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研学拓新途,非遗启新程
十一非遗集市闭幕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体验店的空气中还残留着剪纸墨香与月饼甜意。林溪刚把打卡墙上的祝福照片整理成电子相册,王老板就提着一份厚厚的文件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溪姐,你看!这是我整理的‘非遗研学线路’策划案,咱们趁着国庆集市的热度,把雪乡非遗发源地和澜城体验店串联起来,让游客既能学手艺,又能感受非遗背后的文化故事!”
冯楠舒凑过来一看,策划案上清晰标注着线路节点:从澜城体验店的 “数字非遗初体验” 开始,到雪乡工坊的 “传统技艺深度学”,最后以 “非遗文创成果展” 首尾,还贴心地加入了亲子互动、民俗体验等环节。“这个线路设计得很完整!” 她指着 “数字非遗” 板块,“我可以在系统里加个‘研学打卡功能’,游客完成一个环节就能解锁对应的非遗知识徽章,最后还能兑换定制文创。”
李奶奶听到 “雪乡” 二字,眼睛瞬间亮了:“俺们雪乡的老工坊还保留着最原始的剪纸、木雕工具,让城里的孩子看看俺们小时候怎么学手艺,肯定能让他们更懂非遗!俺还能请村里的老木匠来教大家做木犁模型,那可是雪乡农耕文化的宝贝。”
小宇也来了兴致,拿出随身携带的木雕草图:“我可以设计‘研学专属木雕套件’,里面有预切割好的木料和简易工具,游客跟着学完就能做出迷你雪乡木屋,既能当纪念,又能记住学习的过程。”
接下来的两周,两店团队分头行动 —— 林溪和王老板对接雪乡的民宿与交通,确定研学团的食宿安排;冯楠舒忙着优化数字系统,把雪乡的非遗故事做成动画短片,嵌入研学打卡环节;李奶奶则通过视频连线,和雪乡老匠人一起梳理传统技艺教学流程,确保游客能学到最地道的手艺。
首批研学团定在十一月初,成员大多是国庆集市上报名的亲子家庭。出发当天,豆豆妈妈特意给豆豆穿上了印有剪纸纹样的外套,手里还提着上次集市上做的拼接五角星木雕:“这次要去雪乡学真手艺,可得好好表现!”
抵达雪乡后,老工坊的木门吱呀开启,墙上挂满了 generations 传承的剪纸作品,角落里的老木匠正用传统刨子打磨木料,木屑在阳光下翻飞,像撒落的金粉。李奶奶带着孩子们参观工具架,指着一把磨得发亮的剪刀说:“这是俺娘年轻时用的剪刀,剪了几十年纸,刀刃上的弧度都是用手磨出来的,比现在的机器剪刀更趁手。”
在木雕体验课上,雪乡老匠人教孩子们用 “卯榫结构” 拼装小木凳。豆豆试着把木榫对准榫眼,几次都没成功,急得额头冒汗。老匠人笑着蹲下来,握着他的手说:“别急,咱们老祖宗做木工讲究‘三分料,七分工’,力气要匀,心要静,你再试试。” 豆豆深吸一口气,慢慢调整角度,终于听到 “咔嗒” 一声,木凳稳稳拼好了。他举着小木凳,兴奋地朝妈妈喊:“我会做老祖宗的木凳啦!”
研学最后一天,体验店和艺品轩联合在雪乡举办 “非遗成果展”。孩子们把在雪乡做的木雕、剪纸作品一一陈列,豆豆的小木凳和拼接五角星木雕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一位家长看着作品,感慨地说:“以前带孩子旅游就是看风景,这次不仅学了手艺,还知道了非遗背后的故事,比单纯玩有意义多了。”
返程时,王老板拿着新的报名名单,笑得合不拢嘴:“已经有二十多个家庭预约了下次的研学团,还有学校想跟咱们合作,组织学生来学非遗!” 林溪翻开研学相册,里面记录着孩子们专注学习的模样、两店团队并肩忙碌的身影,还有雪乡老匠人慈祥的笑容:“这就是咱们合作的意义 —— 把非遗从店里延伸到远方,让更多人感受匠心的温度。”
冯楠舒打开数字系统,看着研学打卡数据:“这次有 95% 的游客解锁了全部非遗徽章,还有人在系统里留言,说想把非遗手艺教给身边的朋友。咱们可以把研学过程做成纪录片,放在线上平台,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研学。”
夕阳下,研学团的大巴缓缓驶离雪乡,孩子们趴在车窗上,朝老工坊挥手告别。李奶奶站在工坊门口,手里握着那把老剪刀,望着大巴远去的方向,嘴角带着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条非遗研学路,不仅连接了澜城与雪乡,更连接了传统与未来 —— 那些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的非遗种子,终会在时光里慢慢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而体验店与艺品轩的合作,也在这条研学路上愈发深厚。从最初的 “挖墙脚” 小插曲,到国庆集市的携手并肩,再到如今的研学线路共创,两店团队用真诚与热爱,证明了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需要更多人携手同行,让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在新时代的道路上,走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