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元正终于看明白了,“你想借这本书推动改革?”
这一个两个,胆子都大的不行。
何江紧握拳头,“我知道自己做不到,但那些身居高位的大臣,有这个能力。”
应元正叹了口气,“你明明看过史书,改革这种事,自古以来有几个善终的?该清算时,不论男女老少,哪怕你已经死了,也逃不过。”
他真心不希望对方陷在这里面。
可何江却目光灼灼地回应,“改革,哪有不流血的!”
这话一出,震的应元正心头一颤。
“国家现在积重难返。虽然陛下颁布了摊丁入亩的政令,但这套政策,只有在士绅豪族势力薄弱的地方才能推行下去。世子让江浙地区试试?没个四、五年可行吗?”何江的声音再次上扬。
【实际上,在江浙地区,从开始推行到初步落实就花了大约6年时间,全面执行和调整过程耗时更久。】
何江移开视线,缓了缓,“之前国库便已空虚,朝廷面对蒙古和后金的压力,更加需要钱。难道敌人能等我们四、五年?”
经历过北固城之乱的应元正,当然明白这是不可能的。
之前的战争也表明后金在积极学习新技术,战力只会越来越强。
其实,这个时候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开放海禁,重启对外贸易,通过关税充实国库。
但开了这个,也就意味着朝廷会有新的财源和新的技术。
对手变强,那他造反的难度也会增大。所以出于私心,他绝不会主动提出这个建议。
至少,能拖一天是一天。最好在他报完仇以后执行。
想到这里,他看向何江,“如今陛下已经在税制上动刀,你还想怎么改?按照大宪章里说的经济自由执行?”
何江摇头,一字一句说道:“士绅一体化纳粮。”
应元正愣了一下,随即忍不住笑出声来。
“你都说了!摊丁入亩在江浙推行都要四、五年,那里的士绅怎么可能纳粮?”
何江神情冷静,“我知道江浙不可能,我也并未想过全国一起推行。”
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应元正突然反应过来,“你想在岭南实施?!”
何江笑了笑,“岭南能不能实施,要看世子怎么做?既然世子接下来要负责摊丁入亩的推行,不如趁机摸清岭南的土地情况、士绅结构,为下一步打下基础。”
应元正满脸的疑惑,“怎么?你还指望我来颁布法令?我是钦差,又不是皇帝!”
何江看着他,“我知道殿下真正的目的。”
屋内瞬间安静下来,连空气都凝滞了几分。
“但很抱歉,我帮不了殿下,但我并不认为殿下是错的。相反,我觉得殿下更适合那个位置。”
说罢,他起身行礼,动作恭敬而郑重,“我相信终有一天,岭南能在殿下的带领下,成为天下有志之士向往的地方!不只是岭南的岭南,而是天下的岭南!”
再次行了一礼后,他转身离开,步伐坚定。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应元正久久无言。
【宿主,不如咱们认真干?】
‘……别说的好像认真就能成功似的。’
【即使不成功,做这件事还是有好处的。】
‘比如说……’
【会得到岭南百姓的支持。】
‘……’
【你不是老说让王爷做点好事么?现在轮到你自己了。】
【不是为了权谋,也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做点什么。】
应元正忍不住轻笑一声。
‘真有你的,连你也一起劝我……行吧,我做!认真做,不枉我来这一趟!’
系统也难得笑着。
【其实,就算我不劝你,你也被他们劝动了吧?】
应元正哼了一声,没有回答。
他看向孙使带来的王海龙的信,拿起来,轻轻展开。
信中内容比孙使当面说的要详细得多,王海龙还将自己在福明岛创建工坊的事也告诉了应元正。
他信里说,6、7月份菲律宾已经收了一季水稻,但由于他们刚刚站稳脚跟,便只是出钱买了部分。
接下来,他打算大力推广玉米和番薯种植,并用一些日用品与当地土着交换大米。
“粟米和番薯都可以作为主食,只要做的好吃,士兵们也不太在意。如果可以,世子能不能整理几道简单的便携菜谱,像当初的土豆食谱那样?这样也能减少对大米的依赖。”
应元正无语了,“我干脆开个新东方得了。”
继续往下读,才发现王海龙还真整理了几种马尼拉本地关于玉米和番薯的做法。
比如说,玉米煮熟后搭配椰子奶煮成甜粥。磨粉后,还可以做蒸米糕,椰奶米糕。
玉米还可以发酵制成低度酒精。
红薯则可以与椰奶、棕榈糖一起炖煮,制成甜汤或布丁。或者将红薯切片油炸,外酥里嫩。
应元正一边看一边咽口水,“我觉得开个新东方也不错。”
【……这些做法确实算是菲律宾的经典甜食了。】
应元正立即站起身,离开书房。
王府的厨房已经有土豆这道菜了,但主要的供应地还是王海龙的福明岛。
董州负责运送,他还在黄氏商铺设了个摊位专门卖土豆,买的人随着孙使的食谱推广,倒是慢慢增多,但大部分还是他们自己人吃。
应元正找到王妃,她刚和孙使谈完事情。
“怎么了?这么急匆匆的。”王妃问道。
“母妃,我想在自家的庄子里,种点土豆、番薯、还有粟米。”
王妃早习惯他把荷兰豆说成土豆,之前听了他的建议,已经在自家田地里试种了几块地。
今年六月刚收了一批,但产量不算高,个头也偏小。这个月正准备种第二批,打算试试福明岛那边的方法。
【是了,土豆喜冷凉气候,广州夏季高温多雨,易导致病害,不适合大规模种植土豆。如果要种,最好选在冬季,从十一月到次年二月之间进行短季栽培。】
‘你怎么不早说?’
【哎呀,差点忘了,这个时代没有现代农业技术。】
应元正赶紧开口,“母妃,我想到一个问题,可能是影响土豆产量的关键原因。”
“哦?”王妃停下手中的铅笔,好奇地看着他,“什么问题?”
“是气候,我听费若望老师说,这土豆原产自……”
将系统说的知识叙述了一遍,王妃也听明白了,“那就等冬天再试一季吧。要是产量还是不行,咱们也不强求推广。就让王海龙那边继续运来便是。”
“嗯。”应元正点头,“那我们可以多种些番薯和粟米。”
“粟米?”王妃疑惑地看着他,“这不是通常种在山坡上的吗?”
“是的。”应元正笑着夸了一句,“母妃真是见多识广。”
省下他讲解的功夫。
“好地拿来种这个,是不是有些浪费?你想拿它做什么用?”王妃还是多问了一下。
“吃,这个也可以做主食。”
王妃手里的铅笔顿在纸上,愣了好一会儿才缓缓道:“这……不是喂牲口的么?”
这下换应元正定住了。
【这个时候的粟米口感粗糙,大多被当成饲料。】
‘你能不能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