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元稹:中唐“显眼包”才子的一生——从“元白”到“莺莺郎”的硬核逆袭与花式翻车

第一章 初出茅庐:“小元”的学霸养成记——从“破落户”到“科举黑马”

要聊元稹,得先从他的“起点配置”说起——这哥们儿的开局,简直是唐代版“地狱难度”。公元779年,元稹出生在河南洛阳一个“曾经阔过”的家庭:祖上是北魏皇族鲜卑拓跋氏,听着挺唬人,可到他爹这辈,早就没了“王爷”的光环,只剩个“小官”的空壳子。更惨的是,元稹8岁那年,他爹直接撒手人寰,留下孤儿寡母跟着外婆过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妥妥的“破落户”开局。

但元稹偏不按“苦情剧本”走,他把“穷”变成了“卷”的动力,硬是活成了唐代“学霸天花板”。那会儿没补习班,也没网课,他就跟着母亲读书——他娘郑氏是个文化人,一手好书法,还懂儒家经典,堪称“私人家庭教师”。元稹这孩子也争气,别的小孩在村口摸鱼掏鸟窝时,他在啃《诗经》;别的少年在酒楼喝酒吹牛时,他在练写文章。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就是“慈母手授书传,教吾书学”——翻译过来就是“我妈手把手教我,想不学好都难”。

不过学霸的“卷”,有时也带着点“可爱的轴”。比如考科举这事儿,唐代科举分“进士科”和“明经科”,前者难如登天(录取率不到1%),后者相对简单,有点“保底选项”的意思。元稹偏不,第一次考就奔着“进士科”去,结果不出意外地落榜了——毕竟那会儿他才15岁,搁现在刚上高中,就想考“清华北大”,确实有点嫩。

但元稹的优点是“不玻璃心”,落榜了不抱怨,反而跑去跟当时的文坛大佬陆贽“蹭经验”。陆贽是谁?中唐宰相,写文章的一把好手,相当于现在的“作协主席+国务院领导”。元稹捧着自己的诗文上门,嘴还甜,一口一个“先生”,把陆贽哄得挺开心,当场就夸他“此子有才,将来必成大器”——这波“抱大腿”,直接为他后来的仕途攒了“第一波人脉”。

公元798年,19岁的元稹再次冲击科举,这次他学“聪明”了:先考“明经科”保底,结果一考就中,成了“明经及第”。要知道,唐代“明经科”虽然比“进士科”容易,但19岁考上的也寥寥无几,元稹这波操作,相当于“先拿个‘985’保底,回头再冲‘清北’”,妥妥的“学霸式稳妥”。

也就是在这时候,“元才子”的名号开始在洛阳小范围流传——不是因为他中了科举,而是因为他写的诗。那会儿他常跟洛阳的文人聚在一起“诗会”,别人写诗还在抠“平仄对仗”时,元稹已经开始写“白话诗”了,比如他早年写的《田家词》,里面有句“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把农民种地的场景写得活灵活现,跟“农村Vlog文案”似的,一下子就和那些“掉书袋”的诗人拉开了差距。有人就调侃他:“元稹这小子,写诗不跟人玩‘文字游戏’,专写老百姓的事儿,这才叫‘真才子’!”

不过这会儿的“元才子”,还只是个“区域性网红”,真正让他火遍长安的,得等他遇到那个“命中注定的男人”——白居易。

第二章 长安相遇:“元白”组合,唐代诗坛的“顶流搭子”——从“同事”到“灵魂伴侣”

公元803年,24岁的元稹因为“明经及第”,被分配到长安做“秘书省校书郎”——这个职位听起来洋气,其实就是“国家图书馆管理员”,每天的工作是整理图书、校对典籍,枯燥得很。但元稹没觉得无聊,因为在这里,他遇到了白居易。

白居易比元稹大7岁,也是“秘书省校书郎”,两人算是“同事”。第一次见面,两人就聊嗨了:从儒家经典聊到诗歌创作,从官场现状聊到人生理想,越聊越觉得“相见恨晚”。白居易后来回忆这段时光,说“予与元微之(元稹字微之),定交於生死之间”——这话听着有点“夸张”,但确实是两人友谊的真实写照。

那会儿的长安,文人圈流行“组局喝酒写诗”,元稹和白居易一加入,直接把“酒局”变成了“诗歌创作研讨会”。别人喝酒是“划拳行令”,他们俩喝酒是“你一首我一首”:白居易写首《长恨歌》初稿,元稹连夜读完,第二天就写首《连昌宫词》来“呼应”;元稹写首吐槽官场的《杂曲歌辞·出门行》,白居易立马回一首《秦中吟》跟他“组队吐槽”。

久而久之,长安的文人都知道,“元稹和白居易”是捆绑出现的——就像现在的“顶流组合”,提到一个必提另一个,于是“元白”这个雅号,就这么传开了。更有意思的是,两人还发明了一种“远程互动模式”:后来元稹被贬到外地,两人没法见面,就靠“寄诗”聊天,有时候一天能寄两三首,跟“古代版微信聊天”似的。白居易还特意统计过,说自己跟元稹“通邮”多年,光保存下来的诗就有“数百首”——这要是搁现在,俩人的聊天记录能塞满整个手机内存。

“元白”组合的火,不光是因为“友谊深”,更因为他们的诗“接地气”。当时的诗坛,要么是写“宫廷艳情”的,要么是写“山水田园”的,离老百姓的生活老远。而元稹和白居易偏不,专写“民生疾苦”:元稹写《织妇词》,吐槽“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织妇为了织出好布,到老都嫁不出去);白居易写《卖炭翁》,痛骂“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宦官强买强卖)。两人还一起提出了“新乐府运动”的主张,简单说就是“写诗要反映现实,不能光玩虚的”——这波操作,直接让他们从“文人圈顶流”变成了“全民诗人”。

不过“元白”这对“搭子”,也有过“搞笑的小矛盾”。比如有一次,两人比谁的诗“传播广”:白居易说自己的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小孩和胡人都能背);元稹不服气,说自己的《莺莺传》“写出来没几天,长安的酒楼都在唱里面的词”——最后俩人谁也没说服谁,干脆一起去酒楼喝酒,让老板“随机点歌”,结果老板先唱了《长恨歌》,又唱了《莺莺传》,俩人哈哈大笑,算是“打了个平手”。

这会儿的元稹,已经从“洛阳小才子”变成了“长安顶流”,“元白”的雅号也成了他的“金字招牌”。但谁也没想到,就在他仕途和名气都顺风顺水的时候,他会因为一个女人,又多了个“莺莺郎”的雅号,还引发了一场持续千年的“爱情争议”。

第三章 《莺莺传》:才子的“爱情回忆录”还是“自我辩解书”?——“莺莺郎”的甜蜜与糟心

要说元稹这辈子最“出圈”的作品,不是那些反映现实的乐府诗,而是他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这玩意儿相当于唐代版“爱情小说”,一出来就火得一塌糊涂,而小说里的男主角“张生”,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就是元稹自己。

故事的原型,来自元稹年轻时的一段“露水情缘”。公元799年,元稹19岁,还没考中科举,当时他跟着母亲住在蒲州(今山西永济),正好遇到当地驻军作乱。元稹因为有点文化,就帮着当地官员“安抚百姓”,期间认识了一位姓崔的姑娘——也就是《莺莺传》里“崔莺莺”的原型。

这位崔姑娘长得漂亮,还会写诗,元稹一见就心动了,立马开启“才子追妹模式”:先是托人送信,表达好感;再是写情诗,比如“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话后来被《西厢记》抄走了,成了千古名句);最后靠着一首《明月三五夜》,终于把崔姑娘追到手。两人在一起的那段日子,堪称“神仙爱情”:白天一起赏花写诗,晚上一起聊天赏月,元稹后来回忆说“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满满的甜蜜感。

但好景不长,一年后元稹要去长安考科举,两人不得不分开。临走前,崔姑娘送了他一双鞋子作为信物,还写了首诗:“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意思是“我现在也没什么话说,只希望你别忘了当初的情意,好好对待眼前人”——这话里的“担忧”,后来还真应验了。

元稹到长安后,考上了科举,还认识了不少权贵,心态慢慢变了。他觉得崔姑娘虽然好,但“出身普通”,对自己的仕途没帮助——唐代讲究“门当户对”,官员娶个“没背景”的老婆,很容易被人看不起。于是,元稹开始“疏远”崔姑娘,最后干脆跟她断了联系,转头娶了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女儿韦丛——韦家是名门望族,这桩婚事直接帮元稹在官场上“平步青云”。

可元稹又有点“心口不一”,一边跟韦丛结婚,一边又忘不了崔姑娘,于是干脆写了《莺莺传》,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加工”成了小说。更有意思的是,他在小说里还为自己“辩解”,说张生跟莺莺分手是因为“莺莺是‘妖孽’,会耽误自己的前程”,还说“大丈夫当断则断,不能被儿女情长拖累”——这波操作,直接让他得了个“莺莺郎”的雅号,只不过这个雅号里,有点“渣男”的意味。

当时就有人吐槽他:“元稹这‘莺莺郎’,自己负了人家姑娘,还把人家写成‘妖孽’,真是又当又立!”就连他的好兄弟白居易,都私下跟他说:“你这小说写得是好,但有点‘洗白’自己的嫌疑啊。”元稹自己也有点心虚,后来再也没提过崔姑娘,反而把对韦丛的感情写得“感天动地”——这就有了后来那首千古名句《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写得有多深情?据说韦丛去世后,元稹每次看到别的女人,都觉得“不如韦丛好”,甚至“懒得回头看”。但后人翻出他的经历,又觉得有点“打脸”:一边写“曾经沧海难为水”,一边又在韦丛去世后,跟唐代着名女诗人薛涛搞起了“姐弟恋”——这“莺莺郎”的感情史,真是比他的诗还复杂。

第四章 职场过山车:从“京官”到“贬官”,元才子的“倒霉体质”?——才华与脾气的“致命碰撞”

如果说元稹的“感情史”是“狗血剧”,那他的“仕途史”就是“过山车”——一会儿冲上“云霄”,一会儿跌进“谷底”,而且每次翻车,都跟他的“才华”和“脾气”脱不了关系。

公元805年,元稹娶了韦丛,又因为“元白”组合的名气,被提拔为“左拾遗”——这个职位是“言官”,主要职责是“给皇帝提意见”,相当于现在的“监察委员”。元稹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施展抱负”,立马开启“硬核谏言模式”:皇帝想提拔一个没能力的亲信,他直接上书反对;朝廷想增加赋税,他又上书说“百姓已经够苦了,不能再加重负担”。

按理说,敢说真话是好事,但元稹的问题在于“说话太直”,没给皇帝和大臣留面子。比如有一次,他弹劾宰相裴垍“任人唯亲”,裴垍气得直接在朝堂上跟他吵了起来,皇帝虽然觉得元稹说得有道理,但也觉得他“不懂变通”。结果不到一年,元稹就被“外放”到河南做“河南县尉”——相当于从“中央部委”贬到“县城公安局副局长”,第一次仕途翻车。

不过元稹没气馁,到了河南后,他还是“闲不住”,一边办案,一边写文章,还跟白居易保持“诗信往来”。公元809年,他因为办案有功,又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这是个“纪检官”,权力比“左拾遗”还大。元稹刚上任,就干了件“惊天动地的事”:弹劾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贪污受贿”。

严砺是个“硬茬”,背后有宦官撑腰,没人敢惹。但元稹不管这些,亲自去四川调查,收集了严砺贪污的证据,然后直接上报朝廷。皇帝看了证据,不得不把严砺革职,还提拔元稹为“翰林学士”——这可是“皇帝的秘书”,相当于“进入核心领导层”,元稹的仕途终于“冲上云霄”。

可就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又因为“脾气”翻了车。公元810年,元稹出差去东都洛阳,路过华阳县时,当地县令尹楚材想巴结他,设宴招待他,还请了歌女作陪。元稹本来不想去,但尹楚材太热情,他只好去了。结果这事被宦官仇士良知道了——仇士良跟严砺是“老熟人”,一直想报复元稹,于是故意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说元稹“出差期间贪图享乐,违反纪律”。

皇帝本来就觉得元稹“太张扬”,听了仇士良的话,立马把元稹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从“翰林学士”贬到“地方小官”,相当于从“中央秘书”降到“县城办公室主任”,第二次仕途翻车。更惨的是,这一年他的妻子韦丛还去世了,元稹又痛又气,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既是悼念妻子,也是吐槽自己的“倒霉”。

后来元稹又被调回长安几次,每次都是“刚要提拔,就因为得罪人被贬”:比如他跟宰相李逢吉闹矛盾,被贬到同州;他支持唐穆宗改革,又被贬到越州。有人就调侃他:“元才子这仕途,跟‘坐过山车’似的,别人是‘一步一个脚印’,他是‘一步一个坑’。”元稹自己也无奈,在诗里写“谪居犹幸少尘埃,公退何妨纵酒杯”——翻译过来就是“被贬了也挺好,至少能喝酒放松一下”,妥妥的“苦中作乐”。

第五章 深情与遗憾:“曾经沧海”背后的韦丛与薛涛——“元才子”的温柔与纠结

提到元稹的感情,大多数人只会想到“曾经沧海难为水”和“崔莺莺”,但其实他生命中还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他的妻子韦丛,一个是唐代着名女诗人薛涛——这两个女人,一个给了他“家的温暖”,一个给了他“灵魂的共鸣”,也让“元才子”的形象更立体。

先说说韦丛。韦丛出身名门,却一点“大小姐脾气”都没有。嫁给元稹的时候,元稹还只是个“穷书生”,没多少钱,韦丛就跟着他过“苦日子”:元稹晚上写文章,她就陪在旁边磨墨;家里没钱买肉,她就自己种菜做饭;元稹被贬官,她也没抱怨,反而安慰他“没关系,我们一起努力”。

元稹后来回忆说,韦丛嫁给他七年,从没穿过“华丽的衣服”,也从没吃过“贵重的食物”,却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有一次,元稹想给她买一支“好点的发簪”,韦丛却说“不如把钱用来买纸笔,你写诗比什么都重要”——这样的妻子,难怪元稹会在她去世后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

不过韦丛的去世,也成了元稹心中永远的遗憾。公元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当时元稹正在四川办案,没能赶回来见她最后一面。后来元稹每次提到韦丛,都忍不住哭,他在《遣悲怀三首》里写“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以前开玩笑说“死后的事”,现在都变成了现实,韦丛的衣服已经送完了,她缝衣服的针线还没敢打开,字里行间全是思念。

韦丛去世后,元稹消沉了很久,直到公元813年,他被贬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遇到了薛涛,才慢慢走出阴影。薛涛比元稹大11岁,是唐代最有名的女诗人之一,曾在成都做过“校书郎”——这是唐代第一个女“校书郎”,相当于“女秘书”,才华可想而知。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越州的一次诗会上。薛涛写了一首《送友人》,元稹看了之后,当场就说“这首诗写得比男人还好”;元稹也写了一首《寄赠薛涛》,薛涛读完,笑着说“你这诗里的情意,我懂”。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诗友”,后来慢慢发展成“恋人”。

薛涛比元稹更懂“官场的无奈”,她知道元稹被贬的委屈,也理解他的才华,两人经常一起写诗吐槽官场,分享心事。元稹在诗里写薛涛“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把薛涛比作汉代的卓文君,可见他对薛涛的欣赏;薛涛也写“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表达对两人感情的期待。

但这段“姐弟恋”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公元815年,元稹被调回长安,两人不得不分开。薛涛送他的时候,写了首《送元微之》:“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莫怪临歧再回首,江山重叠故人稀”——希望他别忘了自己,可元稹回长安后,因为仕途忙碌,加上“门当户对”的观念,再也没去找过薛涛。

薛涛后来隐居在成都浣花溪,再也没谈过恋爱,只是偶尔会拿出元稹写给她的诗,默默流泪。而元稹,虽然没能和薛涛在一起,但也一直记得她,后来还写了《西归绝句十二首》,里面有句“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据说“两纸京书”里,就有薛涛写给他的信。

有人说元稹对薛涛“太绝情”,但也有人说,他只是“身不由己”——在唐代,官员娶一个“年长的女诗人”,会被人嘲笑,元稹为了仕途,不得不放弃这段感情。不管怎么说,韦丛和薛涛,都是元稹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她们让“莺莺郎”的形象,不再是“渣男”,而是多了几分“温柔”和“遗憾”。

第六章 诗坛“常青树”:“元白体”如何横扫中唐?——“元才子”的终极成就

如果说元稹的仕途是“过山车”,那他的诗坛地位就是“常青树”——不管他被贬多少次,不管他的感情史多“狗血”,他的诗始终是中唐的“顶流”,而他和白居易一起创立的“元白体”,更是影响了整个唐代诗坛。

“元白体”的核心,就是“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在元稹和白居易之前,唐代诗人写诗,要么追求“辞藻华丽”,比如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虽然美,但普通人看不懂;要么追求“意境深远”,比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虽然有意境,但不接地气。而“元白体”偏不,他们写诗就像“说话”,老百姓能听懂,还能引起共鸣。

比如元稹的《田家词》,写农民“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农民辛辛苦苦种的粮食,都被官府拉走了,自己却没饭吃,简单直白,却让人看得心疼。再比如他的《估客乐》,写商人“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商人四处奔波,只为赚钱,生动形象,就像在写身边的人。

“元白体”的火,还因为它“传播快”。唐代没有报纸、网络,但有“歌女”和“说书人”——歌女会把元稹和白居易的诗谱成曲子,在酒楼、茶馆里唱;说书人会把他们的诗编成故事,在街头巷尾讲。比如元稹的《莺莺传》,就是先写成小说,再被歌女谱成曲子,最后变成“街头流行歌”,连小孩都会唱“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当时的文人对“元白体”的评价也很高。比如唐代诗人李肇在《唐国史补》里说:“元和以后,诗体大变,元稹、白居易尚其易,天下称之曰‘元白体’”——意思是“元和年间以后,诗的风格变了,元稹和白居易喜欢写通俗易懂的诗,全天下都叫这种诗‘元白体’”。就连后来的宋代诗人苏轼,都模仿过“元白体”,写了不少通俗易懂的诗。

元稹的诗不仅“接地气”,还很“有技巧”。比如他的《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四句诗,用“沧海”“巫山云”比喻韦丛,既形象又深情,还成了千古名句,直到现在,还有人用“曾经沧海难为水”来表达“对爱情的专一”。

再比如他的《连昌宫词》,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写的是连昌宫从“繁华”到“破败”的过程,既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状,又讽刺了唐玄宗的“昏庸”。这首诗一出来,就被人称为“中唐叙事诗的巅峰”,甚至有人说它“比白居易的《长恨歌》还深刻”。

除了写诗,元稹在“文学理论”上也有贡献。他写了《乐府古题序》,提出“乐府诗要反映现实,不能只写古代的事,还要写现在的事”,这成了“新乐府运动”的理论基础。白居易后来也说,自己的“新乐府诗”,很多都是受了元稹的启发。

公元831年,元稹在武昌去世,享年53岁。他去世后,白居易非常伤心,亲自为他写了墓志铭,还在墓志铭里说:“微之(元稹字)与予,始于长安,止于武昌,其间交往二十余年,无一日不相忆”——两人的友谊,直到元稹去世都没断。

元稹的一生,有“学霸”的逆袭,有“顶流”的辉煌,有“爱情”的甜蜜与遗憾,有“仕途”的起伏与无奈,但最终,他还是以“元才子”的身份,被永远记住。他的诗,就像中唐的一面镜子,照出了老百姓的疾苦,照出了文人的理想,也照出了一个真实、鲜活、有点“显眼包”的元稹——这大概就是“元才子”最厉害的地方:不管过了多久,只要有人读他的诗,就会想起那个“又有才、又有故事”的中唐才子。

第七章 千年回响:“元才子”为何被记住?——从唐代到现在的“网红体质”

元稹去世后,不仅没被人忘记,反而成了“千年网红”——他的诗被收录进《全唐诗》,他的故事被改编成戏曲、小说,甚至到了现在,还有人在讨论他的“感情史”,模仿他的“元白体”写诗。那么,“元才子”为什么能被记住千年?

首先,是他的“才华”。元稹的诗,既有“深情”,又有“现实”,既能让人哭,又能让人笑。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能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遗憾;“牛吒吒,田确确”,能让人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这种“能打动人心”的才华,不管过了多久,都不会过时。

其次,是他的“真实”。元稹不是“完美的圣人”,他有“缺点”:他为了仕途放弃崔莺莺,有点“现实”;他说话太直,得罪人,有点“冲动”;他的感情史复杂,有点“纠结”。但正是这些“缺点”,让他变得“真实”——他就像我们身边的人,有优点,有缺点,有开心,有烦恼。这种“真实感”,比“完美圣人”更让人喜欢。

最后,是他的“影响力”。他和白居易创立的“元白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他的《莺莺传》,成了中国古代爱情小说的“鼻祖”,后来的《西厢记》就是根据《莺莺传》改编的;他的“敢说真话”,也成了后世文人的“榜样”——很多文人都像他一样,用文章反映现实,为老百姓发声。

现在,如果你去搜“元稹”,会发现有很多人在讨论他:有人喜欢他的诗,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写尽了爱情的极致”;有人讨论他的感情史,说“莺莺郎虽然有点渣,但也很深情”;还有人模仿他的“元白体”,写现代版的“现实诗”。不得不说,“元才子”的“网红体质”,真是千年不变。

其实,元稹的一生,就像一首“元白体”诗——通俗易懂,却又意味深长。他告诉我们:才华能改变命运,但脾气要学会收敛;爱情很美好,但也要面对现实;仕途有起伏,但不能放弃理想。或许,这就是“元才子”能被记住千年的原因——他的故事,不仅是中唐的一段历史,更是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人生缩影”。

如果你去洛阳,还能看到“元稹故居”;如果你去绍兴,还能听到关于他和薛涛的传说;如果你翻开《全唐诗》,还能读到他的诗。那个中唐的“显眼包”才子,虽然已经去世千年,但他的诗,他的故事,还在继续影响着我们——这大概就是“文人不朽”的真正意义吧。

爱读书屋推荐阅读:穿越三国,落魄汉室的江东之路穿越大唐我家财万贯才不要当赘婿铁血丹心,明末的逆袭之旅迷川志我吕布要在三国插满红旗三国:最强谋士穿成假太监:后宫太乱,皇帝跪求我平乱前方高能重生废太子,修仙大能杀穿皇朝寒门书生,开局捡个便宜小娇妻骑马与砍杀从岛国开始拒嫁天王老公大秦:开局祖龙先祖寒门小娇妻中州风云之霁月星辰秦昊全集小说阅读免费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大秦帝婿:我穿越成了墨家巨子极品大地主大唐:谁让楚王上朝的世公子,以华夏人杰掌控异世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金兵入侵,我成了大宋救世主重生司马懿,亲身隆中为汉出仕!富可敌国,你叫我姐扶弟魔?大唐小相公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医妃火辣辣铁十字继承三位皇嫂后,我无敌于天下超神大军阀超级修真弃少大人,得加钱家乡纪事之我所知道的铁道游击队落榜当天,娶了个郡主娇妻回家穿越大秦,以武止戈,横扫六合!三国之我是皇太子大明百官:暴君朱厚照战皇林天龙抗战:黄埔签到百天统领北洋军阀大唐小兕子:小囊君,我又给你带好东西啦精兵强将系统,百万虎贲镇大宋国破山河在颜值太高!人在古代成魅魔了!皇帝假死?不管了,我直接登基!大唐:寒门成侯爷,揭秘卷轴疑案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陛下,饶了貂蝉吧,你阳气太重了我执天下超次元战争游戏
爱读书屋搜藏榜:丹麦崛起1890日出海东大唐锦鲤小郎君谋士骗术大齐好男人田园空间:倾城嫡女玲珑五胡之血时代寒门出了个状元郎昌明民国响马乱皇兄,这个皇位我真不要大秦:治粟内史的狂想宏图大梁:我家殿下太低调别刺激孤,孤不傻了君临天下大秦:陛下快退位,不然公子反了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宫廷幽处孤芳难自赏从特种兵开始的军旅生涯江山争雄大明天仙谱大明:我洪武爷亲弟!忆昔大唐贞观世天幕通万代,这是未来华夏?我,朱允熥带大明走向日不落,老朱直呼赢麻宋朝玩主三国争霸,最强六边形战士三国:武将拉满谁能拦我一统全球穿回元末闹革命一起当兵的日子三国:我曹操,小乔请自重重生于红楼末年天骄狂尊我在大秦当榜一大哥大唐:开局迎娶李秀宁天幕视频,给古人亿点点现代震撼北宋:武大郎变成高富帅!重生之废材皇子缔造理想国度瑟瑟惊蝉永远的兵魂大秦神捕重生之这个崇祯有点萌秀才无双大唐太子爷我,怎么可能有很多娘子!幻之盛唐开局造反:女帝请自重庆熙风云录枭风寒门枭士
爱读书屋最新小说: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帝王串串烧大唐:家父程咬金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