乱麻’,虽看似极端,却是长治久安之策。”
宋濂也补充道:“李善长大人所言极是。历代帝王继位,多有修改前朝礼制以固正统之举,太子殿下此举,不过是沿用古制罢了,并无不妥。”
【天幕画面一转,展现朱棣进入金陵后处理建文旧臣的场景。左侧画面中,杨荣、杨士奇等建文旧臣正跪在朱棣面前,朱棣亲手将他们扶起,笑着说道:“诸位皆是有才之士,此前不过是身不由己。如今归顺于我,我必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右侧画面中,齐泰、黄子澄被铁链锁住,押赴刑场,沿途百姓或观望或唾骂。旁白的声音响起:“朱棣对建文旧臣采取‘区别对待’之策:对于未坚决抵抗、主动归附的官员,如杨荣、杨士奇、杨溥等,不仅不追究其曾效力于朱允炆的旧职,反而根据其才能留用甚至提拔——杨荣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随侍左右;杨士奇被派往江西主持政务,后调回京城入直内阁。通过这种方式,朱棣快速分化了建文旧臣群体,吸纳了大量可用之才,为新的官僚体系搭建奠定了基础。”】
【画面切换至刑场,齐泰、黄子澄被斩首示众,方孝孺被押至刑场中央,即将处决。练子宁被绑在柱子上,脸上满是血污,仍在高声怒骂,最终被凌迟处死;景清则被“剥皮实草”,其尸体悬挂于城门之上,家属被流放至广西、云南等地,沦为官奴。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沉重:“对于坚决抵抗、仇视朱棣的建文核心大臣,朱棣则毫不留情。他以‘谋危社稷’为由,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定为‘乱臣贼子’,公开处决;练子宁、景清等大臣因辱骂反对朱棣,遭酷刑处死,其家属或被流放,或沦为奴籍,甚至牵连族人。此举意在震慑潜在的反对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此快速稳定朝野秩序。”】
看到天幕上朱棣严惩建文旧臣的场景,朱元璋脸上露出了赞许之色。他一直认为,对于不愿效命且心怀仇恨的人,绝不能手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若是留下后患,日后必成大患。
“做得好!”朱元璋忍不住高声说道,“不愿归顺,还想作乱,留着他们干什么?只有‘茅草过火,石头过刀’,才能永绝后患!老四这一点,像咱!”
文武百官听到朱元璋的话,却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此前他们一直觉得朱棣比朱元璋仁厚——朱棣体恤下属,赏罚分明,不像朱元璋那般动辄大开杀戒。可如今看来,朱棣的仁厚只是相对的,在巩固权力这件事上,他同样心狠手辣,只不过比朱元璋少了几分随意杀戮的暴戾,多了几分权衡利弊的理性。
徐达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低声对身边的李文忠说:“看来太子殿下也不是真的‘仁厚’,只是比陛下更懂‘收放’罢了。”
李文忠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忌惮:“是啊,顺者昌,逆者亡,这手段可比咱们想的狠多了。日后若是侍奉太子殿下,可得更加谨慎。”
文臣们更是脸色苍白——他们大多都是向往宋朝的君王,虽如今效命的陛下朱元璋与朱棣,和两宋的官家比,简直是暴君啊。看到方孝孺、练子宁等人的下场,难免心生恐惧,生怕日后自己也因“旧账”被清算。
【天幕画面转向文渊阁,解缙、黄淮、杨荣等儒臣正围坐在一起,讨论朝政,草拟诏令。旁白的声音响起:“建文朝曾削弱殿阁大学士的权力,将其仅定为‘顾问之职’,不得参与机务。朱棣即位后,立刻改变这一政策,重新启用解缙、黄淮、杨荣等儒臣入直文渊阁,让他们参与机务讨论——不仅负责草拟诏令,还可就政事提出建议,成为皇帝决策的核心辅助力量。虽朱棣未赋予内阁直接行政权,内阁大臣的品阶也不高(多为五品以下),但这一举措为后续‘内阁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明朝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面切换至锦衣卫衙门,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校尉正列队而出,前往各地查办官员。旁白继续说道:“除了完善官僚体系,朱棣还加强了特务机构的职能。朱元璋曾在洪武二十年废除锦衣卫,建文朝也未恢复;朱棣登基后,迅速重启锦衣卫,并扩大其职权——允许锦衣卫直接奉诏查办官员,无需经过刑部、大理寺等常规司法机构;同时,锦衣卫还负责监视民间动向,收集各地情报,成为皇帝直接掌控的亲信力量。通过锦衣卫,朱棣加强了对官僚集团和社会的控制,进一步巩固了皇权稳定。”】
【天幕随即补充播放锦衣卫的历史沿革:画面中浮现出“龙凤十二年”的字样,一群身着制服的士兵守护在朱元璋营帐外,旁白解释道:“锦衣卫的前身为朱元璋在龙凤十二年(公元1366年)设立的‘拱卫司’,主要负责皇帝的仪仗与护卫工作。洪武三年,拱卫司改名为‘亲军都尉府’,下辖仪鸾司等机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正式将其改组为‘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简称‘锦衣卫’,并赋予其监察、缉捕、审讯等职能。”】
【画面中出现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的场景:锦衣卫校尉奉命逮捕涉案官员,监狱中关押着大量囚犯,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凝重:“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摆脱传统官僚体系(如中书省、御史台)的掣肘。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独立于常规司法机构,成为朱元璋强化对朝臣、勋贵及社会监控与震慑的工具。在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中,锦衣卫均扮演了重要角色,负责查办涉案人员,四案累计牵连官员、勋贵约十五万人。”】
当天幕提及“空印案”“郭桓案”,并指出两案与胡惟庸案、蓝玉案并称“洪武四大案”,累计牵连十五万人时,奉天殿内瞬间陷入死寂。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脸色骤变。他只知道自己已经查办胡惟庸、未来会查办蓝玉,却从未听说过什么“空印案”“郭桓案”——空印是怎么回事?郭桓又是怎么回事?他下意识地看向户部尚书郭桓,眼中满是疑惑与审视。
郭桓早已吓得面无人色,双腿一软,“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浑身颤抖,连话都说不出来。他不知道自己未来犯了什么滔天大罪,竟能与胡惟庸、蓝玉相提并论,还牵连如此多人。
文武百官更是吓得大气不敢喘。胡惟庸案的恐怖他们早已领教过,如今又冒出两个同样牵连甚广的大案,累计十五万人被牵连——这意味着几乎半个朝堂的官员都可能在未来被清算。众人下意识地远离郭桓,生怕被他“沾染”上灾祸,看向朱元璋的目光中满是恐惧。
“陛下……”一名胆小的给事中声音发颤,“这……这空印案、郭桓案,究竟是怎么回事?十五万人……这也太可怕了……”
朱元璋正要开口询问,朱棣却抢先一步站了出来,高声说道:“诸位大人,天幕披露的乃是后事,如今尚未发生,不必过度恐慌。当务之急,不是纠结未来的案子,而是解决眼前的政务——诸位回去后,仔细清查自己手下的账目,若是有不干净的地方,主动清点上报,父皇素来宽宏大量,定会从宽处理。但若是有人不识好歹,试图隐瞒,执意触犯国法,那么孤绝不姑息,定将其全家老小送赴九泉,让他们团聚!”
朱棣这番话,看似严厉,实则是在给百官找台阶下——他知道,若是让朱元璋继续追问,百官定会因恐惧而人心惶惶,甚至可能引发朝堂动荡。同时,他也是在堵住朱元璋的嘴,避免朱元璋因天幕内容而提前对百官动手。
文武百官瞬间明白过来,纷纷躬身道:“太子殿下英明!臣等遵旨,定当清查账目,主动上报!”
朱元璋也明白了朱棣的用意——此刻不是追究未来案子的时候,若是真的逼得百官人人自危,反而会影响当前的政务。他压下心中的疑惑,脸色铁青地说道:“太子言之有理。诸位,回去后好好清查自己的账目,你们做过的那些腌臜事,都给咱一五一十报上来。咱可以承诺,主动上报者,从宽处理;若是敢隐瞒,咱定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臣等遵旨!”百官齐声应道,声音中带着几分如释重负。
天幕缓缓消失,天空恢复了正常。奉天殿内的气氛虽仍有些凝重,但相较于之前的死寂,已缓和了许多。朱棣暗暗松了口气——他知道,自己暂时化解了一场危机,但未来的“洪武四大案”,仍是悬在百官头顶的一把利剑,而他,必须在未来找到更好的方式,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