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跳过不用看,之前传错了,删不掉,又另写了)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春,随着越州城头彻底安定,董昌站在修缮一新的浙东节度使府(此时尚为观察使,但他已以节度使自居)望楼上,志得意满地俯瞰着他的领地。浙东七州,鱼盐之利,丝绸之饶,尽在掌握。然而,乱世之中,仅有地盘是不够的,更需要名分,需要朝廷那虽已黯淡却依然有用的光环。
谋士袁邠进言:“主公,如今天下纷扰,诸镇多怠慢朝廷。主公若反其道而行之,倾力供奉,必能简在帝心,换取旌节王爵,则名正言顺,可服四方。”
董昌深以为然。他立刻行动起来,展现出惊人的“效率”和“慷慨”。他下令:“自今日起,每旬发一纲,贡品需黄金万两,白银五万两,越绫一万五千匹,另加珍玩海味若干,速速发往行在!”
命令下达,府库官吏面面相觑。黄金万两?浙东虽富,金矿却少,一次性拿出万两黄金近乎天方夜谭。白银五万两、越绫一万五千匹,这同样是一个足以掏空府库的数字,而且还每旬发一纲?。但无人敢质疑董昌。最终,第一批贡品在极力搜刮下凑齐,数量虽远未达到董昌宣称的标准,却也颇为可观,队伍浩浩荡荡地西去成都(皇帝还在成都窝着呢)。
几个月后,“董昌旬贡,金帛巨万”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四方。这当然是董昌有意放出的风声,他需要这个“忠臣”兼“富豪”的形象。实际的贡品数量只有宣称的三四成,而且总共也就上贡了三次,但已足以让困顿不堪的唐廷喜出望外。诏书褒奖接连不断,董昌的官衔也从检校太傅、同平章事,一路升至检校太尉,最终在光启元年(885年)被正式任命为义胜军节度使,封陇西郡王。
初时,董昌颇为得意。郡王爵位,节度使旌节,这已是人臣之极。他享受着来自长安的赞誉和周边藩镇或真或假的恭维。贡品依旧打着“旬贡”的声势实际偶尔运送一次,至于实际价值,只有董昌心中有数了。
人的欲望如同高山滚石,一旦开始,便难以停止。尤其是当董昌发现,自己的“巨额”投资似乎并未换来独一无二的回报时,心理开始失衡。
光启二年(886年),钱镠因平定刘汉宏、经营两浙有功,也被朝廷封为彭城郡王。消息传到越州,董昌将手中的玉如意狠狠摔在地上。
“彭城郡王?!钱镠,昔日不过是我麾下一都将!如今竟与本王平起平坐?!”董昌怒气难平,对着袁邠等人咆哮,“本王贡品不绝于道,倾浙东之物力以奉朝廷,为何不见格外加恩?他钱镠都当彭城郡王了,还有那李克用竟然和本王一样的陇西郡王?这叫什么事?朝廷待我,何其不公!”
袁邠劝慰道:“主公息怒。钱镠虽封郡王,然其根基岂能与主公平起平坐?主公‘旬贡’之名播于天下,此乃大义名分,钱镠不及也。”
“名分?名分能当饭吃吗?”董昌冷笑,“本王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超然地位!如当年韩信之齐王,可假节钺,专制东方!
(正在上传,一个电话过来,又搞错了,又给整跳章了,太难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