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非遗缺她不行,匠心少她难成
夏夏刚把 “真?老板娘证” 在体验店摆好没几天,清溪村就传来了一个坏消息 —— 持续的阴雨天气导致村里储存的竹丝受潮发霉,而新一批竹原料还卡在运输路上,眼看就要耽误发往北京的订单,陈爷爷急得在电话里声音都发颤:“夏夏丫头,这可咋办啊?订单要是逾期,不仅要赔钱,咱清溪村竹编的名声也得受影响!”
夏夏挂了电话,立刻召集团队开会。冯楠舒查了物流信息,发现原料至少还得三天才能到;苏晴联系了周边几个竹编产区,要么原料质量不达标,要么价格高得离谱。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夏夏突然想起之前去南方考察漆艺时,认识一位做竹编原料加工的老匠人,对方有一套特殊的竹丝烘干技术,说不定能帮忙加急处理一批原料。
她当即订了最早一班高铁赶往南方,路上还不忘和陈爷爷视频,教村民们先把受潮的竹丝分类整理,能抢救的尽量抢救;又让陈阳联系包装厂,先把 “山河纹” 的包装做好,等原料一到就能立刻开工。
赶到南方后,夏夏陪着老匠人一起筛选竹材、调试烘干设备,连续两天只睡了三个小时。老匠人看着她熬红的眼睛,忍不住说:“丫头,你这‘老板娘’当得比谁都拼,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早就放弃这批订单了。”
夏夏笑着擦了擦额头的汗:“这批订单不仅关系到村里的收入,更关系到清溪村竹编的口碑,我不能让大家的心血白费。再说,他们都把‘老板娘证’给我了,我得对得起这份信任啊。”
第三天下午,加急处理好的竹丝终于准时运到清溪村。夏夏跟着原料车一起回来,刚到作坊就撸起袖子加入编织队伍,和村民们一起熬夜赶工。陈爷爷看着她熟练的动作,又看了看堆得像小山一样的成品,忍不住打趣:“夏夏丫头,咱这清溪村非遗产业,真是没你得散!之前原料短缺,你一出手就解决了;现在赶订单,你又带头熬夜,你要是不在,咱这群老匠人真不知道该咋办。”
周围的村民纷纷附和:“是啊是啊,夏夏老师就是咱的主心骨!”“没你设计的纹样,没你找的原料,咱哪能有今天的好日子?”
夏夏手上的动作没停,笑着回应:“可别这么说,我一个人也成不了事。要不是陈爷爷带着大家把竹编手艺传下来,要不是你们愿意跟着我尝试新纹样,要不是团队在后面帮我协调,我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没用。咱们这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少了谁都不行。”
话虽这么说,但大家都明白,夏夏在其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她不仅能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纹样,还能在关键时刻解决实际问题;她不仅懂设计,还懂乡村的需求、匠人的心思,能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订单顺利发出的那天,清溪村又举办了一场小小的庆祝会。席间,李勤特意提到了这次原料危机:“我听说夏夏为了赶原料,两天只睡了三个小时,还亲自去南方对接。这种既懂专业又肯吃苦的‘老板娘’,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清溪村的非遗产业能发展得这么好,夏夏功不可没。”
夏夏端起一杯果汁,敬了大家一圈:“还是要谢谢大家的信任和支持。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咱们一起努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咱这‘清溪村非遗产业’,不仅不能散,还要越做越大,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竹编,知道咱们的非遗!”
庆祝会结束后,夏夏在非遗小课堂上,给孩子们讲了这次解决原料危机的经历。有个孩子举起手,认真地说:“夏夏老师,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做个‘没我得散’的人,保护好清溪村的竹编手艺!”
夏夏摸了摸孩子的头,心里满是欣慰。她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又看了看墙上挂着的 “真?老板娘证”,突然觉得 “这家没我得散” 这句话,不是一种骄傲,而是一种责任 —— 是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是对村民信任的责任,是对团队伙伴的责任。
后来,这句话渐渐成了清溪村和体验店的一句 “玩笑话”。每当夏夏出差或忙碌时,大家都会笑着说:“夏夏不在,咱们可得把事办妥当,别让人家觉得‘没她得散’。” 但玩笑背后,是大家对夏夏的认可与依赖,是对这份非遗事业的热爱与坚守。
夏夏知道,自己永远不会成为 “没我得散” 的唯一核心,因为非遗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但她会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用自己的匠心与真心,和大家一起把清溪村的非遗产业做得更好,让 “这家” 不仅不会散,还能在时光的打磨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成为更多人心中 “不可或缺” 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