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的余温尚未散去,苏桐缓步走出宫门,金风拂面,衣袂轻扬。她知今日一役虽胜,却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新政既已得皇帝首肯,便须立即着手推行,否则再好的构想,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翌日清晨,天光未明,苏桐已在府中召集心腹幕僚,商议新政落地之策。江南三郡为试点之地,皆由她亲自选定——一则水路通达,便于商贸流通;二则地处要冲,利于新军训练。她将改革细化为三:军制、商政、文教,每项皆有专人负责,并设立监督机制,确保执行不偏不倚。
“地方官员若阳奉阴违,便以律法论处。”她言辞坚定,“但若真心为百姓谋利者,亦当嘉奖。新政非为一人之功,乃为天下苍生计。”
尉迟凌峰率兵驻守江南,亲自操练新式军队。他依照苏桐所授战术,摒弃旧时阵型演练,转而注重实战与机动配合。士兵每日晨起习武,午后研读战例,夜晚则轮流值守巡逻,士气高昂,战斗力迅速提升。与此同时,苏桐又命工匠打造新型武器,强化军备,使得这支新军不仅在训练上独树一帜,在装备上也远超旧军。
商业方面,她下令削减关卡税赋,鼓励商人自由贸易,并设立商会协调各地货物流通。此举一出,市井间顿时热闹非凡,商旅络绎不绝,货物种类繁多,物价趋于平稳。短短数月,国库收入增长近两成,百姓生活亦见改善。
朝堂之上,苏桐定期向皇帝汇报新政进展,并呈递详实数据。起初尚有守旧派大臣频频质疑,然见成效渐显,反对之声渐渐减弱。尤其是几位中间派大臣,原持观望态度,如今纷纷转而支持新政。
某日退朝后,一位中年大臣悄然走近苏桐,低声言道:“娘娘可知,近日京中权贵私下议论纷纷,似对新政颇感不满?”
苏桐微微一笑,神色淡然:“此事我早有所闻。新政触动旧有利益格局,自有人不愿见其成功。不过,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日渐强盛,便无需畏惧流言蜚语。”
那位大臣拱手称是,随即离去。苏桐望着他的背影,心中却并未松懈。她深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她在暗访中发现,一些地方权贵与官员往来密切,甚至有勾结迹象。她不动声色,命亲信继续查探,务必掌握确凿证据,以便将来应对。
然而,正当新政稳步推进之际,一场意外骤然发生。某日,尉迟凌峰遣人急报,称新军训练场突发事故,部分士兵因武器断裂受伤。苏桐闻讯大惊,即刻派遣工部官员前往调查,结果发现竟是兵器质量严重不合格所致。
“此事必有蹊跷。”她沉思良久,下令彻查兵器来源。经查,这批劣质兵器竟出自京城一家老牌军工坊,而该坊背后,赫然牵涉一位皇族亲王的利益。
此消息如石破天惊,令朝野震动。苏桐并未立刻揭发,而是将证据密藏于案牍之中,静待时机。她明白,此刻若贸然出手,反倒会打草惊蛇,唯有步步为营,方能一击制敌。
朝会上,她依旧从容不迫,继续推动新政落地。她组织宣讲团赴各地讲授新政好处,并安排学者编纂简易教材,供学子研读。书籍印制成本降低后,典籍得以广泛流传,民间识字率迅速上升,文风渐兴。
皇帝对此亦颇为欣慰,曾于御前赞曰:“贵妃此举,实乃教化万民之善举。”
苏桐谦逊应答:“陛下谬赞。臣妾所行,皆为顺应时代所需,使百姓得享太平盛世。”
然而,就在她以为局势趋于稳定之时,一封密信悄然送至府邸。信中提及,皇后纳兰婉兮已联合几位权贵,意图借新政之名,掀起更大风波,以图动摇她的地位。
苏桐阅罢,神色未变,只是将信折起,放入袖中。
夜深人静,她独自立于庭前,仰望星辰。风从远方吹来,带着一丝寒意。她知道,真正的风暴,还未到来。
而她,早已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