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清河提出的“以音治水”乃至“以音破音”的思路,为裴昭雪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风险却也可能是唯一能抢占先机的破局方向。
然而,这个思路建立在声波能显着影响地脉水韵这一近乎玄奇的理论之上。
尽管有铁牛铭文和洛清河的个人阐述,但要说服整个团队,尤其是要以此为基础制定关乎无数人生死的行动计划,裴昭雪认为还需要更坚实、更广泛的佐证。
“我们需要证据,证明声波应用于水利,并非孤例,也非空谈。”
裴昭雪对白砚舟和裴昭明说道,“太医署、翰林院、乃至民间藏书,凡涉及水利、工巧、律吕、甚至兵法(涉及号角战鼓影响)的典籍,都需尽力搜寻相关记载。”
任务分配下去,众人分头行动。
白砚舟利用太医署的关系,查阅一些涉及音律与人体、乃至环境关系的医家典籍和杂录。
裴昭明则动用在翰林院和清流文人中的关系,寻找可能涉及此类冷僻知识的文集笔记。
裴昭雪自己则坐镇大理寺,调阅所有能接触到的工部旧档副本(尽管不全)、前朝野史以及地理志异类书籍。
她几乎是不眠不休,埋首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凭借过人的记忆力和逻辑梳理能力,寻找着那可能存在的蛛丝马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
几日后,各种零散的线索开始汇聚。裴昭明找到了一本前朝隐士所着的《山河异闻录》,其中记载:“……西南有异人,能以铜管插入地窍,吹奏特定音律,可使枯泉复涌,亦可令涌泉顿歇,谓之‘地脉和鸣术’……”
白砚舟则从一本古老的《乐经注疏》残卷中发现:“……大音希声,其震可通幽冥。古之伶伦,制律吕以谐八风,非独娱人,亦能调天地之气……故圣人作乐,天地响应,阴阳序则群物生……”
而裴昭雪自己,在一卷被虫蛀大半的《天工拾遗》手稿中,找到了更具针对性的记载!
手稿作者自称是前朝一位参与过大型水利工程的匠作监小吏,其中一段模糊写道:“……督造龙门堰时,遇基底巨石顽固,錾凿难入。有老河工献计,取青铜巨磬三面,依‘宫、商、角’三音定位,令力士于特定时辰同时敲击。初时不觉,片刻后,但闻地底传来闷雷之声,那巨石竟自行崩裂如蛛网!事后探查,石下恰有巨大空腔,共鸣所致也……此法玄妙,然需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甚或引发地动,故录而慎用……”
“青铜巨磬……特定音律……引发共鸣……崩裂巨石!”
裴昭雪捧着这卷残破的手稿,如获至宝这不仅是“声波影响地质”的实例,其原理与铁牛共振何其相似!
而且明确指出了风险——“甚或引发地动”!她立刻召集众人,展示了这些发现。
“看来,洛先生所言非虚。”
白砚舟看着《天工拾遗》的记载,感叹道,“声波之力,若运用得当,确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这老河工所用的,正是利用声波找到岩石固有频率并加以破坏的共振原理!”
裴昭明也道:“《山河异闻录》与《乐经注疏》的记载,虽更显玄奇,但也从不同角度印证了声音与地脉、天地之气存在互动。这并非无稽之谈,而是古人早已观察并尝试利用的自然规律,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故多以秘术玄学视之。”
有了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古籍佐证,洛清河那看似玄奥的“声波地脉说”,在众人心中确立起了相当的可信度。
这也意味着,凶手的计划拥有切实可行的古老技术基础,其威胁等级再次提升。
裴昭雪目光扫过这些珍贵的文献,心中已然笃定。
理论支持已经足够,接下来,就是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如何利用这“声音”的力量,去对抗另一个试图用“声音”作恶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