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睦令》的落地,需要具体措施的支撑。宋阳紧接着推出四项配套举措,从行为规范、文化交流、信仰包容、生活习俗四个维度,搭建起“求同存异”的实践框架,让尊重差异、融合共生的理念真正融入庄民的日常生活。
第一项措施是严厉禁止地域歧视。除了在《敦睦令》中明确处罚条款,宋阳还要求各庄设立“举报箱”,鼓励庄民举报地域歧视言行,经查实后,举报者可获得少量粮票奖励。一次,宋家庄的集市上,一名北方庄民因买卖纠纷,辱骂南方商贩“南蛮子狡诈”,被旁边的庄民举报。管事当即介入,按令罚粮三斗,并要求该庄民公开道歉。此事在集市上传开后,地域歧视的言论明显减少,庄民们都明白,同盟的规矩不容触碰。
第二项措施是设立“风俗展示日”。宋阳规定,每月的十五号为固定的展示日,鼓励不同地区的民众展示家乡的美食、手工艺、民歌、舞蹈等。第一个展示日,宋家庄的广场上热闹非凡:山东庄民支起鏊子烙煎饼,现场教大家卷咸菜、抹酱;河南庄民表演豫剧选段,唱腔高亢激昂;江南庄民展示刺绣手艺,精美的绣品引得众人称赞;山西庄民则带来了自酿的陈醋,让大家品尝。
宋阳也来到现场,饶有兴致地品尝了各地美食,拿起山东的煎饼卷上江南的咸菜,笑着说:“这叫‘南北融合’,味道真不错!”庄民们被他感染,纷纷主动尝试其他地域的美食,学习陌生的手艺。山东的王老汉学会了江南的刺绣针法,打算给孙子绣一个荷包;江南的张木匠跟着山西工匠学做面食,家里的餐桌多了几分北方风味。展示日成了庄民们交流的平台,差异不再是隔阂,反而成了彼此学习的乐趣。
第三项措施是尊重信仰自由。同盟境内,既有信仰佛教、道教的庄民,也有信奉民间神只的家庭。宋阳在《敦睦令》中明确:“凡合法信仰,皆受尊重,不得强迫他人信教,亦不得诋毁他人信仰;严禁邪教惑众、巫术害人,违者按刑律严惩。”
庄内的佛教信徒想修建一座小型佛堂,宋阳批准了他们的申请,允许在不占用耕地、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自行筹备修建;道教信徒的祭祀活动,只要不违反约法,也予以支持。同时,他让周文组织人手,编写《反邪教警示录》,揭露邪教迷惑人心、危害家庭的本质,提高庄民的警惕性。信仰的包容,让庄民们感受到了同盟的开明,进一步增强了归属感。
第四项措施是在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上灵活变通。宋阳规定,只要符合《约法》中“简化仪式、文明操办、不铺张浪费”的基本框架,允许各家按家乡习俗办理。之前因葬礼习俗引发矛盾的赵家和张家,在一次邻里的婚礼上,主动互相帮忙:赵家按北方习俗准备了鞭炮和红布,张家按江南习俗布置了鲜花和喜联,婚礼办得既热闹又和睦,成了跨地域融合的典范。
多措并举之下,同盟境内的文化氛围愈发和谐。不同地域的庄民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地域差异从矛盾的导火索,变成了丰富生活的催化剂。基层管事们再也不用为习俗纠纷焦头烂额,取而代之的是庄民们互帮互助的暖心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