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教授停下取样仪,盯着检测仪的屏幕,声音发颤:“这是……这是‘类脂化合物’的信号!还有氨基酸的前体分子!微孔里的有机物质保存得比预想的好,能证明35亿年前,这里的古海洋中已经有了‘构建生命的基础物质’!”
林晚蹲在一旁,聚灵玉佩贴着硅质岩,灵气的共鸣随着取样的深入越来越清晰——她能“感知”到有机物质的每一处细节:有机碳的链状结构、类脂化合物的分子轮廓,甚至能感觉到这些物质在远古海洋中,随水流飘动、相互作用的微弱迹象,像是能看到35亿年前,这片古海洋里,无机分子碰撞、结合,慢慢形成有机分子的场景。“右边1毫米处的微孔有机碳浓度更高!取样针往那边偏一点,别碰到硅质岩的杂质!”林晚突然提醒,石教授立刻调整取样仪角度,针尖插入新的微孔,检测仪的信号强度瞬间提升了30%,证明提取到了更纯净的有机残留物。
八个小时后,当夕阳将黄土坡染成金红色时,3号富集区的有机层取样工作终于完成——队员们共提取到20份有机残留物样本,其中5份检测出类脂化合物和氨基酸前体,证明35亿年前的这片古海洋,已经具备了“孕育生命的物质基础”。
“这是全球目前发现最古老的‘生命前有机物质’之一!”石教授激动得眼眶发红,将样本小心翼翼地放进液氮保温箱,“你看这份样本的类脂化合物结构——已经具备了‘形成细胞膜’的潜力,和后期原始生命的细胞膜成分高度相似!这能证明中国西南地区的古海洋,在35亿年前就是‘生命起源的摇篮’,甚至可能比已知的生命起源地更早孕育出有机物质!”
林晚凑近保温箱,聚灵玉佩贴着箱壁,左眼泛起淡蓝光晕。她清晰看到,最纯净的那份有机样本中,有机碳的链状结构旁,藏着一道极细的“痕迹”——不是自然形成的,像是被远古海洋中的无机矿物颗粒划过,痕迹组成的图案像是“混沌初开”,旁边没有文字,只有一道象征“起源”的螺旋状印痕,与聚灵玉佩的原始灵气产生了强烈共鸣。
“石教授,你看这份样本的有机碳结构!”林晚让石教授用高倍电子显微镜观察,“这道螺旋痕……会不会是‘生命起源的最初信号’?它和聚灵玉佩的灵气能产生共鸣,或许这就是我们寻珍之路的‘终点’——从西周青铜宝鼎回溯到35亿年前的生命前有机物质,我们终于找到了‘人类演化的物质源头’!”
石教授盯着显微镜的屏幕,沉默了许久,缓缓点头:“这道痕迹太特殊了,既不是无机杂质,也不是后期污染,很可能是有机分子与无机矿物相互作用时形成的‘原始有序结构’——这正是‘无机向有机过渡’的关键证据!我们的寻珍之路,真的触碰到了‘生命起源的混沌之初’!”
顾倾城走过来,轻轻拍了拍林晚的肩膀,声音带着感慨:“从西周的青铜宝鼎出发,我们追着化石的痕迹,从1500万年前的元谋古猿,到5.3亿年前的云南虫,再到35亿年前的有机物质,终于找到了‘我们从何而来’的物质答案。这条寻珍路,每一步都是在追寻生命的源头,每一步都在触摸文明的根脉。”
林晚拿起聚灵玉佩,玉佩的原始灵气与有机样本的痕迹产生共鸣,发出微弱的光。她看着保温箱里的样本,轻声说:“这些物质,是我们所有生命的‘最初祖先’。从35亿年前的有机分子,到6亿年前的多细胞胚胎,再到西周的青铜文明,生命从混沌走向有序,从原始走向智慧,这就是我们血脉里最深刻的‘起源密码’。”
当天晚上,寻珍团队将有机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深度分析。石教授在遗址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处为35亿年前古海洋遗址,存有生命前有机物质,是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演化的物质源头。”
车子驶离梅树村遗址,黄土坡的轮廓在夜色中渐渐远去。林晚望着窗外的星空,顾倾城递过来一杯热牛奶:“我们的寻珍之路到这里,也算是圆满了吧?从文明的终点回溯到生命的起点,每一步都算数。”
林晚接过热牛奶,看着杯中倒映的星空,轻轻点头:“算是圆满了,但也不算终点——这些有机物质背后,还有更多生命起源的秘密等着我们探索。不过现在,我们可以好好看看,这条从混沌到文明的路,我们走得多远。”
车子朝着城市的方向疾驰,夜色中的星空格外明亮,像是在见证这段跨越数十亿年的寻珍之旅。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这段旅程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对“生命起源”和“文明根脉”的探索,永远不会停止——因为每一次回望源头,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走向未来。