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诗奴贾岛:把文字熬成“苦药”,却让千年人都学他“较真”

第一章 开局自带“诗瘾”:从小就把文字当零食啃

唐代宗大历年间,范阳(今河北涿州)的一个小胡同里,住着户姓贾的人家。这家人不算富贵,也就够得上“饿不死,但也吃不太饱”的水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温饱线上的挣扎选手”。就在这么个平平无奇的日子里,贾岛出生了。

没人知道这娃将来会成“诗奴”,更没人想到他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能让全中国的文人墨客琢磨上千年。那会儿的贾岛,首先要面对的不是“怎么炼字”,而是“怎么抢过弟弟手里的半个窝头”。

贾家祖上也算有点体面,据说出过几个小官,但到了贾岛爹这辈,早就败落了,只能靠给人抄书、写点小文书混口饭。可惜贾岛爹身体不争气,没等贾岛长到能打酱油的年纪就走了,家里的担子一下压在母亲和几个孩子身上。这日子苦得,用贾岛后来写诗的话说,就是“家贫唯好月,空愧子猷过”——家里穷得只剩月亮能随便看,连朋友来串门都觉得愧疚,拿不出东西招待。

按说穷人家的孩子,要么早早去街头打杂,要么跟着街坊学门手艺,可贾岛偏不。别的小孩在胡同里追跑打闹、爬树掏鸟窝的时候,他蹲在墙角,盯着地上的蚂蚁,嘴里念念有词:“蚂蚁爬……爬什么呢?能不能写成‘蚁穿苔缝绕’?”;别的少年跟着师傅学木工、铁匠,他抱着本捡来的旧诗集,坐在门槛上啃,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跑去问隔壁开私塾的老先生,问得老先生都嫌他“烦”:“贾小子,你咋不问我吃饭没呢?光问字!”

母亲看他这么痴迷文字,既心疼又犯愁。心疼的是孩子懂事,不跟弟弟抢吃的,就抱着本书打发时间;犯愁的是这“毛病”不能当饭吃啊!有次家里断了粮,母亲让贾岛去邻居家借点米,结果他走到半路,看见墙上有人题的诗,站在那儿琢磨了半个时辰,等想起借米的事,邻居家都开始做晚饭了——米没借回来,还挨了母亲一顿轻揍,可他揉着胳膊还嘟囔:“那诗最后一句要是改个‘斜’字,比‘歪’字好听多了!”

这时候的贾岛,还没被叫做“诗奴”,但他已经开始主动把自己“绑”在文字上了。他像个被“诗句”勾了魂的小呆子,眼里没有柴米油盐,只有平仄和韵脚。有人说他“傻”,说他“不务正业”,可贾岛不管——他觉得文字这东西,比窝头还顶饿,比玩闹还有意思。

后来贾岛长到十多岁,母亲实在养不起这么多孩子,又看他一心向文,就把他送到附近的青龙寺出家当了和尚,法号“无本”。母亲以为,寺庙里有饭吃,还能读书,正好遂了他的愿;可她没想到,这一送,送出了个“寺庙里的问题和尚”——别人念经他写诗,别人打坐他炼字,把寺庙当成了“诗歌创作基地”。

第二章 剃度也剃不掉的诗魂:庙里的“问题和尚”

青龙寺的和尚们一开始挺喜欢贾岛的——这孩子安静,不吵不闹,还认识字,能帮着抄经。可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不对劲了:这“无本和尚”,有点“不务正业”。

每天清晨,别的和尚都在大雄宝殿念经,贾岛捧着经卷,眼睛却盯着经卷上的字琢磨:“‘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要是改成诗句,能不能押上韵?”;到了打坐时间,别人都闭目养神,他坐在蒲团上,手指在膝盖上划来划去,嘴里念念有词:“‘松影入禅房’,用‘入’好还是‘落’好?”;就连吃饭的时候,他拿着筷子,盯着碗里的稀粥,都能走神——琢磨“粥”字能组什么诗,结果粥凉了都没喝几口。

寺庙里的住持是个老和尚,一开始还耐心劝他:“无本啊,出家就要专心向佛,别总琢磨那些‘歪门邪道’的诗句。”贾岛低着头,嘴里答应着“知道了,师父”,可转头就把住持的话抛到了脑后。有次住持让他抄《金刚经》,结果他抄到一半,忍不住在经卷空白处写了句“落叶满长安”,还在旁边打了个问号,标注“‘满’字是否太俗?”——住持看到后,气得胡子都翘了,罚他去劈柴挑水,反省三天。

可就算劈柴挑水,贾岛也没闲着。劈柴的时候,斧头落下的声音,他琢磨成“斧破松根响”;挑水的时候,水桶晃荡的样子,他念叨着“桶摇泉脉动”。有次他挑着水往回走,心里琢磨着一句诗,没看路,“咚”的一声撞到了树上,水桶掉在地上,水洒了一地。路过的小和尚赶紧跑过来扶他,问他疼不疼,结果贾岛摸了摸头,第一句话是:“刚才那一下,像不像‘叩松扉’的声音?”——小和尚当场愣住,心里想:“这师兄怕不是被撞傻了吧?”

青龙寺附近有个小山坡,贾岛没事就往那儿跑。他找块石头坐下,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和笔(那时候叫“笔札”),想到一句诗就记下来,想到一个好字就圈起来。有时候刮大风,本子被吹得乱飞,他追着本子跑,像个疯子;有时候下小雨,他淋着雨写诗,衣服湿透了也不在乎,只担心本子上的字会不会被雨水晕开。

有一次,他在山坡上琢磨出一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自己读了一遍,觉得特别好,忍不住哭了——不是因为伤心,是因为太高兴了!他觉得这两句诗,把自己孤独的样子写透了。后来他在诗里写自己这段经历:“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两句诗我琢磨了三年才写出来,一读就忍不住掉眼泪,如果没有知音欣赏,我就回故乡的山里躺着,再也不写诗了。

这话听着有点“矫情”,但这就是贾岛——对诗歌较真到了极致,每一个字都要熬到满意为止,哪怕花上三年时间。

在青龙寺待了几年,贾岛的诗名慢慢在附近传开了。有人听说青龙寺有个“诗和尚”,特意跑来看他,想跟他讨教写诗的技巧。贾岛倒也不藏着掖着,把自己的小本子拿出来,跟人家分享自己怎么炼字,怎么改诗。有人问他:“无本大师,写诗这么累,你图啥呀?”贾岛想了想,说:“就像你们念经求佛一样,我写诗,就是我的‘佛’。”

可寺庙里的生活,终究还是束缚了贾岛。他想去更大的地方,见更多的人,读更多的诗,尤其是想去长安——那是唐代的都城,也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他觉得,只有在长安,自己的诗才能被更多人看到,才能找到真正的“知音”。

于是,在一个清晨,贾岛收拾好自己的诗稿和简单的行李,给住持留了封信,悄悄离开了青龙寺。他没告诉母亲自己还俗,也没告诉其他和尚自己要去哪里——他只知道,自己要去长安,去追寻自己的“诗梦”。这一去,不仅让他遇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还让他留下了一个流传千年的“名场面”。

第三章 长安街头的“碰瓷式创作”:一撞撞出千年“推敲”

离开青龙寺后,贾岛一路向西,朝着长安的方向走。他没什么钱,只能靠给人写点小文、抄点书糊口,有时候甚至要靠乞讨过日子。但他一点都不觉得苦,因为他心里有个目标——去长安写诗,找知音。

走了几个月,贾岛终于看到了长安的城墙。站在城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车马,听着街头的叫卖声,他心里满是激动:“长安,我来了!我的诗,终于有地方说了!”

可刚到长安,贾岛就犯了难——长安太大了,人太多了,他一个无名小卒,谁会看他的诗呢?他只能住在最便宜的客栈里,每天出去逛,希望能遇到赏识自己的人。有时候他在街头看到有名的文人,想上去递诗稿,又没勇气,只能远远地跟着,心里既羡慕又着急。

日子一天天过去,贾岛的盘缠快花光了,诗稿也送出去几份,却没什么回音。他有点灰心,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该来长安。可就在他准备放弃的时候,一件“意外”发生了——他撞到了一个大人物,也撞出了自己的“成名作”。

那天傍晚,贾岛骑着一头小毛驴,在长安街头慢慢走。他心里正琢磨着一首新写的诗,题目叫《题李凝幽居》,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觉得“推”字好像有点不对劲,但又想不出更好的字来。他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念叨:“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到底是‘推’好还是‘敲’好呢?”

他太投入了,完全没注意到前面来了一队人马,领头的是当时的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韩愈。韩愈的随从看到贾岛骑着驴挡在路中间,还念念有词,赶紧上前呵斥:“大胆狂徒!没看到韩大人的队伍吗?还不赶紧躲开!”

贾岛这才回过神来,抬头一看,只见一队官兵簇拥着一个穿着官服的人,正看着自己。他吓得赶紧从驴上下来,低着头,不知道该说什么。随从想上前教训他,却被韩愈拦住了。

韩愈早就听说过长安有个爱写诗的和尚,叫无本,觉得眼前这个人可能就是他。韩愈下了马,走到贾岛面前,笑着问:“你刚才嘴里念叨什么呢?是不是在写诗?”

贾岛没想到韩愈这么和蔼,紧张的心情稍微放松了点,他抬起头,说:“回大人,我在琢磨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不知道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所以走神了,冲撞了大人,还请大人恕罪。”

韩愈一听,来了兴趣。他站在原地,琢磨了一会儿,说:“我觉得‘敲’字好。你想啊,晚上去朋友家,轻轻敲门,既显得有礼貌,又能在安静的夜里,传出敲门声,让画面更有声音感,不是更好吗?”

贾岛一听,眼睛一下子亮了:“对啊!‘敲’字有声音,还能体现出僧人的礼貌,比‘推’字好多了!大人您说得太对了!”

韩愈看着贾岛激动的样子,觉得这年轻人对诗歌的较真劲很可爱。他说:“你对诗歌这么用心,是个可造之才。走,跟我去客栈,咱们好好聊聊诗!”

就这样,贾岛不仅没被惩罚,还跟着韩愈去了客栈。两个人聊了一整晚,从诗歌的写法,到各自的经历,越聊越投机。韩愈说:“无本啊,你别当和尚了,还俗吧!以你的才华,应该去考科举,当大官,让更多人看到你的诗!”

贾岛听了,心里很感动。他早就不想当和尚了,只是没机会还俗。在韩愈的鼓励下,他决定还俗,改回“贾岛”这个名字,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这次“街头碰瓷式创作”,不仅让贾岛认识了韩愈这个“伯乐”,还让“推敲”这个词成了千古佳话。后来,人们只要提到“炼字”,就会想到贾岛和韩愈在长安街头讨论“推”和“敲”的故事;只要说到对事情较真,就会说“你怎么跟贾岛似的,还在‘推敲’呢?”

而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也因为这个故事,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诗里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更是成了唐诗里的名句,被人反复吟诵。

贾岛自己也没想到,一次意外的冲撞,竟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觉得,这大概就是“诗神”在帮他——只要对诗歌足够较真,总能遇到懂自己的人。

第四章 考场上的“非主流考生”:把答卷写成诗集,越考越“轴”

在韩愈的鼓励下,贾岛还俗了,开始准备科举考试。在唐代,科举是读书人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就像现在很多人挤破头考公务员一样。贾岛觉得,只要考中进士,就能当上官,就能有更多时间写诗,还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他早就把母亲接到了长安,租了个小房子,让母亲跟着自己享福。

可谁也没想到,贾岛这一考,就考成了“科举钉子户”——从二十多岁考到五十多岁,考了十多次,一次都没中。

第一次参加科举的时候,贾岛信心满满。他觉得自己有韩愈这个“靠山”,又有才华,肯定能中。考试前,他把自己最满意的诗稿反复修改,还拿给韩愈看,韩愈夸他写得好,让他放宽心。

可到了考场上,贾岛却犯了“老毛病”。考题是写一篇议论文,要求结构严谨,论点明确。可贾岛写着写着,就忍不住在文章里加了几句诗,还在旁边标注“此句可改为……”。监考老师走过来看他的答卷,越看越皱眉头——这哪是答卷啊,简直是“诗稿批注本”!结果可想而知,贾岛落榜了。

韩愈知道后,安慰他:“没关系,下次注意,考试要按规矩来,别太任性。”贾岛点点头,心里却不服气:“为什么写文章不能加诗?好的文字,不应该分什么场合!”

第二次考试,贾岛吸取了教训,没在答卷里加诗,可他又犯了另一个错——他写的文章太“实”了,直接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说“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考官看了之后,觉得这考生太“刺头”,不懂变通,又把他刷了下来。

第三次、第四次……贾岛一次又一次地参加考试,一次又一次地落榜。每次落榜的原因都不一样:要么是答卷里有“诗句痕迹”,要么是写的内容太直白,要么是因为他跟其他考生“不合群”——别的考生考试前都互相请客送礼,拉关系,贾岛却一个人躲在客栈里琢磨诗,谁也不理。

有人劝他:“贾岛,你别这么‘轴’,跟考官搞好关系,写文章的时候委婉点,肯定能中。”贾岛却摇摇头:“写诗要较真,做人也要较真。让我为了中举,说违心的话,我做不到!”

韩愈也帮他想过办法,给考官推荐过他,可考官们要么觉得贾岛太“怪”,要么怕得罪人,都没敢录取他。有一次,韩愈特意请一个考官吃饭,席间提到贾岛,说他是个难得的人才。考官笑着说:“韩大人,我知道贾岛有才华,可他太痴迷诗歌了,当官不合适啊!您看他,走路都在琢磨诗,万一当了官,处理公务的时候走神,出了差错怎么办?”

韩愈听了,也没办法——他知道贾岛的脾气,劝也劝不动。

贾岛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地考,从年轻小伙子考成了中年大叔,头发都白了,还是没中。他的生活越来越穷,母亲也跟着他受苦,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有一次,母亲生病了,没钱买药,贾岛只能把自己的诗稿拿去典当,结果当铺老板看了看诗稿,说:“这东西不值钱,还不如一件旧衣服。”——贾岛听了,心里又酸又疼,忍不住哭了。

可就算这么苦,贾岛也没放弃科举,更没放弃写诗。他在诗里写自己的处境:“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我用十年时间磨了一把剑,剑刃上的霜还没试过。今天把剑拿给你看,谁有不平的事,我来帮他解决。这首诗里,满是他的不甘和倔强。

有人说他“傻”,说他“自不量力”,可贾岛不在乎。他觉得,科举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条件写诗,就算考不上,自己也能写诗;但如果为了考中,放弃对诗歌的较真,那他就不是贾岛了。

就这样,贾岛考到五十多岁,还是没考中进士。有人问他:“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考吗?”贾岛笑着说:“考!只要我还能写字,就继续考。就算考不上,我也能在考场上琢磨诗啊!”——这话听着有点“荒唐”,但这就是贾岛,一个被诗歌“奴役”,却乐在其中的“诗奴”。

第五章 遇到“伯乐”韩愈:两个“诗痴”的神仙组队

如果说贾岛是“诗奴”,那韩愈就是第一个看穿他“奴性”里闪光点的人。这两个人,一个是文坛大佬,一个是落魄诗人;一个比另一个大二十多岁,却成了最好的“诗友”——他们的友谊,就像一首“较真”的诗,平淡却真挚。

韩愈第一次见到贾岛,就喜欢上了这个“一根筋”的年轻人。他觉得贾岛对诗歌的较真,不是“傻”,而是“纯粹”——在那个大家都为了名利写“应酬诗”的时代,贾岛的诗,就像一杯清水,虽然淡,却解渴。

韩愈经常邀请贾岛去家里做客。每次贾岛来,韩愈都会拿出好酒好菜招待他,还把自己的诗稿拿出来,跟贾岛一起讨论。两个人坐在院子里,一边喝酒,一边琢磨诗句,有时候聊到天亮,都不觉得累。

有一次,韩愈写了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中有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自己觉得挺好,拿给贾岛看。贾岛看了之后,皱着眉头说:“‘酥’字虽然形象,但有点太俗了,能不能换成‘酪’字?‘酪’比‘酥’更细腻,更能体现小雨的滋润。”韩愈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两个人就“酥”和“酪”琢磨了一晚上,最后还是觉得“酥”字更口语化,更亲切,才定了下来。

韩愈知道贾岛穷,经常接济他。有时候贾岛家里断了粮,韩愈就派人送米送面;有时候贾岛冬天没衣服穿,韩愈就把自己的旧棉袄送给他。有一次,贾岛母亲生病了,韩愈不仅送了钱,还亲自去看望,找了最好的医生给孟母看病。

贾岛很感激韩愈,他觉得韩愈不仅是自己的“伯乐”,更是自己的亲人。他在诗里写韩愈:“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着人间。”——孟郊死后葬在北邙山,从此诗坛的风云暂时平静了。上天怕文章就此断绝,又让我贾岛来到人间。虽然有点夸张,但能看出贾岛对韩愈的敬佩,也能看出他对自己诗歌的自信。

韩愈不仅在生活上帮贾岛,还在事业上帮他。他经常在文章里夸贾岛的诗,把贾岛的诗推荐给当时的文人墨客。在韩愈的推荐下,贾岛的诗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他的诗,喜欢他的诗。有人说贾岛的诗“苦”,韩愈就反驳:“贾岛的诗不是苦,是‘真’!他每一个字都熬了心血,这种真,比那些华丽的诗值钱多了!”

当时的文人圈里,有人觉得韩愈对贾岛太好了,有点“偏心”。有一次,一个文人跟韩愈说:“韩大人,贾岛就是个穷酸诗人,您这么帮他,不值得。”韩愈笑着说:“我帮他,不是因为他穷,是因为他的诗好,他的人好。现在像他这么较真的人,不多了。”

贾岛和韩愈的友谊,不仅是“伯乐和千里马”的友谊,更是“两个诗痴”的共鸣。他们都对文字较真,都对诗歌热爱,都不愿意为了名利放弃自己的追求。有一次,两个人一起去爬山,爬到山顶的时候,韩愈诗兴大发,随口说了句“云横秦岭家何在”,贾岛立刻接了句“雪拥蓝关马不前”——两个人相视一笑,都觉得这两句诗太妙了,比任何赞美都管用。

后来,韩愈因为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被贬到潮州。临走前,他特意找贾岛告别,把自己的诗稿交给贾岛,说:“我走了之后,你要好好写诗,别放弃。等我回来,咱们再一起琢磨诗句。”贾岛握着韩愈的手,哭着说:“大人,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写诗,等您回来!”

韩愈被贬后,贾岛的日子更苦了,没人再接济他,科举也没了希望。但他没放弃,每天还是坚持写诗,就像韩愈说的那样——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放弃对诗歌的较真。

多年后,韩愈被召回长安,可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贾岛听到消息后,悲痛欲绝,他跑到韩愈的墓前,哭了很久,写下了很多怀念韩愈的诗。他说:“韩愈已死无归期,天公老亦悲分离。”——韩愈已经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连老天爷都为我们的分离而悲伤。

韩愈走了,贾岛的“伯乐”没了,但他对诗歌的较真劲,却一点都没减。他把韩愈的诗稿珍藏起来,每次写诗遇到困难,就拿出来看看,仿佛韩愈还在身边,跟他一起琢磨诗句。

第六章 “诗奴”的日常:吃饭睡觉都在“炼字”,把日子过成“诗稿”

随着诗名越来越大,有人开始给贾岛起了个外号——“诗奴”。意思是说,他就像诗歌的奴隶一样,被诗歌“奴役”着,一辈子都在为诗歌较真,为文字熬心血。

刚开始的时候,有人这么叫他,贾岛还有点不高兴——“奴”字听起来不太好听,像是在骂他。可后来,他想通了,笑着说:“当诗歌的奴隶,也挺好啊!别的奴隶为了钱干活,我为了诗歌干活,我比他们幸福多了!”

从那以后,“诗奴”这个外号,就成了贾岛的标签。而他的日常,也确实配得上这个标签——吃饭、睡觉、走路、干活,甚至做梦,都在琢磨诗,都在炼字,把日子过成了一本“移动的诗稿”。

贾岛的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不是家具,不是衣服,而是他的“诗札”——就是那种小本子,上面写满了他琢磨的诗句,画满了修改的痕迹。他走到哪儿带到哪儿,生怕灵感来了,没地方记下来。

有一次,他去朋友家吃饭。朋友做了一桌子好菜,有红烧肉、炖鸡汤,都是贾岛平时吃不到的。可贾岛坐下后,没动筷子,而是盯着桌子上的红烧肉,嘴里念念有词:“‘烧肉’太俗,‘炖肉’太普通,‘炙肉’怎么样?‘炙’字有火烤的意思,更形象……”朋友见他这样,也不生气,笑着说:“你先吃口肉,再琢磨‘炙’字,不然肉凉了就不好吃了。”结果贾岛夹了一口肉,嚼了半天,没尝出味道,还在琢磨“炙”字是不是最好——朋友无奈地摇摇头,说:“你啊,真是个‘诗奴’,连吃饭都不让自己省心。”

还有一次,他晚上睡觉,梦见自己琢磨出一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摸黑找笔和本子,想记下来。结果没找到灯,他就凭着感觉写,写了半天,第二天早上一看,本子上画的全是“鬼画符”,一个字都认不出来——他心疼得差点哭了,赶紧坐在桌子前,凭着记忆,把那句诗重新写下来,还在旁边标注“昨晚梦见此句,恐遗忘,速记之”。

贾岛走路的时候,更是“危险”——他满脑子都是诗,经常不看路,要么撞到树上,要么撞到墙上,要么撞到行人。有一次,他在长安街头走路,心里琢磨着一句“归卧故山秋”,没看路,撞到了一个卖菜的老农,老农的菜洒了一地。老农很生气,正要骂他,结果贾岛赶紧道歉,还问老农:“大爷,您觉得‘归卧’好还是‘归隐’好?”——老农当场懵了,心里想:“这小子怕不是个疯子吧?”最后,老农没跟他计较,还帮他一起捡菜。

就连干活的时候,贾岛也没闲着。他没钱雇人,家里的活都得自己干——扫地、做饭、洗衣服。扫地的时候,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他琢磨成“扫庭驱落叶”;做饭的时候,锅里的水汽冒出来,他念叨着“炊间起白烟”;洗衣服的时候,衣服在水里晃荡的样子,他想着“浣衣浸寒水”。有次他洗衣服,心里琢磨着诗,没注意水溢出来,把家里的地面都淹了——他看着满地的水,不仅不着急,还说:“这水漫地面的样子,像不像‘积水涵空阔’?”

贾岛的朋友都知道他的“毛病”,跟他相处的时候,都很包容。有时候朋友约他出去逛街,会提前跟他说:“你出门前,把‘诗札’收起来,咱们好好逛街,别琢磨诗了,行不行?”贾岛答应得好好的,可出门没走几步,看到路边的花,就忍不住说:“‘花开’不如‘花绽’,‘绽’字有爆开的意思,更有生命力……”朋友只能无奈地叹气,说:“我就知道,你忍不住。”

有人问贾岛:“你这么较真,这么熬心血,不累吗?”贾岛说:“累啊!有时候琢磨一个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头都疼。可当我琢磨出那个字的时候,那种高兴,比吃了蜜还甜,比中了进士还开心!”

确实,对贾岛来说,诗歌不是“爱好”,而是“生命”。他的生命里,没有名利,没有富贵,只有诗句和文字。他把自己的所有心血,都熬进了每一个字里,每一句诗里。他的诗,没有李白的豪放,没有王维的清幽,没有杜甫的沉重,却有着独属于他的“较真”——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每一句诗都熬得入味。

比如他写《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短短二十个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寻隐者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把那种失落又充满希望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有人说,这首诗是“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不能换,换了就没那个味道了。而这“字字珠玑”的背后,是贾岛无数个日夜的琢磨和炼字。

再比如他写《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这首诗里的“磨”字,他琢磨了很久,一开始想用“铸”字,后来觉得“铸”字太生硬,“磨”字更能体现出剑客的耐心和执着,也更能表达自己的不甘和倔强。

这就是“诗奴”贾岛的日常——把日子过成诗稿,把心血熬成诗句,虽然苦,虽然累,却乐在其中。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对热爱的较真”,什么叫“为梦想的执着”。

第七章 晚年的“诗奴”:穷到吃土也不放弃,把最后一口气熬成诗

贾岛的晚年,过得更苦了。他没考中进士,没当上官,母亲也去世了,身边没什么亲人,只有一屋子的诗稿陪着他。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生病,没钱买药,只能靠朋友偶尔接济过日子。

有一次,他病得很严重,躺在床上,连起来喝水的力气都没有。邻居家的大娘来看他,见他可怜,给了他一碗粥。贾岛接过粥,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他觉得自己这辈子,没给母亲争过气,没给朋友帮过忙,反而总是麻烦别人,心里又酸又愧。可就算这样,他喝着粥,心里还在琢磨:“‘粥’字能不能换成‘糜’字?‘糜’字更能体现粥的细腻……”

晚年的贾岛,住在长安城外一个破旧的小院子里。院子里长满了杂草,房子漏风漏雨,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热得像蒸笼。可他不在乎,只要有一张桌子,一支笔,一个本子,他就能写诗。

他的朋友劝他:“贾岛,你都这么大年纪了,别再这么较真了,好好养身体,享几天福吧。”贾岛摇摇头,说:“我这辈子,就会写诗,就喜欢写诗。如果不写诗,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晚年的他,写的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苦”。他写自己的贫困:“家贫唯好月,空愧子猷过”;写自己的孤独:“孤舟行远近,一路过秋山”;写自己对诗歌的执着:“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腹中虽有气,不堪吹暖席。唯余诗笔力,可与造化敌”——鬓角虽然有头发,却不能织成寒衣;肚子里虽然有气,却不能吹暖席子;只有我写诗的笔力,可以和大自然抗衡。

这首诗里,满是他的无奈和倔强。他知道自己穷,知道自己孤独,知道自己身体不好,可他还是不愿意放弃诗歌——诗歌,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是他活下去的理由。

有一年冬天,长安下了很大的雪,贾岛的房子漏雪,床都被雪打湿了。他没钱修房子,只能裹着两层薄被子,坐在桌子前写诗。他的手冻得发紫,握不住笔,就把双手放在嘴边哈气,暖和一点再写。朋友来看他,见他这样,忍不住哭了,说:“我给你点钱,你先把房子修好吧!”贾岛却拒绝了,说:“不用,这点雪不算什么。我琢磨出一句‘雪晴山欲近,天晓月犹残’,比修房子重要多了!”

朋友没办法,只能帮他把床上的雪扫干净,又给他买了点炭火,才放心离开。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贾岛已经五十六岁了。这一年,他终于得到了一个小官——普州司仓参军(今四川安岳),主要负责管理仓库里的粮食和物资。虽然官不大,薪水也不高,但至少能让他有份稳定的收入,不用再为吃饭发愁。

贾岛很珍惜这个机会,虽然他还是改不了“较真”的毛病,处理公务的时候,也会琢磨诗,但至少他能安心写诗了。他在普州待了几年,写了很多关于当地风土人情的诗,比如《普州早春》《夜泊忆钱起》等,都很有特色。

可好景不长,贾岛的身体越来越差,加上普州的气候潮湿,他经常生病。长庆四年(公元824年),贾岛在普州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据说,贾岛去世的时候,手里还握着笔,桌子上放着一张没写完的诗稿,上面写着“秋江待渡”四个字,旁边还有几个被圈起来的字,像是在琢磨用哪个字更好。

贾岛去世后,他的朋友把他的诗稿整理出来,编成了《长江集》(因为贾岛曾在长江边住过)。这部诗集收录了贾岛三百多首诗,虽然数量不算多,但每一首都是他用心熬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他较真的结果。

第八章 “诗奴”的遗产:千年后,我们还在学他“较真”

贾岛去世了,但“诗奴”的故事,却没有结束。他的诗,他的“较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笔宝贵的遗产。

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很喜欢贾岛的诗,他说:“郊寒岛瘦”(“郊”指孟郊,“岛”指贾岛),把贾岛和孟郊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苏轼自己写诗,也受贾岛影响,很注重炼字,比如他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就是他琢磨了很久才定下来的——这和贾岛琢磨“推”和“敲”的精神,是一样的。

南宋的诗人陆游,也很崇拜贾岛。他在诗里写:“贾岛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语不妨村”——贾岛的样子本来就瘦,杜甫的语言不妨粗俗一点,只要有真感情就行。陆游自己写诗,也像贾岛一样,反复修改,追求每一个字的完美。

到了现代,贾岛的诗依然很受欢迎。他的《寻隐者不遇》《剑客》《题李凝幽居》等诗,被选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读过他的诗。而“推敲”这个词,也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当我们对一件事较真,反复琢磨的时候,我们就会说“推敲一下”。

有人说,贾岛这辈子太苦了,太“轴”了,为了诗歌,放弃了富贵,放弃了安逸,不值得。可更多的人觉得,贾岛的“苦”,是值得的——他用自己的“较真”,写出了不朽的诗句;他用自己的“轴”,诠释了什么叫“热爱”;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足够执着,足够较真,就能做出成绩,就能被人记住。

现在,当我们再读贾岛的诗,再想起“诗奴”这个外号的时候,我们想到的不是一个可怜的、被奴役的人,而是一个可爱的、执着的、为了热爱拼尽全力的人。他的诗,就像一杯浓茶,初尝的时候有点苦,但越品越有味道;他的人,就像一颗小石子,虽然不起眼,却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层层涟漪。

贾岛用自己的一生证明:所谓“奴隶”,不一定是被动的、痛苦的;如果是为了自己热爱的东西,主动当“奴隶”,那也是一种幸福,一种荣耀。他的“诗奴”精神,不是“愚笨”,而是“纯粹”;不是“固执”,而是“坚守”。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贾岛式的较真”——不管是写诗,还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我们对自己做的事多一点执着,多一点认真,多一点“熬”的耐心。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活出自己的价值,才能像贾岛一样,留下属于自己的“不朽诗句”。

这,就是“诗奴”贾岛——一个把文字熬成“苦药”,却让千年人都学他“较真”的诗人。他的故事,会一直流传下去;他的精神,会一直影响着我们。

爱读书屋推荐阅读:穿越三国,落魄汉室的江东之路穿越大唐我家财万贯才不要当赘婿铁血丹心,明末的逆袭之旅迷川志我吕布要在三国插满红旗三国:最强谋士穿成假太监:后宫太乱,皇帝跪求我平乱前方高能重生废太子,修仙大能杀穿皇朝寒门书生,开局捡个便宜小娇妻骑马与砍杀从岛国开始拒嫁天王老公大秦:开局祖龙先祖寒门小娇妻中州风云之霁月星辰秦昊全集小说阅读免费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大秦帝婿:我穿越成了墨家巨子极品大地主大唐:谁让楚王上朝的世公子,以华夏人杰掌控异世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金兵入侵,我成了大宋救世主重生司马懿,亲身隆中为汉出仕!富可敌国,你叫我姐扶弟魔?大唐小相公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医妃火辣辣铁十字继承三位皇嫂后,我无敌于天下超神大军阀超级修真弃少大人,得加钱家乡纪事之我所知道的铁道游击队落榜当天,娶了个郡主娇妻回家穿越大秦,以武止戈,横扫六合!三国之我是皇太子大明百官:暴君朱厚照战皇林天龙抗战:黄埔签到百天统领北洋军阀大唐小兕子:小囊君,我又给你带好东西啦精兵强将系统,百万虎贲镇大宋国破山河在颜值太高!人在古代成魅魔了!皇帝假死?不管了,我直接登基!大唐:寒门成侯爷,揭秘卷轴疑案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陛下,饶了貂蝉吧,你阳气太重了我执天下超次元战争游戏
爱读书屋搜藏榜:丹麦崛起1890日出海东大唐锦鲤小郎君谋士骗术大齐好男人田园空间:倾城嫡女玲珑五胡之血时代寒门出了个状元郎昌明民国响马乱皇兄,这个皇位我真不要大秦:治粟内史的狂想宏图大梁:我家殿下太低调别刺激孤,孤不傻了君临天下大秦:陛下快退位,不然公子反了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宫廷幽处孤芳难自赏从特种兵开始的军旅生涯江山争雄大明天仙谱大明:我洪武爷亲弟!忆昔大唐贞观世天幕通万代,这是未来华夏?我,朱允熥带大明走向日不落,老朱直呼赢麻宋朝玩主三国争霸,最强六边形战士三国:武将拉满谁能拦我一统全球穿回元末闹革命一起当兵的日子三国:我曹操,小乔请自重重生于红楼末年天骄狂尊我在大秦当榜一大哥大唐:开局迎娶李秀宁天幕视频,给古人亿点点现代震撼北宋:武大郎变成高富帅!重生之废材皇子缔造理想国度瑟瑟惊蝉永远的兵魂大秦神捕重生之这个崇祯有点萌秀才无双大唐太子爷我,怎么可能有很多娘子!幻之盛唐开局造反:女帝请自重庆熙风云录枭风寒门枭士
爱读书屋最新小说: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帝王串串烧大唐:家父程咬金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