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东亚病夫”的逆袭:曾朴与他的文学“孽海”传奇

第一章 “东亚病夫”不病?——曾朴的反讽式“笔名出道”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上海,一家书坊的伙计正扯着嗓子喊:“新到《江苏》杂志!‘东亚病夫’先生的《孽海花》前六回,错过等半年啊!”

这话一喊,路过的人里,十个有八个会愣一下:“‘东亚病夫’?又是哪个酸秀才自怨自艾?”只有常混文人圈的几个熟客会会心一笑——他们知道,这“东亚病夫”不是真“病”,而是曾朴给自己起的笔名,藏着的不是颓丧,是一肚子“怼天怼地”的火气。

要论出身,曾朴本该是个“标准的官宦子弟”。他老家在江苏常熟,祖父曾熙文是道光年间的进士,父亲曾之撰官至刑部主事,家里藏书堆得能当墙用。按常理,他该走“科举当官”的老路:四岁开蒙,七岁背《论语》,十几岁考秀才,二十几岁中举人,一步步往朝堂上爬。可曾朴偏不——他打小就不是“安分的读书人”。

五岁那年,家里请了个老秀才教他认字,老秀才念“子曰:学而时习之”,他却插嘴:“先生,‘习’是温习,那要是学了没用的东西,温习还有啥用?”老秀才气得吹胡子瞪眼,说他“朽木不可雕”;十几岁时,他偷偷把父亲藏的《海国图志》《天演论》翻出来看,看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拍着桌子跟同学说:“咱们不能再读死书了!洋人都打到家门口了,还考八股文,这不是等着挨打吗?”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曾朴二十岁,揣着家里给的盘缠去北京考举人。可到了考场,他一看考题——还是“四书五经”里的老一套,再看周围的考生,要么埋头抄范文,要么偷偷翻小抄,顿时没了兴致。他索性挥笔写了篇“离经叛道”的文章,把科举制度骂了一顿,说“此等取士之法,如缚人之手足,断人之耳目,何谈强国?”考官看了,气得把卷子扔在地上,批了个“狂悖无状”,他自然落榜了。

回家后,父亲气得要打他,他却梗着脖子说:“爹,中了举人又怎样?您看那些当官的,要么贪赃枉法,要么只会磕头,能救中国吗?我不考了,我要学新学,写文章,叫醒更多人!”

也就是这时候,西方报刊开始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说中国“积贫积弱,民性懦弱,如病入膏肓”。曾朴看到这话,气得夜里睡不着觉——他知道国家是有“病”,但这“病”不是“民性懦弱”,是制度腐朽、官场腐败。为了反驳洋人,也为了警醒国人,他干脆抢过“东亚病夫”这个称呼,当成自己的笔名:“你们说我是‘病夫’,我就做个‘看病的病夫’——用我的笔,把国家的‘病症’写出来,让大家看看,这‘病’到底在哪!”

第一次用“东亚病夫”投稿,是给金天翮办的《江苏》杂志写《孽海花》。稿子寄出去后,金天翮看了又惊又喜,立马回信:“‘病夫’兄,你这稿子写得太妙了!比我写的那些干巴巴的政论有意思多了!赶紧接着写,我给你开专栏!”

结果稿子一登出来,读者炸了锅。有人写信给杂志:“‘东亚病夫’先生到底是谁?怎么把洪文卿(洪钧)和赛金花的事儿写得这么细?是不是跟他们认识?”还有人猜:“这‘病夫’肯定是个老官僚,不然怎么知道那么多官场秘闻?”曾朴看了这些来信,躲在书房里笑:“我哪是什么老官僚?我就是个没中举的‘狂生’,不过是爱听故事、爱记事儿罢了!”

更有意思的是,有次他去茶馆喝茶,听见两个茶客争论“东亚病夫”是男是女。一个说:“肯定是女的!你看写傅彩云(赛金花原型)写得那么细腻,男的哪能懂这么多?”另一个反驳:“不对!写官场那股子辛辣劲儿,女的写不出来,肯定是男的!”曾朴在旁边听着,端着茶杯差点笑喷,赶紧低头假装喝茶,生怕被认出来。

后来有人问他:“你这笔名太扎眼了,不怕被人骂吗?”曾朴放下茶杯,正经起来:“骂我的人,要么是没看懂我的意思,要么是怕我写的事儿戳到他们的痛处。我不怕骂——只要我的笔能让一个人醒过来,这‘东亚病夫’的名儿,我就担得值!”

第二章 从“科举弃子”到“小说达人”——曾朴的“文坛转型记”

落榜后的曾朴,没再碰过科举的卷子,反而一头扎进了“新学”的世界。他先是跟着父亲的朋友、外交家许景澄学英语,后来又迷上了法语——那时候法语是欧洲的“外交语言”,曾朴觉得“要跟洋人打交道,得先懂他们的话,不然只能被蒙在鼓里”。

学法语的过程,说起来全是“笑话”。他请了个法国传教士当老师,第一次上课,传教士教他说“bonjour”(你好),他一开口就带了常熟口音,说成了“崩茹”,传教士笑得直捂肚子:“曾先生,你这不是法语,是‘常熟法语’!”曾朴也不脸红,反而跟着笑:“没关系,多练练就好了。你看中国人学洋话,不都是从‘洋泾浜’开始的吗?”

为了练发音,他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练嘴型,连吃饭的时候都在念叨法语单词。有次家里请客人吃饭,他夹着菜突然冒出一句“ment ?a va?”(你好吗?),客人愣了半天,他才反应过来,赶紧解释:“对不起,最近练法语练魔怔了!”

学会法语后,曾朴开始疯狂读法国小说。雨果的《悲惨世界》、左拉的《娜娜》、莫泊桑的《羊脂球》,他一本接一本地读,越读越着迷。他说:“法国小说里的人,不管是贵族还是乞丐,都活得有血有肉,不像咱们的旧小说,要么是忠臣孝子,要么是奸臣贼子,太刻板了。我要写小说,就写这样的人!”

这时候,他遇到了金天翮——一个跟他一样“不安分”的文人。金天翮比他大几岁,办了份《江苏》杂志,专写抨击时政的文章,可销量一直不好。两人一见如故,喝着茶聊起文坛现状,金天翮叹气道:“现在的人都不爱看干巴巴的政论,光说大道理没人听。要是能把咱们想说的话,藏在故事里,说不定效果更好。”

曾朴眼睛一亮:“我也是这么想的!你还记得洪文卿和赛金花的事儿吗?洪文卿是状元,后来当公使去了欧洲,赛金花跟着他去了,见了不少洋人,回来后又在上海、北京混,这俩人的故事,不就是一面镜子吗?能照出官场的腐败,也能照出中外交流的乱象!”

金天翮一拍大腿:“好主意!你赶紧写,我给你在杂志上连载!”

可真动笔写,曾朴才发现“没那么容易”。他一开始想照着《三国演义》的路子写,可写了两回就觉得不对——《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可洪钧和赛金花的事儿,很多细节都是道听途说,没正经史料记载。他索性改了主意:“不如把真事当线索,再把我听到的官场故事、社会乱象都串进去,写成‘历史小说’,既好看,又能说事儿!”

为了收集素材,他成了“茶馆常客”。每天下午,他都去上海的“一品香”茶馆,点一壶茶,听旁边桌的人聊天——有退下来的官员说“某总督怎么贪钱”,有商人说“洋行怎么坑中国人”,有戏子说“某王爷怎么捧角儿”,他都偷偷记在小本子上。有时候听到精彩的,他还会主动搭话:“先生,您这事儿说得真有意思,能不能再给我讲讲?”

有次他听一个老幕僚说,洪钧当年在欧洲当公使,因为不懂外语,被翻译骗了,把一份重要的条约译错了,导致中国丢了不少利益。曾朴听了,气得拍桌子:“这么大的事儿,怎么没人说?我得把它写进小说里,让大家都知道!”

写《孽海花》的时候,曾朴还有个“怪习惯”——喜欢边写边改,改得比写得还多。有时候写了一段,觉得“不够辛辣”,就推翻重写;有时候觉得人物“不够鲜活”,就加几个细节,比如给某个官员加个“爱抠鼻子”的小动作,让读者一看就记得住。金天翮催他稿子:“你别改了,再改读者都等急了!”他却说:“写小说跟做衣服一样,得合身、好看,不然读者穿着不舒服,我心里也不踏实。”

就这样,《孽海花》前六回在《江苏》杂志连载后,一下子火了。书坊老板找上门来,想把它印成单行本;读者写信来催更,问“傅彩云后来怎么样了”;连一些官员都偷偷买来看,想知道“里面有没有写自己”。曾朴这下彻底“转型”成功——从一个“科举弃子”,变成了民初文坛的“小说达人”。

有人问他:“你现在成了名作家,后悔当初没考科举吗?”曾朴笑着摇头:“要是中了举,我现在可能还在衙门里抄公文,哪能写出《孽海花》?我这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没当成官,却成了个‘写故事的人’,挺好!”

第三章 《孽海花》:晚清版“八卦联播”,藏着大格局

1905年,《孽海花》单行本出版,署名“东亚病夫”。这本书一上架,就跟现在的“顶流剧”一样——书坊老板早上开门,中午就卖断货,只能连夜加印;读者熬夜追读,有人甚至把书里的人物跟现实中的官员一一对应,还编了“《孽海花》人物对照表”在私下流传;连鲁迅、茅盾这些后来的文学大家,都成了它的“粉丝”。

《孽海花》到底好看在哪?说穿了,它是“晚清版的八卦联播”,但又不止于八卦——曾朴用洪钧和赛金花的爱情故事当线,把晚清几十年的官场腐败、社会乱象、中外交流的趣事全串了起来,既有“吃瓜”的乐趣,又有“看社会”的深度。

比如书里写洪钧当公使去欧洲,第一次参加外国宴会,闹了不少笑话。洋人请他吃西餐,他不知道怎么用刀叉,只能偷偷看旁边的人;洋人跟他聊“进化论”,他听不懂,只能点头说“是是是”;更荒唐的是,他带的翻译是个半吊子,把“条约”译成“合同”,把“主权”译成“好处”,结果签了个“吃亏的条约”,回来还被朝廷当成“功臣”。曾朴写这段的时候,没直接骂洪钧“无能”,而是通过几个小细节,让读者自己笑出声,笑完了又觉得心酸——一个状元公使,连外语都不懂,怎么跟洋人打交道?这不是“盲人摸象”吗?

再比如写赛金花(傅彩云),曾朴没把她写成“风尘女子”的刻板形象。他写她聪明伶俐,跟着洪钧在欧洲学外语、学礼仪,居然能跟法国皇后聊天;写她敢作敢为,洪钧死后,她没靠别人,自己在上海开了家“书寓”,活得风生水起;还写她有民族气节,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时候,她用自己跟德国军官的交情,救了不少老百姓。有读者说:“看了《孽海花》,才知道赛金花不是传说中的‘祸水’,是个有血有肉的女人!”

书里的“官场八卦”,更是让人看得“又气又笑”。比如写一个叫“李宝嘉”(其实是影射某官员)的人,为了升官,居然给上司的姨太太送“洗脚盆”,还亲自给姨太太洗脚,说“大人为国家操劳,我替大人照顾夫人,是应该的”;再比如写一个官员,天天喊着“反腐倡廉”,背地里却收了几十万两银子,把贪来的钱藏在床底下,结果床塌了,银子全露了出来,被人抓了个正着。这些事儿,听起来像笑话,可都是曾朴从茶馆、从朋友那听来的真事儿——只不过他用幽默的笔调写出来,更让人觉得讽刺。

《孽海花》跟其他谴责小说比,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它不只是“吐槽”,还写了不少“新事物”。比如写上海的“电灯”,老百姓第一次见,以为是“鬼火”,吓得不敢出门;写“火车”,有人说“这玩意儿会吃煤,还会冒烟,肯定不吉利”;写“报纸”,官员们怕报纸说真话,居然派人去报馆“盯梢”,不让登批评他们的文章。这些细节,让现在的人读起来,能清楚地看到晚清社会“新旧碰撞”的样子——既可笑,又真实。

曾朴写《孽海花》,还有个“小私心”——想让国人了解外国。书里写了不少欧洲的历史、文化、科技,比如写法国大革命、写蒸汽机的发明、写进化论的提出,还借人物之口说:“咱们不能光骂洋人,也得学他们的好东西。他们的轮船、火车比咱们的马车快,他们的学校比咱们的私塾教得多,这些都得学,不然永远赶不上人家。”

可这本书也给曾朴带来了麻烦。有个被影射的官员,看了《孽海花》后气得拍桌子,派人去找曾朴“算账”,说他“造谣诽谤,败坏官声”。曾朴听到消息,赶紧躲到朋友家,可他没停笔,反而在后续的章节里,加了一段“官员打压文人”的情节,暗讽那个官员“做贼心虚”。朋友劝他:“你别写了,小心惹祸上身!”他却说:“我要是停笔,就对不起那些等着看我稿子的读者,也对不起‘东亚病夫’这个笔名。我写的是真事儿,怕什么?”

后来,《孽海花》一共写了三十回,虽然没写完(曾朴晚年想续写,可惜身体不好,没完成),但已经成了“清末四大谴责小说”里最特别的一本。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它“结构工巧,文采斐然,在谴责小说中独树一帜”;茅盾也说:“《孽海花》不只是小说,是晚清社会的‘百科全书’,读它,就像读了一部生动的晚清史。”

第四章 “文艺推手”曾朴:办杂志、译洋书,玩转民初文坛

《孽海花》火了之后,曾朴没停下脚步——他想做更多“推广新文学”的事儿。1907年,他跟徐念慈、黄摩西一起,在上海办了份《小说林》杂志。这份杂志跟当时的其他杂志不一样,不只是登小说,还登翻译作品、文学评论、新书推荐,堪称“民初文坛的‘文艺综合体’”。

办杂志的过程,充满了“穷并快乐着”的日子。一开始,他们没多少钱,租了个小阁楼当编辑部,桌子是二手的,椅子是拼凑的,连油墨都是买最便宜的。曾朴既是主编,又是撰稿人,还得跑印刷厂、拉赞助,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有次印刷厂老板催稿费,说“再不给钱,就不印了”,曾朴只能厚着脸皮去找朋友借钱,回来后笑着跟徐念慈说:“没事,咱们的杂志好看,读者会支持咱们的!”

还真让他说中了。《小说林》一创刊,就因为“内容新鲜”火了。他们登的翻译小说,比如莫泊桑的《项链》、左拉的《小酒店》,都是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他们登的文学评论,比如《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第一次提出“小说能改变社会”的观点;他们还搞了个“读者来信”栏目,鼓励读者提意见,有读者说“想看更多法国小说”,曾朴立马就组织人翻译。

有次,一个读者写信说:“我是个学生,没钱买外国书,能不能在杂志上多登点外国文学知识?”曾朴看了,立马在杂志上开了个“外国文学小课堂”栏目,每期介绍一位外国作家,从雨果到托尔斯泰,从莎士比亚到狄更斯,用通俗的语言讲他们的故事和作品。这个栏目一登,就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说“原来外国有这么多好作家,以后再也不觉得外国文学‘高大上’了”。

除了办杂志,曾朴还一头扎进了“翻译法国文学”的事儿里。他说:“法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宝藏’,雨果的爱国、左拉的批判、莫泊桑的细腻,都值得中国人学。我要把这些好作品译过来,让国人看看,外国文人是怎么写社会、写人性的。”

翻译《悲惨世界》的时候,曾朴下了“苦功夫”。这本书篇幅长,内容复杂,里面有很多法国历史和文化的细节,为了译准确,他查了几十本参考书,还专门写信给法国的朋友,请教不懂的地方。有个段落写法国大革命时的街垒战,里面有很多军事术语,曾朴不懂,就去请教当过兵的朋友,直到把每个词都弄明白才肯罢休。

译完《悲惨世界》后,他又译了左拉的《娜娜》、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他的翻译有个特点——不直译,而是“意译”,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情感,同时让中国读者看得懂。比如译《包法利夫人》里爱玛的心理活动,他不用生硬的书面语,而是用细腻的白话,让读者能感受到爱玛的痛苦和挣扎。

有人说他“翻译得太‘中国化’了,丢了原文的味道”。曾朴却不这么认为:“翻译不是‘照镜子’,是‘搭桥’——要把外国的好东西,通过这座桥,送到中国读者面前。要是译得太生硬,读者看不懂,这座桥就白搭了。”

那时候,鲁迅也在翻译外国文学,两人虽然没见过面,但互相知道对方的工作。有次,鲁迅在文章里提到曾朴的翻译,说“‘东亚病夫’译的法国小说,很有味道,值得一读”。曾朴看到后,高兴得跟朋友说:“连周树人(鲁迅)都夸我,看来我的翻译没白做!”

除了办杂志、译洋书,曾朴还在上海开了家“真美善书店”。这家书店不只是卖书,还成了文人的“聚集地”——茅盾、郁达夫、徐志摩这些年轻文人,经常来书店跟曾朴聊天,聊文学、聊社会、聊未来。曾朴也乐意跟他们聊,还把自己的藏书借给他们看,说“年轻人有想法,中国的文学才有希望”。

有次,徐志摩拿着自己写的诗来给曾朴看,说“先生,您帮我看看,这诗写得怎么样?”曾朴看了,笑着说:“写得好!有灵气,有新意。不过有些句子太晦涩,普通读者可能看不懂,再改改就更好了。”徐志摩听了,赶紧回去改,后来还在《真美善》杂志上发表了这首诗。

那时候的曾朴,已经从“东亚病夫”变成了民初文坛的“文艺推手”——他办的杂志、译的洋书、开的书店,就像一道道“窗口”,让中国读者看到了更广阔的文学世界,也让更多年轻文人找到了“发光的机会”。有人说他“是中国新文学的‘铺路石’”,曾朴听了,笑着说:“我就是个‘喜欢文学的人’,能为文学做点事,我就满足了。”

第五章 “病夫”的真内核:一支笔,救一个时代的“精神感冒”

1927年,曾朴回到了老家常熟,住在城南的“虚廓园”里。这时候的他,已经五十岁了,身体不如以前,眼睛也花了,但他还是没放下笔——他在修改《孽海花》,想把没写完的部分补上,还想把这些年收集的新素材加进去。

有人劝他:“您都这么大岁数了,该好好养老了,还改它干嘛?”曾朴指着书桌上的稿子,笑着说:“这《孽海花》就像我的孩子,小时候没把它教好,现在得好好教教它,让它能对得起读者,也对得起我自己。”

晚年的曾朴,经常坐在园子里的桂花树下,一边喝茶,一边回忆过去。他想起年轻时在北京落榜的日子,想起在上海办杂志的日子,想起跟文人朋友聊天的日子,也想起“东亚病夫”这个笔名的由来。有次,他的孙子问他:“爷爷,别人都叫您‘东亚病夫’,您不生气吗?”曾朴摸了摸孙子的头,说:“爷爷不生气。爷爷当年用这个名字,是想告诉大家,咱们国家虽然有‘病’,但只要咱们肯努力,就能把‘病’治好。现在你看,咱们国家比以前强多了,这就是好事啊!”

其实,“东亚病夫”这个笔名,从来不是曾朴的“标签”,而是他的“武器”——他用这支笔,揭露社会的“病症”,就像医生用手术刀给病人看病;他用这支笔,传播新思想、新文学,就像老师给学生上课;他用这支笔,鼓励国人振作起来,就像朋友在旁边加油打气。

他这一生,没当过大官,没赚过大钱,甚至没把《孽海花》写完,但他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文学、为中国的社会,做了很多事:

- 他写《孽海花》,让更多人看到了晚清的真实面貌,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国家该怎么变”;

- 他办《小说林》《真美善》杂志,为新文学提供了“舞台”,也让更多年轻文人有了“发声的机会”;

- 他翻译法国文学,为中国读者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也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 他用“东亚病夫”这个笔名,传递了“永不放弃”的精神——国家再难,也不能绝望;社会再乱,也不能沉默。

1935年,曾朴在常熟去世,享年五十八岁。他去世后,朋友们给他办了个简单的葬礼,来送葬的人很多——有文人,有读者,还有他帮助过的年轻作家。茅盾在悼念文章里说:“曾朴先生是个‘真诚的文人’,他的笔,他的人,都值得我们记住。”

现在,再读《孽海花》,我们可能会觉得里面的有些情节很可笑,有些观点很陈旧,但我们不能忘记,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有一个叫曾朴的文人,用“东亚病夫”这个反讽的笔名,用一支笔,为这个时代的“精神感冒”开出了“药方”——那药方的名字,叫“清醒”,叫“勇敢”,叫“希望”。

就像曾朴在《孽海花》的序言里写的:“吾书虽小,吾心甚大——愿以吾之笔,唤醒国人之魂,愿以吾之文,助吾国之兴。”

这,就是“东亚病夫”曾朴的真内核——他不是“病夫”,是“战士”,是“文人”,是“用文字照亮时代的人”。而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也像《孽海花》一样,永远留在了中国文学的长河里,留在了每个记得他的人心里。

爱读书屋推荐阅读:穿越三国,落魄汉室的江东之路穿越大唐我家财万贯才不要当赘婿铁血丹心,明末的逆袭之旅迷川志我吕布要在三国插满红旗三国:最强谋士穿成假太监:后宫太乱,皇帝跪求我平乱前方高能重生废太子,修仙大能杀穿皇朝寒门书生,开局捡个便宜小娇妻骑马与砍杀从岛国开始拒嫁天王老公大秦:开局祖龙先祖寒门小娇妻中州风云之霁月星辰秦昊全集小说阅读免费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大秦帝婿:我穿越成了墨家巨子极品大地主大唐:谁让楚王上朝的世公子,以华夏人杰掌控异世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金兵入侵,我成了大宋救世主重生司马懿,亲身隆中为汉出仕!富可敌国,你叫我姐扶弟魔?大唐小相公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医妃火辣辣铁十字继承三位皇嫂后,我无敌于天下超神大军阀超级修真弃少大人,得加钱家乡纪事之我所知道的铁道游击队落榜当天,娶了个郡主娇妻回家穿越大秦,以武止戈,横扫六合!三国之我是皇太子大明百官:暴君朱厚照战皇林天龙抗战:黄埔签到百天统领北洋军阀大唐小兕子:小囊君,我又给你带好东西啦精兵强将系统,百万虎贲镇大宋国破山河在颜值太高!人在古代成魅魔了!皇帝假死?不管了,我直接登基!大唐:寒门成侯爷,揭秘卷轴疑案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陛下,饶了貂蝉吧,你阳气太重了我执天下超次元战争游戏
爱读书屋搜藏榜:丹麦崛起1890日出海东大唐锦鲤小郎君谋士骗术大齐好男人田园空间:倾城嫡女玲珑五胡之血时代寒门出了个状元郎昌明民国响马乱皇兄,这个皇位我真不要大秦:治粟内史的狂想宏图大梁:我家殿下太低调别刺激孤,孤不傻了君临天下大秦:陛下快退位,不然公子反了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宫廷幽处孤芳难自赏从特种兵开始的军旅生涯江山争雄大明天仙谱大明:我洪武爷亲弟!忆昔大唐贞观世天幕通万代,这是未来华夏?我,朱允熥带大明走向日不落,老朱直呼赢麻宋朝玩主三国争霸,最强六边形战士三国:武将拉满谁能拦我一统全球穿回元末闹革命一起当兵的日子三国:我曹操,小乔请自重重生于红楼末年天骄狂尊我在大秦当榜一大哥大唐:开局迎娶李秀宁天幕视频,给古人亿点点现代震撼北宋:武大郎变成高富帅!重生之废材皇子缔造理想国度瑟瑟惊蝉永远的兵魂大秦神捕重生之这个崇祯有点萌秀才无双大唐太子爷我,怎么可能有很多娘子!幻之盛唐开局造反:女帝请自重庆熙风云录枭风寒门枭士
爱读书屋最新小说: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帝王串串烧大唐:家父程咬金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