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漠的清晨带着湿润的水汽,林舟站在基地中央的沙盘前,手里握着一根木杖,正在标注新的功能分区。沙盘上,原本零散分布的储水区、储物棚、加工区被重新划分成四大模块 ——“资源储备区”“生产加工区”“生态种植区”“生活保障区”,每个模块之间用虚线隔开,还标注了连接各区域的 “应急通道”。这是团队在资源开发初见成效后,启动的 “营地功能系统化规划” 项目,而储水、储物区的完善,正是此次规划的核心任务。
“林哥,按照你画的布局,储水区分成‘饮用水库’‘灌溉水库’‘应急备用水库’三部分,对吧?” 老周蹲在沙盘旁,用小石子标出水库的位置,“不过咱们现在的储水量已经够大了,为什么还要单独设‘应急备用水库’?”
林舟用木杖指着沙盘上的应急备用水库区域,解释道:“赤漠的天气变化无常,万一遇到长时间沙暴或水井干涸,应急备用水库就是最后的保障。而且这三个水库要分开建设,饮用水库建在地势最高的地方,防止污染;灌溉水库靠近种植区,减少输水距离;应急备用水库则要建在地下,用石材加固,外面再设一道防护墙,就算遇到攻击也能保住水源。”
当天上午,储水区的建设就正式启动。队员们分成三组,分别负责三个水库的施工。饮用水库的建设最为精细 —— 先在地面挖出三米深的坑,底部铺一层厚厚的黏土,反复夯实防止渗水,然后用烧制的陶罐拼接成内壁,陶罐之间用水泥(由赤漠特有的石灰石和黏土混合制成)密封,最后在顶部搭建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导致水质变质。
“你们看,这陶罐内壁光滑,不容易滋生细菌,而且拼接起来比直接用石材砌墙更省材料。” 负责施工的小王一边指挥队员拼接陶罐,一边对镜头介绍,“我们还在水库旁边建了一个‘水质检测站’,每天检测 ph 值和杂质含量,确保饮用水安全。”
灌溉水库的建设则更注重实用性。队员们在水库底部铺设了多条输水管道,管道用之前提炼的铜制成,耐腐蚀且水流顺畅,管道一端连接水库,另一端直接通向种植区的灌溉沟渠,打开阀门就能实现自动灌溉,省去了人工挑水的麻烦。“以前灌溉沙棘苗,需要三个人轮流挑水,一天只能浇一次;现在有了输水管道,一个人就能控制整个种植区的灌溉,效率提高了三倍。” 小张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脸上满是成就感。
应急备用水库的建设最耗费体力。队员们在地下挖出五米深的空间,用厚重的石材砌墙,顶部用钢筋(由高纯度铁矿炼制)和水泥浇筑,形成坚固的防护层,只留一个狭窄的入口,入口处设置两道铁门,平时锁闭,只有遇到紧急情况才打开。“这个水库能储存五千升水,足够所有队员饮用一个月,就算外面的水源被破坏,咱们也能撑到救援到来。” 林舟拍了拍水库的石壁,声音里满是底气。
储水区建设的同时,储物区的升级也在同步进行。原本单一的储物棚被改造成 “多层立体储物仓”,分为地下一层、地面两层、阁楼一层,不同类型的物资分门别类存放:地下一层存放容易受潮的金属制品和药品,地面一层存放粮食、肉干、果酱等食品,地面二层存放工具和武器,阁楼则存放暂时用不上的物资,如多余的布料和木材。
“咱们之前的物资都是堆在地上,找东西要翻半天,而且容易受潮发霉。” 负责储物区改造的小李,拿着物资清单逐一核对,“现在分层存放,每个区域都贴了标签,还画了‘物资分布图’,要找什么东西,一看图就知道在哪个位置,方便多了。”
储物仓的防潮和防盗设计同样细致。地面铺设了干燥的稻草和油布,墙角放置了用石灰和沙土混合制成的 “防潮剂”;门窗都用铁制框架和加固玻璃制成,玻璃上贴着防窥膜,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的物资,门上还安装了简易的 “密码锁”(由齿轮和刻度盘组成,只有队员知道密码)。“之前有其他队伍的队员想偷偷进储物棚,现在有了密码锁和防窥玻璃,他们就算靠近,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更别说偷东西了。” 小李得意地展示着密码锁的使用方法。
为了实现 “智能管理”,林舟还带领队员们制作了 “物资管理手册”,手册上详细记录了每种物资的储存位置、数量、保质期、使用记录,每天安排专人核对物资数量,更新手册内容。“比如肉干,我们会记录每一批的制作时间和剩余数量,优先使用保质期快到的,避免浪费;金属工具则会记录使用情况,一旦出现损坏,立刻安排修复或重新制作。” 林舟拿着手册,对队员们强调,“储物区的管理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要长期坚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物资供应稳定。”
直播镜头全程记录着储水、储物区的建设过程,全球观众看得目不转睛。龙国观众留言:“这规划也太细致了!从水库分区到储物仓分层,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简直是‘沙漠里的智能基地’!”“之前觉得储物、储水是小事,现在看龙国队的操作,才知道这是生存的关键 —— 物资管理好了,才能安心搞开发,这思路太对了!”
当天下午,储水、储物区的建设基本完成。站在高处望去,三个水库错落有致,输水管道像银色的丝带连接着种植区;多层储物仓整齐地排列在基地西侧,门窗明亮,标签清晰;旁边的物资管理站里,队员们正在更新当天的物资记录,整个营地呈现出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
组委会的考察团再次来到基地,当看到完善的储水、储物区时,主席忍不住赞叹:“龙国队不仅会开发资源,更会管理资源。这三个水库的设计,既考虑了日常使用,又兼顾了应急保障;这个多层储物仓,更是把‘空间利用’做到了极致。你们的营地功能规划,已经达到了专业后勤保障的水平,值得所有参赛队伍学习!”
考察团离开后,林舟组织队员们进行了一次 “储水、储物区压力测试”:模拟水井干涸,启动应急备用水库供水;模拟物资短缺,从储物仓调取备用工具和食品;模拟沙暴天气,检查水库和储物仓的防护能力。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设施都能正常运转,完全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压力测试通过,说明咱们的储水、储物区是可靠的。” 林舟在总结会上说,“但这不是终点,未来随着资源开发的深入,咱们的物资会越来越多,储水、储物区还要继续升级 —— 比如在水库旁加装太阳能抽水机,提高输水效率;在储物仓里安装温度控制系统,延长食品保质期。只有不断完善,才能跟上营地发展的步伐。”
夕阳西下时,队员们在储水、储物区举行了简单的 “启用仪式”。他们打开饮用水库的阀门,清澈的水流进特制的陶罐里,队员们每人喝了一口,甘甜的水滋润着喉咙,驱散了一天的疲惫;然后他们走进储物仓,取出新鲜的沙棘果酱和烤好的沙鸡肉,围坐在广场上分享,笑声在赤漠的暮色中回荡。
林舟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充满了踏实感。他知道,完善的储水、储物区,是营地稳定运转的 “基石”—— 有了充足且安全的水源,种植区的植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有序管理的物资,生产加工才能持续推进;有了应急保障,队员们才能安心探索更远的资源点。
此时,直播平台上,全球观众的留言充满了期待:“储水、储物区完善了,龙国队接下来是不是要搞更大的开发了?期待他们的新动作!”“从防御到开发,再到功能规划,龙国队一步一个脚印,把沙漠基地建得越来越强,这就是‘稳扎稳打’的力量!”
林舟对着镜头,举起手中装满清水的陶罐,微笑着说:“储水、储物区的完善,只是营地发展的一个阶段。未来,我们会继续优化营地功能,探索更多资源开发的可能,在赤漠中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