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詹姆斯·哈登正式被队医批准,可以脱下保护靴,参与球队全部合练的消息传来时,休斯顿火箭的训练馆里弥漫着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绪。期待、好奇,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这位因场外离奇车祸而缺席了大半个赛季的榜眼秀,终于要迎来他的NbA首秀了。
总经理张帅和主教练斯波尔斯特拉在办公室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战略会议。桌上铺着最新的球员数据报告和战术板。
“埃里克,”张帅开门见山,“詹姆斯哈登回来了。关于他的使用,我的想法是,让他从替补打起。”
斯波尔斯特拉点了点头,他理解张帅的考量。目前的首发阵容,在经历了全明星赛后的磨合后,刚刚找到稳定的节奏。库里、霍勒迪、杜兰特、伊巴卡、姚明的组合,进攻空间和防守兼容性达到了一个不错的平衡。霍勒迪提上首发后,其稳定的防守和回暖的三分,完美适配首发的需求,他不需要持球,能最大化库里的无球威胁和杜兰特的单打空间。此时若将尚未经过实战检验的哈登直接塞进首发,很可能打乱好不容易重建起来的化学反应。
“我同意,”斯波尔斯特拉回应道,“让詹姆斯带领第二阵容,他可以拥有绝对的球权和开火权,这有利于他快速找回比赛感觉,建立信心。”
“没错,”张帅眼中闪烁着精光,“我要的是彻底释放他的进攻和组织天赋。第二阵容的进攻一直相对滞涩,缺乏一个稳定的持球发起点。康利更偏向稳健组织,阿泰和米尔萨普都不属于得分创造者。哈登的加入,将彻底改变这一点。他将成为替补席的绝对核心,组织和进攻都由他带动。”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至于丹尼格林……他很努力,防守有进步,但他的天花板就在那里,远不如詹姆斯哈登。是时候让他回到发展联盟,继续稳定地锻炼和成长了。我会亲自和他谈。”
随后,张帅找到了正在加练投篮的丹尼·格林。看着这个汗流浃背、眼神专注的年轻人,张帅笑着朝他走去。
“丹尼,”张帅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做得很好,你的防守进步有目共睹。但詹姆斯要回来了,球队需要调整轮换。我们决定让你回到发展联盟,不是惩罚,而是为了让你获得更稳定的出场时间。在那里,尽快打磨你的三分,巩固你的防守习惯。你的未来依然在球队的计划中,保持耐心,继续努力。”
格林的眼神黯淡了一下,但很快重新燃起斗志。他理解这是商业联盟的一部分,也感激张帅的坦诚。“我明白了,老板。我会去的,我会变得更好。”他用力地点点头。
送走格林,张帅和斯波尔斯特拉开始着手规划哈登回归后的具体战术。张帅对斯波授意:“尽快将哈登的进攻天赋开发出来。赛季所剩不多,我们要利用最后的常规赛,让他快速适应NbA的节奏和强度,尽可能地在季后赛前完成磨合。必要时,可以牺牲一些战绩。”
斯波尔斯特拉心领神会。他迅速为第二阵容设计了一套以哈登为核心的进攻体系。这套体系简单而高效:哈登持球发动高位挡拆,利用米尔萨普或小加索尔的掩护,选择自己攻击篮筐、后撤步跳投,或者根据防守变化,分球给顺下的内线,或者传给外线被放空的阿泰斯特、康利。
训练中,斯波不断向哈登强调:“詹姆斯,当你带领第二阵容时,你就是引擎!不要犹豫,果断攻击!我们需要你的得分,也需要你为队友创造机会。失误没关系,投不进也没关系,但要打出侵略性!”
然而,正如外界所担忧的那样,哈登的回归,并非一帆风顺的即插即用。
哈登复出的首场比赛,当他替换下斯蒂芬·库里,第一次踏上NbA的正式比赛场地时,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但期待很快被现实的生涩所冲淡。
久疏战阵的哈登,明显还在寻找比赛感觉。他的身体状态并非百分百,突破的第一步缺乏爆发力,投篮节奏也显得有些仓促。更明显的是,他与新队友之间几乎毫无默契。
一次典型的进攻回合:哈登与米尔萨普打挡拆,拆开后,哈登习惯性地向弱侧底角分球,他认为那里应该有空位的射手。但底角的阿泰斯特并没有按照哈登预判的那样移动,而是选择向45度角切人,结果球直接传出了边线。
防守端,问题更为突出。哈登的防守意识和态度本就并非其卖点,在雷霆大学时期就不是以防守见长。如今在火箭的第二阵容,他取代的是丹尼·格林那个防守端能量十足、四处补位的点。当哈登在场时,对手明显倾向于攻击他这一点。他的无球防守容易走神,换防沟通不及时,多次出现漏人。火箭那引以为傲的、曾经让克里斯·保罗都感到窒息的替补防守强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媒体和球迷的质疑声如期而至。
“哈登的回归破坏了火箭第二阵容的防守生态!”
“他太粘球了,替补进攻反而没有以前流畅!”
“斯波教练的双极理念因为哈登的加入而破产了吗?”
“张帅为了培养新人,不惜牺牲球队战绩,这是否明智?”
这些声音并非空穴来风。在哈登回归后的头五场比赛里,火箭队的替补阵容净效率值出现了显着下跌。他们赢下了其中三场,但过程磕磕绊绊,远不如全明星赛后那段时间稳健。仿佛球队刚刚愈合的伤口,又被撕开了一道新的口子。
更衣室里,气氛虽然不算紧张,但也难免有些微妙。一些球员,尤其是习惯了之前防守至上打法的老将如阿泰斯特和康利,在场上会下意识地对某些防守失位感到沮丧。哈登本人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渴望证明自己,但越急反而越适得其反。
面对外界的喧嚣和内部的细微波动,张帅展现出了惊人的定力。他在媒体面前一如既往地支持哈登和教练组的决定。
“詹姆斯哈登需要时间,他缺席了几乎整个赛季的训练和比赛。”张帅在采访中平静地说,“我们不会因为几场比赛的适应期就否定他的天赋和价值。我们看重的是未来,是整个季后赛的布局。一些暂时的战绩波动,是我们计划内可以接受的代价。”
在内部,他再次给斯波和哈登吃了定心丸:“按计划进行,不要有压力。给詹姆斯设计更多的战术,鼓励他做自己。”
斯波尔斯特拉顶住压力,坚持给予哈登充足的出场时间和战术自由度。他甚至在训练后单独留下哈登,观看比赛录像,分析他的进攻选择和处理球方式,教导他如何更好地阅读防守,如何利用自己的进攻威胁为队友创造机会。
转机,在哈登回归后的第八场比赛悄然到来。
那是一场对阵金州勇士队的比赛。勇士队战绩不佳,但进攻风格奔放。比赛进入第二节轮换阶段,火箭替补阵容登场。
这一次,哈登似乎突然开窍了。他面对勇士替补松懈的防守,第一次用起了他的欧洲步上篮,在空中扭曲着身体将球打进,并造成犯规!加罚命中!
下一个回合,他利用小加索尔的扎实掩护,甩开防守者,从容地后撤步,命中一记长两分!
勇士队被迫调整防守,开始注意协防他的突破。哈登敏锐地发现了机会,一次突破分球给到外线完全空位的迈克·康利,后者稳稳命中三分!
紧接着,他又在快攻中送出一记准确的击地传球,助攻跟进的保罗·米尔萨普双手暴扣!
在短短的四分钟里,哈登独得7分并送出2次助攻,带领火箭替补阵容打出了一波15比4的攻击波,一举扭转了场上的局势!
当哈登被换下场时,主场球迷第一次为他响起了真正意义上、充满认可和赞美的掌声和欢呼声。他坐在替补席上,擦着汗,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带着一丝兴奋的笑容。他看向场边的张帅和斯波,两人都对他投来了赞许和鼓励的目光。
这场比赛的爆发,如同打通了哈登的任督二脉。他逐渐找到了在NbA打球的感觉和自信。他的后撤步跳投越来越稳定,突破时的节奏变化也愈发娴熟,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懂得如何利用自己日益增长的进攻威胁,为队友创造机会。
斯波尔斯特拉的体系给了他最大的自由。在第二阵容,哈登就是唯一的持球核心。康利更多地扮演无球射手和次要组织者;阿泰斯特专注于底角三分和防守;米尔萨普和小加索尔则成为挡拆后高效的终结点。
火箭队的替补阵容,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过去极致的“防守绞杀”,变成了现在以哈登为发动机的“进攻风暴”。虽然防守强度因哈登的存在而有所下降,但他们恐怖的进攻火力,往往能迅速抹平甚至拉开分差。
数据显示,在哈登回归并适应后的十场比赛里,当他在场而首发全部休息时,火箭替补阵容的进攻效率值高居联盟同期第一!哈登在这段时间场均可以贡献16.8分和4.5次助攻,投篮命中率和三分命中率也稳步提升。
一种新的、更具动态平衡的“两极”模式,开始成型:
首发阵容库里、霍勒迪、杜兰特、伊巴卡、姚明,强调空间、传导球,依靠巨星的个人能力和团队配合,在开局建立优势,或在关键时刻收比赛。霍勒迪的存在确保了外线防守的下限,库里的无球和杜兰特的单打是进攻保障。
替补阵容哈登、康利、阿泰斯特、米尔萨普、小加索尔,以哈登为绝对核心,主打高位挡拆和攻防转换,追求极致的进攻效率和以点带面的进攻。虽然防守不再是历史级别,但阿泰斯特、米尔萨普和小加索尔构筑的内线防守依然坚固,足以应对大多数对手的替补。
这两套阵容风格迥异,却形成了奇妙的互补。当对手刚刚适应了首发行云流水的团队进攻,马上就要面对哈登领衔的防守能力突出,不知疲倦的替补冲击,这种节奏的切换让许多球队难以适应。
当然,为了达成这种新的平衡,火箭队确实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他们的常规赛战绩最终定格在58胜24负,相比上赛季的71胜出现了显着下滑,排名西部第三,落后于圣安东尼奥马刺和洛杉矶湖人。
这个成绩,在很多人看来,是火箭统治力下降的标志。媒体开始唱衰火箭,认为他们失去了罗伊,新援磨合不佳,季后赛前景堪忧。
然而,在火箭内部,从管理层到球员,都对这个结果感到平静,甚至暗含期待。
他们牺牲了一部分常规赛的辉煌,但收获了更多。
首先是姚明的健康:在严格的“限时令”和轮休政策下,姚明健康地打满了整个赛季,体能储备充足,为季后赛做好了准备。
其次是库里的成长:库里在全明星赛后完成了向合格首发的蜕变,他的三分威胁已成为球队战术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再是霍勒迪的定位:霍勒迪完美转型为顶级3d后卫,价值凸显。
最重要的收获——哈登的崛起:哈登在短短二十多场比赛里,从一个伤停的未知数,迅速成长为一个可靠的、拥有无限潜力的“超级第六人”雏形。他的持球进攻和组织能力,为火箭的季后赛征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不同于以往的战术后手。
季后赛大幕即将拉开。休斯顿火箭,这支常规赛看似“跌落神坛”的卫冕冠军,内部却蕴藏着经过淬炼后更加坚韧的力量和更加丰富的可能性。他们不再像去年那样一骑绝尘,但变得更加深沉,更加难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