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城的奠基石在春日下静静伫立,而在睿城王府深处,一场将决定北疆未来半个世纪命运的战略会议,正在悄然进行。刘睿与他的核心班底——王猛、陈平、霍去病、张辽、沈万三、欧冶子、赵铁鹰齐聚一堂,气氛庄重而肃穆。摊开在巨大楠木桌上的,不仅是北疆地图,更是一幅需要以五十年为尺度的宏伟蓝图。
一、 王猛定策:五十年三步走
王猛首先开口,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有力,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宏大视野。他手中拿着一卷刚刚草拟完毕的《北疆五十年发展疏略》。
“主公,诸位同僚。”王猛目光扫过众人,“北疆新立,根基未稳,强敌环伺。若只图一时之快,急于求成,无异于沙上筑塔。猛以为,当放眼长远,以五十年为期,分三步走,夯实根基,徐图大业。”
他展开疏略,上面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固本培元(约15年)
“此十五年,为我北疆生存立足之关键,核心在于‘内修政理,外御其侮’。”
· 政:彻底消化新收复之云中、定襄、五原三郡,完成《北疆新律》的全面推行与吏治整顿,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系。初步完成天启城核心区及镇北关主体建设。
· 军:四大军区及中央军团完成初步编练,总兵力达到三十万常备精锐。军队完成换装与新式操典训练,形成可靠战斗力。目标非主动扩张,而是确保能同时抵御南方朝廷与北方胡人的联合压力。
· 民:推广优质粮种与新农具,兴修水利,确保粮食自给并建立至少可支撑大军三年作战的战略储备。鼓励生育,增加人口。初步建立官营主导、私营为辅的工商业体系。
第二阶段:富国强兵(约20年)
“此二十年,为我北疆积蓄力量、厚积薄发之阶段,核心在于‘仓廪足而武备修,教化兴而人才出’。”
· 政:天启城完全建成,成为北疆政治、经济、文化绝对中心。行政体系高度成熟,政令畅通。
· 军:四大军区及中央军团完成满编,总兵力达到五十万。装备全面更新换代,形成包括强大水师在内的全方位军事力量。于此阶段末期,视情况启动对阴山以北胡人残余势力的扫荡作战,彻底解除北方威胁。
· 民:工商业繁荣,形成数个区域性经济中心。官道、运河网络初步建成,交通便利。完成全民基础教化体系的初步搭建(此为新增核心,后文详述)。
第三阶段:龙腾四海(约15年)
“此十五年,为我北疆争鼎天下、奠定不朽基业之阶段。核心待定,需依据前两阶段成果及天下大势再行谋划。”王猛合上疏略,沉声道,“此五十年规划,不求一时之速,但求步步为营,根基永固。尤其是第一阶段,稳字当头,切不可因小利而忘大局。”
五十年!三步走!如此长远的规划,让在场众人,包括刘睿在内,都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这已非简单割据,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立国方略。
二、 陈平补益:教育乃百年大计
王猛言毕,陈平抚掌而笑:“景略兄宏图,深谋远虑,平拜服。然,强国之基,不仅在甲兵之利,仓廪之实,更在于教化之兴!平愿为主公这五十年宏图,补上至关重要的一笔——兴教化,育英才,定千秋之基!”
他走到桌前,目光炯炯:“主公,诸位可知,为何前朝乃至历代,难有长治久安?其一便在於教化垄断于门阀世家,寒门子弟无由上达,英才埋没于乡野!我北疆欲成不世之业,岂能再蹈此覆辙?”
“故,平提议:于北疆境内,推行‘官学免费教化’之策!”陈平语出惊人。
“具体而言,”他详细阐述,“由政务院礼部及地方官府主导,建立三级官学体系:
· 蒙学:于各乡、各村设立蒙学堂,招收六至十二岁幼童,免束修(学费),由官府提供基础教材(如《千字文》、《算术启蒙》等),教授识字、算术、德行及北疆律法基础。此为基础扫盲与品德塑造阶段。
· 郡学:于各郡治所及大城设立郡学,招收蒙学优异者或通过基础考核者,免束修,并提供膳食补贴。教授经史子集(以符合主公理念的实用典籍为主)、律法、算学、格物(初步自然知识)等。此为培养基层吏员与专业人才之摇篮。
· 天启太学:于天启城设立最高学府——太学,汇聚北疆英才,不仅免一切费用,更提供丰厚廪饩(奖学金)。设明经、律法、算学、匠作、医科、武备等诸多学科,聘请各方大家(如欧冶大师亦可授课)讲学。此为培养国之栋梁,未来宰辅、名将、大家之所在!”
陈平最后总结,声音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此策若行,十年之内,我北疆识字之民将远超他地;二十年,基层吏员将尽出我官学,忠诚可靠;三十年,太学所出之英才,将遍布朝野,成为我北疆之脊梁!此非消耗国库之负累,实乃最丰厚、最长远之投资!请主公明鉴!”
免费教育!三级官学体系!
这一提议,其意义之深远,甚至超过了五十万大军!它直指人才选拔的根基,打破了门阀垄断,为北疆提供了源源不断、且忠诚度极高的后备力量。这完全符合刘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
刘睿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激动。他看着陈平,又看看王猛,沉声道:“陈平先生此议,高瞻远瞩,功在千秋!孤,准了!此项支出,列为政务院最高优先等级,户部需全力保障!沈万三,你的商号利润,也需划拨部分,支持教育!”
“臣,领旨!”沈万三毫不犹豫,他深知,这笔投资比任何买卖都划算。
欧冶子也抚须笑道:“妙哉!老夫之技艺,正愁后继无人,太学若设匠作科,老夫愿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三、 军政配套,夯实根基
有了五十年规划和免费教育这两大基石,具体的军政措施也随之调整。
军事上,霍去病与张辽均认为,用十五年时间打造三十万精锐,压力不大,关键在于装备与训练质量。他们与欧冶子详细商讨了未来军械的升级路线,尤其是重型弩机、骑兵具装、以及水师战舰的研发与制造计划。五十万大军的最终目标,也让大家有了更清晰的长期奋斗方向。
民政上,沈万三根据五十年规划,重新调整了商业布局。“通达天下”商号不仅要赚钱,更要承担起为北疆输入关键物资(如书籍、特殊原料)、收集情报、以及未来进行“经济渗透”的任务。他提出了建立“北疆发展基金”的构想,将部分商业利润和府库结余投入长期的基础设施和科技研发中。
欧冶子则拿着天启城和镇北关的扩建图纸,表示十五年初具规模完全可行,但若要建成理想中的“万世之基”,确实需要二三十年的不断投入和精心雕琢。
赵铁鹰镇守镇北关,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需要在未来十五年,一边筑关,一边练兵,一边防御可能来自草原的反扑,成为北疆最坚实的盾牌。
四、 朝堂定论,暗流依旧
最终,北疆未来的发展方略被确定下来。核心便是:以五十年为期,分三阶段,以“固本培元、富国强兵、龙腾四海”为战略步骤,以《北疆新律》和“免费三级官学体系”为两大基石,稳步推进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宏大计划。
“此策,定为北疆最高国策,诸卿需谨记于心,勠力同心!”刘睿做最后总结,声音中带着开创时代的决绝,“自即日起,北疆上下,皆为此宏图而奋斗!”
“臣等遵命!愿为主公宏图,效死力!”殿内众人,心潮澎湃,齐声应诺。
然而,就在北疆定下五十年大计的同时,南方京城派出的钦差使团,已然渡过大河,进入了北疆地界。他们带着皇帝的诘问与审视,即将面对一个在严密信息管控下,正按照自己独特轨迹默默积蓄力量的庞然大物。北疆的宁静,或许很快将被打破,但这只潜龙,已然张开了鳞爪,做好了应对一切风浪的准备。教育的种子已经播下,只待时光流转,开花结果,滋养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