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宏于朝会之上借潼关大捷之势,悍然发难,直指淮安仓弊案,成功促使皇帝派遣钦差彻查。此举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帝国的各个角落。
钦差巡漕组以都察院右都御史陈鉴为首,带着皇帝的严旨与尚方宝剑,星夜兼程,奔赴淮安。消息传出,漕运系统内部暗流汹涌,与淮安仓有牵连的各方势力,如同被惊扰的蚁穴,开始疯狂地串供、销毁证据、转移赃款,甚至不惜制造新的“意外”来阻挠调查。
京城之内,气氛同样波谲云诡。杜宏府邸周围,窥探的视线明显增多,既有来自各方势力的探子,恐怕也少不了皇帝暗卫的身影。杜宏对此心知肚明,却恍若未觉,每日依旧按时前往枢密院与户部点卯,处理公务,甚至比以往更加沉默低调。
然而,在这表面的平静之下,杜宏并未停止动作。他深知,仅凭钦差明面上的调查,未必能触及核心。那些盘踞在漕运系统多年的蛀虫,早已织就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手段老辣,善于伪装。
他再次动用了自己早年布下的、为数不多且隐藏极深的几条“暗线”。一条线,通往淮安当地一个看似与官场毫无瓜葛、实则掌控着码头苦力行会的老江湖;另一条线,则连向漕运总督府中一名负责文书誊抄、地位卑微却心细如发的老书吏。他没有给他们具体的指令,只是通过极其隐秘的方式,传递了“风紧,留心账外之账,留意意外之人”的警示。
与此同时,杜宏将目光投向了因“黑风峪大捷”而声望更隆的潼关。他再次提笔给郭信写信,这一次,不再是具体的战术建议,而是以老友关切的口吻,提醒郭信,慕容恪新败,其主镇西王必然震怒,后续报复必将更为酷烈,需严防其狗急跳墙,行险一搏。同时,他也隐晦地提及,朝廷虽胜,然内部掣肘犹在,粮饷补给恐仍有波折,望郭信早做心理准备,并尽可能在关内囤积些应急物资。
这封信,既是提醒,也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布局。他要在郭信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一颗对朝廷后勤不再完全信任、必须自身掌握部分主动的种子。这或许能为潼关在未来的某个危急时刻,多争取一线生机。
就在杜宏于京城暗中落子之际,淮安方面的消息也开始零星传回。
钦差陈鉴一行抵达淮安后,果然遭遇了重重阻碍。漕运衙门提供的账册看似天衣无缝,相关人员众口一词,将押运延误归咎于天气、河道淤塞,将仓廒维修说成是例行公事,巡仓御史的“意外”更是被描绘得无懈可击。调查一度陷入僵局。
然而,数日后,情况出现了转机。先是码头苦力行会暗中向钦差卫队举报,称曾目睹深夜有不明船只靠近官仓码头,卸载之物并非粮食,而是沙石!紧接着,那名老书吏也冒着天大风险,通过特定渠道,向陈鉴呈上了一份他凭借记忆默写出的、与官方账册记载有出入的“私账”片段,上面隐约记录着几笔数额巨大的“漂没”和“火耗”,去向不明!
这两条线索,如同利刃,终于划破了淮安仓表面的完美伪装!陈鉴精神大振,立刻以此为由,强行查封了淮安仓相关账目和仓库,并逮捕了几名关键的中层官吏,严加审讯。
淮安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飞回京城。朝堂之上,原本那些为漕运系统辩护、指责杜宏危言耸听的官员,顿时噤若寒蝉,面色难看。皇帝赵珩闻奏,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再次严令陈鉴一查到底!
风暴,已然从杜宏点燃的那个小小火星,开始演变成席卷漕运系统的烈焰。
然而,就在这看似胜利在望的时刻,杜宏却接到了来自宫中一道看似寻常的旨意:陛下念其年迈,近日操劳,特赐下高丽参、灵芝等滋补之物,并谕其可酌情休沐,保重身体。
捧着那盒珍贵的药材,杜宏脸上没有任何喜色,眼神反而更加深邃。这赏赐,与其说是关怀,不如说是一道温和的警告,是皇帝在提醒他,适可而止。皇帝需要他这把刀去砍杀外敌和内奸,却绝不希望这把刀过于锋利,甚至反过来主导了砍杀的方向和节奏。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杜宏低声自语,将那盒药材轻轻放在案头。
他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在秋风中瑟缩的枯草。淮安案已掀开一角,背后的黑手绝不会坐以待毙,必然会有更激烈的反扑。而皇帝的态度,也变得愈发微妙。
前路,依旧迷雾重重,杀机四伏。他这条孤狼,在撕咬猎物的同时,亦需时刻警惕来自背后的目光。但他脚步未停,只是将身形,隐入了更深的阴影之中。波谲云诡的棋局,落子,才刚刚开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